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农民工:正在成长的消费巨人

2015-08-19
来源:华尔街见闻

   本文作者為華創證券分析師牛播坤,余芽芳,原文載于微信公眾號“華創宏觀”。

 
  華創證券分析師牛播坤,余芽芳在最新的消費系列報告中指出,隨著規模和收入的不斷增長,農民工群體正在成長為一股不容忽視的消費力量。2015年,農民工消費的市場規模將達到GDP的11%。
 
  他們在收入不斷增長的同時,傾向于更多儲蓄,以應對結婚、教育、養老等重大事件,是典型的生命周期消費行為;他們“城市賺錢,在老家花”;他們購買的消費品“實用”,但也不乏攀比心,會覺得掏出大電話“比較有面子”。
 
  未來的5-10年間內,隨著內陸地區工作機會的增加以及政策的支持,他們將會集中流向重慶、武漢、鄭州、沈陽、西安和成都等六大城市。
 
  以下為華創證券報告的摘要,華爾街見聞整理。
 
  一、農民工資產“量X價”在持續增加
 
  (一)整體數量持續增加,將在2015年增速達到峰值。外來務工農民工數量規模在2003年以來持續增長,2011年規模已至1.58億。隨著勞動年齡人口年均負增長在2016年后出現,外出農民工增速開始放緩,預計在2015年達到(1.66億)。
 
  (二)工資收入不斷攀升。外出務工的農民工做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呈現出諸多鮮明的特性,使得這一個群體具有不可替代性,使得其在勞動力市場中的議價能力上升,在要素市場中的相對比價能力提高:(1)人力資本: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干中學”工作經驗的不斷積累,尤其在制造業、服務業和零售業上構成其他勞動力的進入壁壘;(2)就業區域:自主性更強。不再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鄉外縣內和縣外省內的就業占比在增加;(3)就業行業:代際變遷,由建筑業向制造業和服務業過渡;(4)勞動力供給彈性:受經濟周期波動影響小。
 
  所有的這些農民工勞動力要素資產的特性都決定了這個群體的不可替代性,使得他們在勞動力市場上的議價能力增強,有利博弈結果的貨幣表現就是農民工資產要素價格的上升,也即工資收入的不斷攀升。
 
  (三)不可替代性造就其收入逐年提高是一連串事件。這里的收入是廣義的收入, 除了基本的工資性收入之外,還有各項非貨幣化的福利待遇。由于農民工勞動力的不可替代性,以及該項要素本身的稀缺性,農民工外出務工的機會成本加大,導致了要素資產的價格近年的快速上漲,近兩年的工資收入增速保持在15%以上,遠高于GDP的平均增速,2011年全國外出農民工的月均工資收入2049元,比2010年增長21.2%,預計到2015年,農民工的實際工資將會達到4898元,2020年、2030年分別達到9601元和13442元;同時福利待遇也在不斷上升。
 
 
  二、農民工消費市場有多大?
 
  (一)醫療、養老是農民工生活最大的憂慮。農民工憂慮自身的事業,也擔心孩子的教育和養老、醫療問題,這些都是宏觀體制的映射。42%的農民工沒有任何的養老保險。
 
  不過,現實教育和醫療、養老領域的“難”、“貴”問題,此兩種改變命運和生活質量的體制正在逐步得到改善。截至2010年,超過8.4億農村居民參加新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超過96%,研究顯示,新農合使得非醫療支出類的家庭消費增加了約5.6個百分點。同時,新農保將在2020年全面覆蓋農村居民,戶籍等相關政策也在逐步改善。
 
  (二)農民工是典型的生命周期消費行為。生命周期消費理論則認為,人們會在相當長期的跨度內計劃自己的消費開支,以便于在整個生命周期內實現消費的最佳配置,平滑自己一生的消費。農民工消費模式為“高收入、高儲蓄率”,是典型的生命周期消費行為。
 
