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0

中国民企的生死之战

2015-11-09
来源:金融时报
  出口的運價已經跌了一半……貨運公司和工廠現在都在擔心會破產。”
 
  雖然中國金屬生產商被指責在國際市場上傾銷,但許多生產商本身已經倒閉,原因包括產品大量過剩,國內經濟增速放緩,以及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浙江巨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GKO)已采取對策,一方面促使供應商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開發價值更高的新產品。
 
  在借助中國建筑和汽車市場的繁榮做大后,該公司正試圖進軍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另一塊仍在增長的領域——旅游業。
 
  最近巨科新材開始生產輕型鋁制旅行箱,其產品在外觀上與備受中國游客喜愛的新秀麗(Samsonite)和Rimowa的豪華版旅行箱相似,但價格低了一半。巨科新材原本專門從事生產用于制造汽車配件和建筑裝飾的巨大鋁卷板,現在該公司投資了新的機器,可以將鋁材壓制成旅行箱。
 
  許先生說:“如果只賣簡單的鋁制品,我們是很難賺錢的。所以我們必須找到新的業務線,否則我們只能坐以待斃。”
 
  在浙江省及其以南的福建省、廣東省的中國工業腹地,無數類似于巨科新材的企業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全球需求依然疲軟,歐洲仍在艱難擺脫持續多年的經濟危機,美國經濟復蘇乏力,巴西、印尼等新興市場受中國對大宗商品需求減弱影響,經濟也陷入困境。
 
  中國經濟繼續放緩,相較于2000年代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兩位數增長,2015年第三季度官方GDP數據已下降到6.9%。許多分析師對官方數字提出質疑,認為中國真實的經濟情況還要更差。
 
  由此形成的負反饋回路意味著,對中國經濟的擔憂正在進一步削弱各方對發達經濟體的信心。美聯儲(Fed)主席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最近專門指出“對中國及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增長的關注加重”是美國經濟復蘇面臨的威脅之一。
 
  如果說宏觀形勢不好,那么中國制造企業(它們是中國經濟增長、創新和就業的重要引擎)的微觀前景也好不到哪里去。
 
  中國政府并不發布全國失業人數和企業倒閉的全面數據。但根據受尊敬的財經新聞機構財新網(Caixin)發布的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國內工廠兩年來一直在裁減工作崗位。
 
  財新網的采購經理人指數包含了更多民營企業,而官方數據偏重于大型國有產業。兩個數據都顯示10月份制造業進一步收縮。
 
  工廠為求生存采取了削減成本和提供折扣等手段,這加劇了通縮壓力,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指數已連續44個月下降。
 
  在產品價格下降的同時,其他成本仍居高不下,且呈不斷上升趨勢,尤其是勞動力這一往往占到出口商成本四分之一左右的要素。據美國商業游說團體——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Conference Board)的數據,過去三十年,中國工人的平均薪資上漲超過三倍,
 
  中國政府想到的首選方案是企業應“向價值鏈上方移動”,打造更先進的產品,增強品牌價值。手機制造商小米(Xiaomi)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這需要資金,而許多小型民營制造商很難獲得貸款,因為政府推動國有銀行繼續支持掙扎中的國有產業。
 
  中國制造企業受到愈演愈烈的擠壓,它們不得不在業務低迷之際謀求結構性轉變,告別低成本生產。
 
  廣交會(Canton Fair)官員徐兵警告稱:“我國的傳統優勢正在減弱,新的競爭優勢尚未鞏固”。從上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加速經濟開放之時起,機敏的工廠老板們——中國經濟的民間勇士——就一直在響應不斷變化的消費者口味以及全球需求。現在,他們更加需要去適應,否則就會滅亡。
 
  價格下跌,訂單縮水
 
  每年在廣東省會廣州舉辦兩次的廣交會最早創辦于1957年,當時中國還對外界封閉,外商購買中國產品的唯一渠道就是廣交會。
 
  雖然阿里巴巴(Alibaba)等電子商務門戶網站紛紛崛起,但廣交會仍是中國產品的主要櫥窗,對數萬名來自各國(從巴西到貝寧,從阿爾巴尼亞到澳大利亞)的貿易商、分銷商和零售商來說,是一個不容錯過的盛會。
 
  廣交會有三個巨大的展廳,廠家在里面銷售的產品包羅萬象,既有水龍頭、電纜、地磚等日常用品,也有3D打印機、農藥噴灑無人機這樣的尖端產品。
 
  本屆廣交會于11月4日閉幕,與會者14萬人,同比下降7%。雖然工廠高管普遍情緒低落,但買家們趁機砍價,談判更好的貿易條件,并縮小訂單規模。
 
  印度商人賈延什?維亞斯(Jayesh Vyas)從2001年起就一直參加廣交會,尋購電子產品和家具。
 
  維亞斯說:“我剛跟一家銷售不銹鋼擱架的廠家談好。他們愿意把最小訂購量從500件下降到50件。可見形勢有多糟糕。”
 
  隨著工廠老板們竭力應對不斷下降的訂單,許多廠主開始效仿巨科新材——陷入困局的鋁制品企業——推出更先進的產品,同時將目標對準國內市場。
 
  深圳是中國首個經濟特區,上世紀80年代曾推動中國經濟轉型,麥格米特電氣股份有限公司(Megmeet)的總部就位于這里。該公司靠制造電源和加熱器等基本元件發家,但現在已將自身徹底改造成一個擁有自主品牌,生產高附加值消費品的制造商,產品包括新推出的售價2000美元的“智能坐便器”系列。
 
