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當今國際市場上,商品包裝上標注原產地的“德國制造”一般是質量可靠的代名詞,而大眾汽車尾氣排放醜聞將“德國制造”推上全球輿論的風口浪尖。
“德國制造”還能贏嗎?新華國際客戶端駐德國記者為讀者講述不為人知的曆史,剖析未來。
“德國制造”還能信嗎?
“德國制造”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優質的代名詞。1887年8月,英國議會通過侮辱性的商標法條款,規定所有從德國進口的商品必須標注“德國制造”字樣,以此將價廉質劣的德國貨與優質的英國產品區分開來。這也被視為是“德國制造”的起源。
一百多年之後的今天,知恥而後勇的“德國制造”早已脫胎換骨,西門子、奔馳、寶馬、拜耳、漢高、阿迪達斯等品牌早已成為享譽全球的高品質產品代名詞。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的德國館,“德國制造”也是主線概念之一。新華社記者王迎攝。
然而,大眾近期曝出“排放門”,讓“德國制造”蒙羞。德國股票指數DAX成分股中的三分之二是制造業企業,凸顯制造業在德國經濟中的支柱地位。自大眾排放醜聞被曝光的9月18日至10月2日,DAX指數下跌超過3.6%,其中大眾市值縮水超過40%,戴姆勒和寶馬的股票也分別下跌10.7%和8.8%。
不過,德國汽車工業聯合會、德國質量協會等機構均認為,大眾醜聞是個別行為,不代表德國汽車業,更不代表“德國制造”。德國質量協會執行董事赫伯特·施瑙貝爾說,德國制造業的基礎是大量的中小企業,少數大型企業並不能完全代表“德國制造”,大眾也只是大型企業中的個例。德國質量協會地區業務負責人佐默霍夫說,研究發現德國許多傳統的小型家族企業“在道德操守方面往往與大企業不同,它們用家族的名字捍衛信譽,更注重誠信文化的傳承。”
2015年5月,德國手工制造設計藝術展在上海舉行。新華社記者裴鑫攝
盡管這些為“德國制造”正名的理由具有一定說服力,但對廣大消費者而言,很難將大眾與“德國制造”割裂開。
消費者的品牌慣性和路徑依賴或許能為大眾和“德國制造”修複形象爭取一些時間。在日前的法蘭克福車展上,有大眾車主對記者說:“未來如果問題得到解決,我還會相信大眾。”
“德國制造”還能好嗎?
眼下對於大眾公司而言,公開透明地接受調查,及時對外公布真相並接受處罰是必須做的。
施瑙貝爾說,要捍衛“德國制造”的形象,就必須把大眾醜聞的真相說出來,譴責錯誤行為的同時,還要積極支持那些行為端正的企業。
大眾集團首席執行官馬蒂亞斯·米勒6日在集團員工大會上承認,排放醜聞主要是一場信任危機。目前最重要的任務是重新贏回客戶、合作夥伴、投資者及所有公眾的信任。米勒接受德國媒體采訪時也說,大眾有計劃在明年1月底之前開始在全球召回涉及“排放門”的柴油車,估計可能多打1100萬輛,部分需要重裝軟件,也有的可能需要改裝硬件。
印尼茂物的梅賽德斯-奔馳裝配工廠。
據新華國際客戶端駐法蘭克福記者沈忠浩、饒博介紹,高技術質量不足以保住“德國制造”這塊金字招牌,德國企業也須加強誠信和社會責任意識,尤其是大型跨國企業。
佐默霍夫說,誠信與質量是密不可分的,“質量的一個方面就是滿足顧客的要求,包括他們對企業產品符合監管要求、企業誠實可靠的要求,這是非技術層面的”。
觀察人士也認為,“德國制造”必須專注創新,企業只有實現顛覆式創新才不至於搞“排放門”那樣的假把戲。
佐默霍夫認為,隨著化石燃料技術的開發逼近極限,德國汽車業必須找到新的能源技術路徑,比如氫燃料、電動技術等,拿出突破性的創新成果新理念和“幹淨的”技術。
“德國制造”還能贏嗎?
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尤其是在未來先進制造業領域的比拼中,“德國制造”還能贏嗎?
德國質量協會去年11月發布的一份報告認為,未來20年,代表高質量的“德國制造”將是德國經濟成功的最主要因素。然而,“德國制造”正面臨激烈的外部挑戰,中國、波蘭、印度、土耳其等國的產品質量競爭力正大幅提升。
但另一方面,僅從大眾事件來看,在新能源汽車技術領域的競爭中,德國主推的清潔柴油技術因“排放門”遭到諸多質疑,其能否繼續站穩美國市場存在變數,也意味著至少在美國市場上,德系車在與日系車及美國本土品牌的競爭中可能遭遇滑鐵盧。
2010年上海世博會德國館展出的碳素材質自行車。新華社記者王定昶攝。
眼見德國大眾遭難,個別外國整車企業已開始著手搶奪市場份額。據意大利媒體報道,意大利菲亞特克萊斯勒公司將為大眾車主提供“換車獎金”,今年10月底以前,大眾的客戶如果轉投菲亞特克萊斯勒旗下車型,最高可獲得1500歐元獎勵。
由汽車業放眼整個制造業,德國在未來的技術和市場競爭中要保持優勢,也不乏挑戰者。德國政府2013年推出“工業4.0”戰略,意在搶占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制高點,其核心是智能制造。根據德國質量協會的報告,德國必須在未來標准的制定方面“加強工作”。
然而,世界各主要經濟體也都制定了各自的先進制造業發展戰略,與“工業4.0”之間形成合作與競爭並存的局面。(記者沈忠浩、饒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