  30歲以上的農民工收入是最高的,69%以上的月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而20歲以下的年輕人的月收入84%都在2000元以下,但是儲蓄率呈現一個倒置的現象。這里的解釋為,尤其對于未婚的年輕人,有53%的人擔憂自己的事業以及工作的穩定、收入來源的可持續性,再加上社會保障的不健全,就使得他們在收入高的時候有更高的儲蓄傾向,以備子女的教育支出、父母的養老支出、可能的大型醫療支出等等,為所有的未來不確定性儲蓄。
 
  (三)消費市場2015年占比GDP至少達7.2%。基于邊際消費預測2015年外出農民工消費市場規模達到GDP的7.2%,基于存量財富的消費行為的市場規模更是達到GDP的11%。
 
 
  三、消費市場的機會
 
  (一)基于歷史對比
 
  2011年外出農民工家庭的實際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當于2005年城鎮居民。農民工未來五年在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和交通通信三方面的支出占比將會增加。假使未來五年外出務工農民工復制城鎮居民消費支出的結構,那么到2016年,消費支出的格局將會發生一些變化。其中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和交通通信三方面的支出占比將會增加。食品性支出有所下降,但是仍然是占比最大的支出。
 
  (二)基于實際調研
 
  1、縱向市場:已婚未婚群體的消費結構存在差異,但是將以已婚群體為主體
 
  婚前農民工消費市場的機會在衣服、鞋帽和餐飲以及培訓。婚后農民工消費市場在餐飲、衣服鞋帽以及日常生活用品。隨著15-24歲年輕人占比的下降,同時婚后消費傾向的略微增加,預期從農民工消費中受益的行業將會是餐飲、衣服鞋帽和文體。
 
  耐用品市場方面,年輕一代更期待購買智能手機及電腦等電子產品,而已婚家庭對家用汽車和空調機的支付意愿更大。同時,農民工購買的消費品“實用”是首要因素,男性比女性更加注重自己的品牌以及“從眾”,無論是服裝還是耐用品消費。
 
 
 
  2、空間市場:主體消費市場在老家
 
  “城市掙錢,在老家花”是中國農民工特有的特點。而且隨著年齡的漸長,75%的30歲以上農民工在未來3-5年會選擇回到自己的老家。消費總是緊隨人流,同時農民工的特殊品質使得更多的消費發生在鄉外縣內和縣外省內。
 
  四、未來的機會在內陸地區
 
  我們認為,在未來的5-10年間內,隨著內陸地區工作機會的增加以及政策的支持,他們將會集中流向重慶、武漢、鄭州、沈陽、西安和成都等六大城市。
 
  東部地區以及一線城市的高薪酬的的吸引力在逐步下降。首先是近兩年外出農民工的收入增幅中中、西部地區高于東部地區,東部和中、西部地區的收入差距在縮小。2011年,外出農民工月均收入2049元,其中東部地區2053元,增長21%,中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月均收入1006元,增長22.9%,而西部地區1990元,增長21.1%,從絕對數額上來看,最大的差距也未超過200元,同時中西部地區的增速是快于東部地區的。其次,不同城鎮級別之間的差距也呈現出與區域類似的特征,即收入差距在縮小。
 
  農民工內遷已初露端倪。制造業企業內遷以尋求更加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等等因素的影響下,農民工已經出現了向內陸地區“回流”的趨勢。2011年,在所有外出務工的人數當中,在重慶市區域內務工人數比例首次超過了去省外的比例。作為流動人口的大城市深圳,在2011年非戶籍人口778.85萬,比2010年減少了6萬人,是深圳特區建市30年來,首次出現非戶籍人口下
 
  農民工流向經濟發達且有較大發展空間的城市,重慶、武漢、鄭州、沈陽、西安和成都等將是下一個農民工遷入城市。如果我們的分析結論是正確的,也即農民工的流向總是遵循經濟發展的軌跡,那么從2010年人均GDP上來看,陜西、黑龍江、重慶、河北、吉林的人均GDP也已經超過了25000元,僅次于浙江、江蘇、遼寧等有20年開放積累的良好省市,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二梯隊。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