首页 > > 102

WTO達成協議201項IT產品3年內零關稅

2015-07-26
来源:香港商报

   

瑞士日内瓦世贸组织总部标志(新华社)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资料图片)

         

【香港商報网訊】世界貿易組織(WTO)《信息技術協定》(ITA)擴圍談判於日內瓦時間24日跑完了全程,談判各方最終達成一致,同意在3年內對包括新一代半導體、全球定位設備等在內的201項信息技術產品實施零關稅,這是本世紀通過世貿組織完成的第一個重大協議,也是18年來達成的最大規模關稅減讓協議。

 
  涉及IT產品年貿易額逾10萬億
 
  多哈回合談判奄奄一息,WTO急需一份像樣的「成績單」。世貿組織總幹事阿澤維多在當天發表的聲明中說,擴圍協議具有里程碑意義,協議所涉201項信息技術產品的年貿易額將達1.3萬億美元(約10.14萬億港元),佔全球貿易量的7%,比鋼鐵、紡織品和服裝行業的全球貿易量加起來還要大。
 
  為實現信息技術產品全球貿易自由化,世貿組織40個成員1997年在日內瓦簽署了ITA,承諾對進入本市場的計算機、通信產品、科學儀器等在內的200多項信息技術產品逐步實施零關稅。但這一協議無法獲得世貿組織全體成員支持,各方為達成協定不得不保留了很多妥協做法。
 
  在此基礎之上,1997年10月,各成員開始討論修訂和更新ITA減稅產品目錄,並試圖就新的減稅產品清單達成一致。但由於各方分歧較大,談判一直未取得實質進展。
 
  多國對壘 幾度生變
 
  中國商務新聞發言人沈丹陽本月21日在北京表示,中國政府對ITA談判作出了最大的努力。
 
  中國於2001年底加入世貿組織,並承諾加入《信息技術協定》。從2002年初開始,中國嚴格履行承諾,調整相應信息技術產品關稅。同時,中國也一直積極參與ITA擴圍談判。
 
  2013年11月,美國宣布中止ITA擴圍談判。去年11月,中美領導人在APEC峰會期間就盡快恢復ITA擴圍談判達成共識,中美雙方共同宣布同意把半導體、醫療設備、全球定位設備等產品納入關稅削減範圍,為最終達成ITA擴圍協議掃清了主要障礙。
 
  雖然中美雙方就ITA擴圍談判達成一致,但其後韓國提出反對意見,並強調必須取消針對液晶顯示器和鋰電池等產品的關稅。同時,歐盟和中國之間也圍繞模擬式汽車收音機等產品是否應納入免稅清單陷入對峙。
 
  直到上周末,談判會場才傳來取得重大突破的喜訊。據了解,此次擴圍談判免稅清單除了涵蓋新一代半導體、全球定位設備,還包括磁共振成像產品和超聲波掃描儀等醫療設備。
 
  根據協議,擴圍清單中大部分產品的關稅將會在3年內減至零,關稅減免措施將於2016年開始實施。談判各方會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確定免除產品關稅的相關技術細節和時間表,並有望在今年12月在肯尼亞舉行的世貿組織第十次部長級會議上簽署ITA擴圍協議。
 
  研究顯示,信息技術產品價格每下降1%,對該產品的需求將會增加1.5%,而ITA擴圍成功將創造近8%的新需求,將增加約5000億美元的全球信息技術產品出口額。

  中國IT產業亟待升級
 
  新華社引述日內瓦國際貿易和可持續發展中心執行董事成帥華博士的話說,對於美歐科技強國來說,擴圍清單中涵蓋的產品很多都與其國內優勢產業密切相關,擴圍談判的成果也符合其戰略發展需要,關稅減免對美國信息技術企業來說是如虎添翼,將進一步增加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中國目前是信息技術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大國。成帥華說,ITA擴圍帶來的關稅減免無疑會進一步促進中國信息技術產品的生產和出口,擴大中國信息技術企業的全球市場佔有率。但目前中國的信息技術產品主要集中在信息技術產業供應鏈的中低端,與發達國家仍然存在較大差距,ITA擴圍對中國部分信息技術企業也將構成嚴峻挑戰。如何擺脫低附加值困局,實現產業升級,是中國信息技術產業未來需要面對的問題。
 
  ITA擴圍影響:消除非關稅壁壘
 
  《信息技術協定》(ITA)作為世貿組織(WTO)成立以來達成的第一份關稅減讓協議,將促進全球貿易和經濟的增長,並為多邊貿易談判注入活力。對中國相關產業來說,ITA達成對手機等產品出口將構成一定利好,但對諸如高端醫療器械等產品可謂喜憂並存。更為重要的是,協議的達成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非關稅壁壘的消除,因而影響深遠。
 
