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以西方制裁為背景,俄羅斯頗為被動。石油價格的暴跌,更是給這個出口主要依賴石油的國家帶來了空前被動。另一方面,西方社會認為對抗議民眾實行鐵血政策的阿薩德政權應當下台。在西方幹預下,最近幾年來,阿薩德政權不得不與ISIS、基地組織以及敘利亞反對派等武裝多線作戰,導致難民潮。一旦敘利亞政權下台,俄羅斯在中東的唯一軍事基地(敘利亞的塔爾圖斯港)就難以保障。
自9月30日俄羅斯空軍協同敘利亞軍方空襲境內的極端武裝,開始強力改變這個局面。說來話長,奧巴馬的前任小布什奉行“新保守主義”價值觀,傾向“單邊主義”,動輒主動出擊。奧巴馬就不是。普京更多具有小布什的執政個性。2013年9月3日,普京在接受美聯社和俄羅斯國家電視台聯合采訪時,明確表示 “自己是帶有保守主義傾向的實用主義者”。
敘駐俄大使裏亞德·哈達德說,俄軍方對敘境內ISIS目標的打擊行動取得成效,僅一周就炸毀該組織約40%的基礎設施。因為擔心阿薩德政權做大,美國及其盟友的空襲效果“相形見絀”。需要注意,俄羅斯沒有派遣更能精確打擊的陸軍,因而對敘利亞反叛勢力的政策很難說是徹底消滅,而是強大火力下的驅趕型有限制衡。可以想象這個結果:與敘利亞政府交好的俄羅斯更多介入敘利亞,讓極端組織在敘利亞沒有太多行動空間。這些組織為了生存,就會從敘利亞逃竄到周邊地帶。以色列是強國。土耳其是北約成員國。敘利亞幾乎所有鄰國,都是西方國家的友好國家。如果從政權控制力來說,極端組織最好跑到石油生產國伊拉克那去。當然,如果極端組織能跑到其他石油輸出國,油價還會進一步回升。這對深陷石油價格暴跌之苦的俄羅斯來說,該是何等之大的一個“利好”!
就此而言,出兵多方混戰的敘利亞,俄羅斯撿了個大便宜,可謂一箭之雕。把極端組織趕出了敘利亞,不能說俄羅斯有多么不義。就事論事,ISIS等極端勢力在伊拉克的興起,並作惡於敘利亞等地,美國責任不小。政府要保衛民眾權利,就必須以暴力機器來維系其執法能力。德國社會學家韋伯指出,政府必須剝奪任何非政府組織的暴力能力。推翻舊政權之後,新政權必須鞏固。否則其權力更迭的真空地帶,就是民間一些組織的作惡機會。就此而言,拒絕全力幫助伊拉克政府確保其暴力壟斷能力,接任小布什的奧巴馬政府過早從伊拉克撤兵,完全是無道之舉。
不僅敘利亞,甚至更久之前的伊朗變遷等教訓都能告訴我們,由於能強有力遏制各種充滿不確定性的極端勢力,理性主義的世俗化統治常常有利於和平與發展。國際社會要尊重這些政權,而不是動輒制造政府更迭運動,引發生靈塗炭的“叢林競爭”。改革依然很重要。不要輕易用西方主流社會流行的“政治反對”等概念來強制改造中東格局。
大國在中東政治博弈能改變中東格局,亦能因影響油價而影響國際貿易格局。人類社會常常“利”“義”話題交織在一起。如此,我們對俄出兵敘利亞這一事件的探討就會進入更大場域:如何判定國際政治的“善”與“惡”?“權利”與“秩序”二者何為優先?在一個民族共同體內,又當如何判定公共政策的合法性與正當性?我們應當走出政治意識形態,從實用主義層面來反思。可是,單純的實用主義,如何拒絕弱肉強食與叢林法則?
藉此深刻反思,英國哲學家奧克肖特指出,“在政治哲學家看來,人類生活就是一種困境,連接政治與永恒的企圖就是要尋求人類的救贖”,“每一個偉大的政治哲學作品就是起源於對於人類困境的新看法,都是要試圖提供一種新的救贖”。若救贖之道在於常新,政治就應當在權宜之計與底線持守中尋求平衡。如此“中道”精神,顯然是人類的夢想,常常可遇不可求。或許世世代代的人類更應銘記:幸福之道,從來不曾在政治之中? (作者: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