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菜市場的長廊半空中,懸掛着一個带翅膀的畫框。它將買菜的市民實景收入框中,變成一幅動態的“畫”。而這個畫框是由胡蘿卜、橙子、檸檬、青菜和長豆角等一起拼接而成——近日,一場別樣的藝術展在北京市朝陽區三源里菜市場舉辦。沒有圍牆,沒有玻璃展示櫃,沒有燈光特效,一句北京人用來日常問候的“吃了嗎?” 成了該藝術展的名字。
面積1560平方米的北京市三源里菜市場內,200米左右的長廊兩旁分布着138個攤位,水果鋪、食品雜貨和肉類鋪、傳統面食鋪、海鮮鋪、調味品鋪、蔬菜鋪和百貨廚具鋪等依次排列。带着孩子買菜的趙女士在幾乎每周都來的菜市場門口,拍起了孩子與門帘的合影。“平常的塑料門帘,這回印上個花瓷盆。挺別致!”其實,這門帘上的花瓷盆是2013年4月該菜市場改建時攤主丟掉的臉盆,被策展人撿回做了海報素材。
在這個獨特的藝術展里,一群年輕的藝術家將攤位及瓜果蔬菜等食材以現代藝術的方式進行排布和擺放,于是,買菜的市民變成了觀展人,攤主變成了藝術家。藝術展創始人之一唐亮說:“我們相信,菜市場是一個了解城市的最好路徑,是一個城市的濃縮樣本。在這里,可以看到生活的原生態。也是對‘生活藝術化’的最好詮釋。”
攤主們在擺放中,搭配了“我當然有夢想啦,不然和咸魚有什麼分別”等多種獨白。海鮮鋪也擺得很熱鬧的樣子。掛在空畫框後面的鮮紅牛羊腿,竟變成了一幅立體畫。
記者注意到,不到兩米寬的97號蔬菜鋪,擺着上百種蔬菜。在這里賣了20多年菜的攤主張女士有着自己的擺攤“藝術”:每天一早5點多,她和丈夫將菜清洗、打包、擺菜。她說:“同色系的蔬菜,一定要擺在一起。如,西紅柿和紅辣椒要放在一塊。不同種類的豆子、尖椒放在一起。長條的大蔥要與長山藥一同立起來展示……”她參展的作品之一是由生菜、大蔥、紅蘿卜插在鐵質灑水壺里制成的盆景。
據悉,這並非菜市場首次辦展。2013年10月,這里舉辦過第一屆“吃了嗎”藝術展,並獲得“北京國際設計周最受大眾歡迎項目”。34號面點鋪的李女士為了這次展出,專門把第一屆時的照片掛出來。“2013年拍照片時,菜市場店鋪還沒裝修,看起來灰頭土臉。對比今年的照片變化很大。我感到,真有點像在搞藝術了。”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DNA。之所以取名‘吃了嗎’,是因為北京這座城市特有的基因。一句‘吃了嗎’的問候带着日常氣息。瞬間就能把藝術融入到當地生活,最接地氣。”唐亮說,“藝術展想提醒人們,生活中很多習以為常的事物本身就是藝術。”
“與上屆的不同之處在于,參與對象更多了。這次共有10位年輕藝術家的10多組作品參與展出。這些作品走出玻璃櫃,走出美術館,直接融入了菜市場的各個角落里。”另一位參展人刁勇介紹說。
有市民注意到,在肉鋪上方多了個畫着羊頭的砧板。這組題為《果果相因》的裝置作品,作者是剛從中央美院畢業的程三娃。“這幾塊砧板都是從鄉下買來的,每個都被用過一兩年。之前在美術館展出過,但這些作品最該來的地方還是菜市場。”程三娃說。
一家肉鋪老板在推銷牛羊肉時,還不忘介紹肉鋪旁一個用骨頭做成的“絞肉機”。這是中央美院實驗藝術系畢業的黃起才用牛骨拼接成的能真正使用的“絞肉機”,寓意“骨肉相殘”。
策划展覽的主辦方名為“不是美術館”,它其實是一個長期致力于公共空間利用的藝術計划。與時下流行的“線上活動”相比,這群年輕人更注重“線下”面對面的接觸與互動。從用螺釘螺母做“螺师傅螺师母”雕塑偽裝雕塑家混藝術圈,到用2000多袋方便面做了一個沙發,從在中國美術館對面用“熊孩子”兒童藝術作品向大师致敬,到計划冬天在後海冰面上辦場冷笑話展,看笑話更冷還是天氣更冷……他們所辦的藝術展與傳統美術館里的不同。
刁勇說:“參與者可能不是藝術家,沒受過正規的藝術教育與訓練,可能是兒童、老人或主婦,可能來自各行各業,這些作品不一定所有人都能欣賞,但他們有趣,能給觀展人带來樂趣,這就足夠了。”
這群年輕人還在胡同、商場、廣場等各種公共區域辦過藝術展。“我奶奶一輩子沒進美術館看過展覽。我們的出發點很簡單。就是讓那些從來沒機會進美術館、博物館,幾乎與藝術絕緣的人們也能感受到它的氣息。”唐亮說,“我們想推倒美術館之牆,打造真正開放的美術館,人人可創造可參與的美術館,打破生活與藝術的距離,為藝術注入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