  每年全球信息技術產品貿易額達到了4萬億美元,覆蓋了全球貨物貿易的1/5。對外經貿大學中國WTO研究院副院長屠新泉此前向媒體表示,「在WTO面臨多邊貿易圍剿的困境下,能順利實現擴圍意義非凡。」 擴圍後,價值超過1萬億美元的全球IT產品將免除貿易關稅,超過200種關稅細目使用的關稅將降至零,涵蓋醫療設備、GPS設備、視頻遊戲機、電腦軟件和新一代半導體商品等。
 
  北京商報引述屠新泉的話說,中國是所有主要信息通訊技術產品的最大出口國,也是最大的信息通訊技術產品進口國。在半導體、芯片、處理器、醫療企業等產品領域並不佔優勢,ITA達成國內產業難免面對衝擊。「目前,在信息技術產業,非關稅壁壘主要體現在技術、標準上,協議的達成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非關稅壁壘的消除,因此具有長遠意義。」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副秘書長、醫療器械部主任蔡天智曾參與ITA協定的前期談判,他此前透露,在ITA涵蓋的眾多產業產品中,醫療設備是國際化水平較高的領域,目前其平均進口關稅在4%。「出於保護民族企業的考慮,稍微保留一定的醫療設備進口關稅是有必要的,起初中方產業界人士提出保留1%至2%的關稅,但是基於談判過程中對整體產業利益的維護,最終還是放棄了保留醫療設備少許進口關稅的要求。」他表示。
 
  將改變定價體系
 
  北京商報認為,隨著中國市場的完善,比關稅下降更重要的可能是改變現有定價體系。ITA對醫療設備的利好,據蔡天智解釋,主要影響的是CT、核磁、超聲等大型醫療設備。產品市場價格是否降低,並不完全取決於關稅壁壘,非關稅壁壘同樣具有影響力。在貿易自由化推動下,非關稅壁壘已經取代關稅成為各國政府的主要保護手段。
 
  世界主要多邊貿易協定談判
 
  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
 
  2005年由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成員國中的新西蘭、新加坡、智利和文萊四國發起,旨在促進亞太地區的貿易自由化。2008年美國加入TPP談判,截至目前共擁有12個成員國。
 
  FTAAP(亞太自由貿易區)
 
  2010年於日本橫濱APEC部長級會議上首次提出,旨在積極探討制訂實現亞太自貿區的路徑和方式。在2014年APEC北京會議閉幕致辭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決定啟動和推進FTAAP進程。
 
  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
 
  由東盟十國發起,邀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共同參加,通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16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
 
  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
 
  於2013年由美歐宣布啟動。若協定達成,將成為史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美歐關稅降至零、覆蓋世界貿易量的1/3、全球GDP的1/2。
 
  入世14年 中國經濟表現出乎意料

  顏安生
 
  2001年11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彈指一揮間,中國入世快將14年。14年前,當中國政府還在緊鑼密鼓地與世貿組織(前身為「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各成員進行談判之時,國際國內的輿論普遍擔心,一旦中國加入世貿,中國的金融業和農業勢將受到來自歐美等發達國家巨大衝擊,中國的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有可能成為歐美銀行的俎上之肉,而中國的農業則有可能直接成為犧牲品。
 
  的確,14年前,歐美各國的金融業如日中天,不僅雄霸全球金融業巨頭前十名的位置,而且其悠久的發展歷史,成熟的市場化運作體制,遍布世界各地的行銷網絡,高素質的人才隊伍,都令其他非歐美國家金融業難望其項背。相形之下,當時中國的金融業還在計劃經濟襁褓中咿啞學語,市場化改造蹣跚起步,尤其中國銀行業因政策、經營、管理等諸多方面原因所形成的呆帳、壞帳、死帳堆積如山,被國際媒體定性為在技術上已經破產,且成為當時國際社會之「中國崩潰論」的重要依據。
 
  入世前中國對農業的主要擔心有:一是過多進口對中國的糧食安全構成威脅,二是無法與美國等發達農業國家大規模農場競爭,三是中國的農業工業化進程將受到拖累,四是國際上普遍不看好中國農業的前景。當時,國際上正盛傳1994年美國學者萊斯特?布朗出版的《誰來養活中國》一書,講得頭頭是道,而中國國內也曾有輿論預測,入世頭5年,有多達千萬農民失業,農民實際收入將比1995年下降2.1%,或引發不穩定。對此,中國的官方也不無擔心。
 
