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2

緬懷杜老冀深改

2015-10-12
来源:香港商報

       作者:流深

  2015年是一個多舛的年份,不僅間或發生的天災人禍不斷刺激著國人的神經,一張長長的逝者名單也讓我們不禁感歎生命的無常:張萬年、徐才厚、鄧力群、喬石、萬里、張勁夫、汪東興、尉健行、張震……他們無一例外的,已經將名字深深地刻入到了共和國的歷史之中,留下或萬古流芳、或遺臭萬年、或褒貶不一的歷史評價。近日,這份逝者名單上又增加了一個並不顯眼,但是卻必定會被歷史銘記的名字——杜潤生。10月9日淩晨,原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和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潤生於北京病逝,享年102歲。杜老逝世的消息,不僅在媒體上進行了廣泛的報道,在各路社交媒體上,不少名人大V們也紛紛撰寫文章,表達了對杜老的敬意與追思。

  農改貢獻推動經濟起飛

  與之前的諸位逝者相比,杜潤生無論在級別、地位,還是名氣、權力方面,都難以與他們進行衡量,然而在民間的輿論場上,杜老逝世所引發的波瀾,卻似乎並不亞於上述的諸位。其中固然有對杜老具體功績的紀念——被譽為「中國農村改革之父」的杜潤生,在上世紀80年代,領導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連續五年主持起草了著名的五個「中央一號文件」,這些文件也成為了中國農村改革的綱領性文件,為推動中國的農村經濟從人民公社轉向家庭承包責任制的歷史性轉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更為民間所懷念的,則是杜老作為一個時代的符號,象徵著諸多在當今社會中早已遺失了的「改革」精神。正是這些精神,讓發生在80年代中國的改革可以在惡劣的條件下,克服如今難以想象的阻礙,推動中國走上了經濟起飛的道路。那麼杜潤生的「改革精神」,又給我們留下了哪些啟示呢?

       一是改革需要勇氣。在上世紀50年代,杜潤生就曾經因為在農村合作化運動中的循序漸進的觀點而被最高領導人斥為「小腳女人」,在之後的一系列政治運動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是盡管這樣,杜潤生卻並沒有喪失繼續推進改革的勇氣。在改革開放初期那一段意識形態仍舊禁錮重重的時間里,杜潤生敢於沖破意識形態的束縛,率先支持包產到戶,本身就需要極大的勇氣。在整個80年代,乃至90年代政治風向頻繁的變幻之中,杜潤生往往能夠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講出真話,僅僅這一點就已令許多同輩人失色。

       二是改革需要智慧。改革不只有勇敢開拓的一面,也有圓滑潤通的另一面。他創造性地提出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提法,以圓潤的工作技巧與靈活的表述方式,巧妙地回應與化解各方的疑慮。杜潤生有一句名言:「中國的事,不在於你想要幹什麼,而在於只能幹什麼;不在於你想要怎麼幹,而在於只能怎麼幹。」這句話至今仍廣為流傳。

  前瞻眼光深改當鑒

  三是改革需要包容。說到杜潤生,人們總會不由自主地提到如今身居七常委之一,現任中共中央紀委書記的王岐山。如今仍在不斷掀起政壇「反腐風暴」的王岐山,其仕途的起點,正是在當年杜潤生領導的農研室。而從農研室走出的青年人才又何止王岐山?整個80年代期間,他們中的很多人,盡管經常觀點不一,甚至不惜在會議上爭得面紅耳赤,但身為農研室領導的杜潤生絕少進行幹涉與打斷。正是在這樣的包容氣氛之下,當年血氣方剛的青年們,才可以大膽地講出真話,施展才華,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革進程當中。

       四是改革需要前瞻。改革不是目的,也並不是終點。當其他人還在思考眼前的改革之時,杜潤生已經對改革本身進行了反思,並為「後改革」時代進行了大膽地構想。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杜潤生就已經極富遠見地意識到未來「雙軌制」以及「權力商品化」所可能帶來的問題。有鑒於此,他在晚年開始為中國推進民主制度而大聲疾呼,為改革事業的未來尋找出路。這在中國的改革者中也是極為罕見的。

       回看當今的中國社會,社會固化、活力喪失等「後改革」時代的問題已經集中顯現,亟需喚回曾經的「改革精神」,為中國社會的現代轉型提供二次動力。杜老雖然已經離去,但是作為一個時代難以取代的「象徵性符號」,他仍留給我們許多珍貴的啟示,需要我們重新思考。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