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 國際觀察

誰是難民潮的“始作俑者”?

2015-10-12
來源:光明日報

  圖為9月22日,在土耳其埃迪爾內,小難民在一處公園的安置點參加集會,表達訴求。新華社記者 賀燦鈴攝

  最近,難民問題攪動歐洲。在洶湧而至的50多萬名西亞北非難民持續沖擊著歐洲的政治生態和社會穩定,拷問著“歐洲和歐盟精神”之餘,人們不禁追問,是什麼造成了此次二戰以來最嚴重的難民危機?只要對比一下“阿拉伯之春”前後的西亞北非狀況,答案不言而喻。究其根源,它是美國挑頭帶動的“顏色革命”造成的惡果。

  “顏色革命”是美國式幹涉主義的一種新形式。美式幹涉主義由來已久,遠的不說,二戰後就有越南戰爭、古巴豬灣事件等。冷戰結束後,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更忙了,從海灣戰爭到科索沃戰爭,從阿富汗戰爭到伊拉克戰爭,一次又一次用航母和導彈實踐著幹涉主義。從2011年年底起,美國帶頭利用西亞北非地區的政治和社會動蕩,以“顏色革命”或武力威脅等多種方式進行幹預,助力政權更迭。曆次幹預事件大多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反而越幫越忙,美國儼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麻煩制造者”,特別是其對西亞北非的幹預更是使該地區的動蕩演變為戰亂,進一步激化了教派紛爭、民族矛盾和恐怖主義威脅,最終導致不可挽回的人道主義災難。

  人們常說,以史為鑒。既然有過這麼多幹預失敗的經曆,美國為何仍不長記性,依舊樂此不疲,四處伸手?這就不得不提到美國外交的特點——現實利益考慮與意識形態考慮之間矛盾交織。一方面,美國以講求實際著稱於世,崇尚實用主義,趨利避害;另一方面,美國又極其重視信仰追求,自詡為上帝選民的“天定命運”,相信美國的價值觀和民主制度擁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性,認為其有責任在全世界其他地區推行所謂的自由、民主和人權,為達目的,即使運用武力手段也在所不惜。這種“想象中的美好”已成為美國外交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被視為其國家利益所在,一有機會就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湧現出來。特別是在預估到這一理想“有望”實現的時候,在“天定命運”感的驅使下,再加上某種自私利益的存在,美國便會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而且每一次的幹預明裏暗裏都會有些或多或少的現實利益收獲,不會空手而歸。

  然而,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政治、安全、經濟、社會等系統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和節奏,最終發展主要取決於其內部的發展,而不是外部的幹預和拔苗助長。而美國往往自以為是,迫不及待地去改變當地的政治、安全、經濟和社會局面,以圖所謂的“終結曆史”。殊不知,自認為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卻不過是“煽風點火,天下大亂”。這不但完全打亂了當地的發展規律,甚至可能面臨強烈的反彈。當年越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就是這樣的結局,現在的“阿拉伯之春”也是因為同樣的邏輯而面臨困境。每當此時,美國外交的現實主義理念就再度佔據上風,於是又逐漸抽身而去,於是到處扔下爛攤子。此次難民危機,美國以國內政策不允為由意圖置身事外,其隔岸觀火的難民政策飽受國際輿論詬病。

  實際上,真正遭殃的是當地民眾,他們的正常社會發展被“強力介入而又決然退出”的美式幹涉弄得一團糟,猶如一場噩夢;間接受累的是歐洲國家在洶湧的難民潮中進退兩難,甚至幾十年辛苦經營的歐洲一體化也備受困擾。打著人道主義等旗號粗暴幹涉他國內政,帶來的卻是人道主義災難——歐洲難民危機,讓人們將美式幹涉主義的面目和禍害看得更加清楚。(記者 曹元龍)

[責任編輯:鄭嬋娟]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