  然而,14年過去了,最擔心受衝擊的中國金融業和農業不但沒有如當初人們預期般地遭受重大打擊,反而表現出了強勁的生存能力和獨特的競爭力。在加入WTO之後,中國經濟逐漸與國際市場融合,成為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強勁、表現最突出的經濟體。在這14年裏,中國不斷超越英、法、德、日,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和第一大吸收外來直接投資國,以及第二大對外直接投資國。根據美國《財富》雜誌於北京時間22日晚發布的2015年世界500強企業名單,中國上榜企業繼續保持強勁增長態勢,達到106家,比上年度增加6家,上榜企業數量穩居世界第二,與美國上榜企業128家的數量相比僅差22家。更為引人注目的是,中國的主要商業銀行大多都進入了世界500強企業,在全球主要銀行排行榜上,中國的幾家國有商業銀行皆名列前茅。
 
  事實上,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僅僅幾年之後,中國的發展狀況和經營面貌完全出乎世人預料,其中尤以金融業表現最為突出,不僅沒有被歐美銀行衝垮,相反,中國金融業的跨越式發展不但後來居上,而且與歐美金融業形成了此消彼長的態勢。14年來,雖然中國金融市場不斷開放,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但中國金融業的市場地位不但沒有動搖,反而更加鞏固。據資料顯示,目前外資銀行在中國內地的銀行業務中僅佔不到5%的市場份額,外資銀行在中國內地的營業網點布局較之本土銀行可謂千差地別,以致不少外國金融業者哀嘆自己在中國水土不服。與此同時,中國金融業在國內實現大擴張的同時,也正在加快向海外拓展的步伐。置身香港的市民都能深切體會到,近年來,內地的金融機構在港上市、成立分支機搆、收購港資金融機構的消息不絕於耳,內地銀行在海外的收購、參股、設點新聞也經常見諸媒體。以中國工商銀行為例,其在澳門、印尼、南非、新加坡、巴西等國家和地區的一系列拓展活動令投資者目不暇接。
 
  中國的金融業在入世之後為何能夠表現如此神勇?從大的方面來說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得益於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所帶來的巨大機遇。這14年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年均GDP增長接近10%,要知道,這是在改革開放前20年已經積累起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上所實現的大發展,其為金融業所創造出來的巨大市場世所罕有。可以說,中國經濟近14年的大發展對中國金融業來說是天上掉下了一塊大餡餅。二是中國金融業自身的市場化改革及時有效。雖然中國金融業的市場化改造起步較晚,但加入世貿組織以後,中國的金融業不斷加快改革步伐,尤其2006年以來,主要金融機構先後實現了在港上市,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市場化重要改革目標,不僅提升了自身的資產規模,而且大大加強了市場營運能力。
 
  在中國金融業改革大發展的這14年中,恰恰歐美金融業命運不濟,先是華爾街科技泡沫爆破,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次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2009年歐債危機爆煲,在連串重大金融事故的衝擊和拖累之下,歐美金融機構自顧不暇,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節節退縮,相形之下,中國金融業如旭日東升,噴薄而出。
 
  另一方面,入世之後中國農業整體發展良好,主要反映在:農業增加值穩中有升; 主要農產品產量逐年增加;農民收入增長幅度年年提高;農產品貿易穩步增長。在入世頭5年,中國的農業就已經直面國際挑戰,不僅完全履行入世承諾,而且在競爭中獲得一定發展:農產品關稅全面下調,僅為世界農產品關稅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世界平均關稅仍高達62%;農業國際競爭力增強,2002至2007年,農產品國際貿易額由306億美元增加到781億美元,年均遞增20.6%;融入世界貿易體系,一方面是世界農產品關稅最低以及市場最開放國家之一,同時,已成為世界農產品第五大出口國。
 
  中國農業為什麼能夠取得如此良好的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中國農產品市場巨大,需求層次多樣,難以撼動。二、剝奪農業的程度在降低,農業投入增加。三、農業基礎、市場建設取得巨大進展。四、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五、農業科技水平突飛猛進。六、農業產業化水平得到提高。以前我們低估了自己的優勢,而放大了發達國家的競爭力,過多地考慮了農業初級產品生產的弱勢。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國家,如果能夠通過自己的力量解決吃飯問題,也就有能力抵禦外來的競爭,並且有能力通過努力進軍國際市場。在農業的國際競爭中,起決定因素的,可能還主要是農產品的初級加工、農產品的深加工,以及特色農業和特色農產品等環節和領域。恰恰在這些環節中國擁有自己的優勢。如果將初級農業、加工農業、特色農業、農業科技等方面綜合起來考察,中國農業的整體競爭力則會更加強大。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