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习马会重述历史强调原则讨论具体事务

2015-11-09
来源:香港商報

   新思維推動兩岸新遠景

  期待多天的習馬會終於落下帷幕,現場并沒想像中的震撼,成果卻是超乎預期。兩岸最高領導人進行了一場世紀對話,釋放出最權威的訊息,歷史必須銘記,解鈴卻需新思想。十年兩度見證臺海的關鍵步伐,感覺新時代新作風,兩岸不再流於形式,正用新思維推動著一個新遠景,建立互信是當下最急切和最基本的動作。

  一如之前的各方評論,習馬會的歷史定位和意義是不容質疑的,正如習近平在與馬英九會晤時說:「歷史將會記住今天」,這個無須多討論。值得關注的是,會面無論是形式和內容,其內涵都是超乎意料的豐富。

  從二人公開的講話,再加上事后兩場記者會的吹風總結,這次會面主要涉及三部分:重述歷史,強調原則和討論具體事務。原本只期望見到一次握手,一個簡短的閉門會議,以為兩位先生只是象徵性地開了頭,沒有想到第一次見面,就會觸及敏感的話題,有如此多詳盡的表述。

  敏感話題內容豐富

  雖然大部分的內容看上去好像耳熟能詳,似乎都是以前提過的舊話,沒有新意,但同樣的話題由兩岸最高領導人直接討論,那幾乎就是最權威的表述了。例如提到的臺海導彈問題,習近平回應那不是針對著臺灣人民,大陸官方以前也有類似講法,但今天由習近平當著臺灣民眾的面,對馬英九親口講出來,分量當然不一樣。

  再比較雙方的講話內容,習近平明顯講述較多的兩岸歷史和對臺原則,無論是措詞和內容都做了精心而充分的準備,例如「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刻骨銘心的傷痛,甚至是無法彌補的遺憾」等,告訴兩岸的人民和臺灣未來的繼任者,國共內戰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歷史千萬不可再重演,不要搞分裂,要珍惜現在的和平,否則發生戰爭的下場是慘痛的。表明強硬立場的同時,也有警示作用。

  閉門會議中,從馬英九事后的記者會中可看出,還是討論了很多有關兩岸的具體事務,例如臺灣加入國際組織,具體到亞投行問題,兩岸相關機構設立熱線等等。雖然之前官方表明不會簽署協議和發表聯合聲明,但這次絕對是一次沒協議勝有協議的會面,甚有點此處無聲勝有聲的味道。

  兩岸問題有時就和戀人之間的相處一樣,見面很重要,有困難矛盾,就要面對面才好解決,只靠電話、信件或中間人很難徹底消除癥結。俗語有謂:一笑泯恩仇。不見面,怎麼笑?當然,兩岸問題不可能是兩個領導人一笑就解決這麼簡單,但也只有最高層坐下來,才能作深入有效的交流,化解矛盾,達成共識,走向和平。

  因此,兩岸當下最需要做的就是增進互信,這次習馬會就是最好的方式,否則,大陸提防臺灣要搞「臺獨」,臺灣擔心導彈對著,是不是要吞了他們,雙方怎麼談合作,甚至和解呢?如果覺得這次習馬會有什麼遺憾,那就是會面若然可以早一點進行,兩岸可能會走得更快更好。

  對臺大選影響仍難評估

  至於之前外界關注會面對臺灣大選的影響,目前依然無法斷定,民意起碼要一兩周才能顯現。就算是大家關心蔡英文上臺后,會否不循前任,否定兩岸政策,這暫時也難以判斷,她一定會棋分兩步,先應付目前,盡力量贏了大選,上任再視乎情況作出調整。

  這次習馬會,外界都愛拿來跟兩岸過往數次重大會面作比較,其實,時代不同,即使有相關性,可比性也不大。66年前的毛澤東和蔣介石,當時中國并未形成兩個獨立的地區;汪道涵和辜振甫也只是協會會長;連戰和胡錦濤雖是兩黨主席,但連當時并非臺灣方面領導人。

  復雜的歷史原因造成今天兩岸的現狀,但要解決問題,不能只盯著過去,要根據當下的最新發展,用新思維來解決,一如這次的習馬會。

  回想起了十年前,在人民大會堂見證胡連的破冰之握,心情也是一樣澎湃期待,當時的場地似乎隆重很多,紅地毯,偌大的西大廳,記者沒限額,拍攝臺上站了上千名行家,但距離有點遠,沒有也無法和今天一樣,與兩位主角互動。

  十年后的今天,場地形式似乎都不及當年隆重,但這一握的意義卻更加重大,兩位主角也和臺下的鏡頭走得更接近。時代在變,兩岸關系也在向前走,合作和商榷都不再流於形式,用什麼方式,在哪個會場,真的沒有那麼重要,最重要的是會面的內涵,達成的共識,對兩岸以后和平發展的意義。

  形式精簡注重實效

  回望更遠久一些的1993年,同樣在新加坡,汪辜會面的禮節比胡連會更加繁鎖,從入門到升降機到會議座位,甚至誰的人先去請誰的人,所有細節都是審慎校準著,單是兩位會長開場白的問候轉達,一來一回,提到的人名就用了十多個「先生」。再比較兩份菜單,22年前的精美如詩冊,今天的則精簡了很多,兩涼六熱,就一份餐廳里普通列印的菜單,菜名直接明了,沒有任何的修飾和花巧。

  再回到今天,只有兩位先生,在一個臨時搭建的會場,緊緊地一握,簡單又不失禮,更重要的是閉門的會談給出了充實的內涵,證明兩岸越走越近,不再拘於凡規俗禮,正用新思維推動著一個新遠景。木子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