  麥格米特旗下坐便器生產企業怡合衛浴(Ikahe)的Andy Yang認為:“中國現在人人有iPhone,連廚師和清潔工都有,所以有錢人要想彰顯地位,最好的方法是買一個昂貴的坐便器。”
 
  在商業術語里,“pivot”(繞樞軸轉動)通常用來指硅谷那些初創企業在一個創意失敗后,轉換方向,將他們的腦力和風投資金轉向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市場。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工廠正被迫走上這條道路,但并非所有企業都能成功。
 
  面對惡性競爭以及市場對其綠籬修剪機和鏈鋸的需求減弱,浙江格致公司決定轉向生產自平衡單輪電動滑板車。這家工具制造商原本希望其產品成為圣誕節暢銷商品,結果遭遇尷尬失敗。
 
  格致的銷售經理Jason Liao承認:“說實話,這種滑板車對很多人來說太難騎了。我自己練習了一個月,還是偶爾會從車上摔下來。”
 
  適者生存
 
  驅使民營廠主調整商業模式的動力來自他們的生存本能,而不是中共的號召。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其他政府高官多次強調,中國需要推動經濟再平衡,從建設和投資為導向轉向消費和服務為導向。
 
  同時,他們希望在《中國制造2025》計劃推動下實現產業升級。該計劃旨在創造更多技術類工作,促進醫藥、航空航天和新能源等領域的創新。
 
  已釋放大量資金讓地方政府支持開發工業機器人,以減少對人力的依賴。目前工廠難以依靠足以使其盈利的低薪招到足夠工人。
 
  但經濟學家們認為,中國政府在經過最初的推動后,由于經濟放緩,其改革努力已失去勢頭和焦點。
 
  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亞洲區負責人高路易(Louis Kuijs)在香港表示:“中國政府對經濟放緩措手不及,于是將注意力轉向穩增長,減弱了結構改革努力。總體數據表明中國已開始向價值鏈上方移動,但在個別公司或行業的層面上,這種轉型伴隨著大量短期挑戰和痛苦。”
 
  中國最大的家電制造商海爾(Haier),以及四大車企之一上汽集團(SAIC)等制造商雖在國內獲得成功,但在許多先進市場其產品仍被視作低檔產品,同時國內需求也在減弱。這些企業近年希望提高在新興市場的銷量,但現在在這方面也陷入停滯。
 
  與此同時,那些傳統上致力于出口的制造商發現很難將重心轉回國內市場。
 
  林宣武(Willy Lin)在廣東省主要工業城市東莞經營一家高檔針織品工廠,其產品90%銷往歐洲,10%銷往美國。他表示,對于像自己這樣的企業來說,中國市場看似擁有巨大潛力,但信用風險太高,尤其是在當前環境下,而且國內買家不像他們的國際同行那樣老練,他們對定價有著不切實際的期望,對生產卻不甚了解。
 
  佛山市是廣東省另一座龐大的工業城市,彼得?埃利(Peter Helis)在這里經營一家投資咨詢公司。他認為盡管存在上述種種局限,但隨著國內消費者購買力上升以及中國零售業的發展,更多的廠商還是會將目光轉向國內市場。
 
  埃利表示,雖然整體形勢看似黯淡,但中國不同地區的前景各不相同。
 
  埃利解釋說:“最北方的幾個省份主要以國有企業和重工業為主,它們深陷衰退。”但南方的廣東省主要以民營出口企業為主,這些企業發展得更好。
 
  高路易認為,隨著政府改革努力失去勢頭,加上沒有任何跡象表明經濟放緩將很快扭轉,中國經濟增長和再平衡的大部分重擔將要落在全國的工廠肩膀上,它們在經濟產出中占比近30%。
 
  不管它們是在推出豪華坐便器、時尚滑板車,還是在理順金屬管和服裝生產,它們的命運將幫助決定政府轉型戰略的成敗。
 
  太陽能設備制造商公元太陽能(ERA)的Andrew Wang是務實廠主的典型代表。
 
  他說:“我們總得去適應。太陽能電池板價格暴跌對于廠商來說是不利的,但這讓我們開始生產這些廉價充電器,它們非常暢銷。”他展示了其公司的最新產品:手機用廉價太陽能充電器。
 
  延伸閱讀——競爭:中國制造受到鄰國低薪挑戰
 
  隨著出口制造商艱難應對疲軟的需求和不斷高漲的薪資,越來越多制造商轉向更便宜的制造地,比如印尼和越南。
 
  香港聯業制衣(TAL)剛剛關閉了在廣東省的一間褲子工廠,為廠內4000名員工支付了1000萬美元賠償金,將這間工廠遷到越南,那兒的薪資水平能比中國低一半。
 
  聯業制衣行政總裁李國權(Roger Lee)表示,不斷高漲的薪資前景是促使他遷廠的原因,這間工廠的供貨對象包括J Crew和香蕉共和國(Banana Republic)等品牌。
 
  促使他遷廠的另一原因是越南的本地工作文化,這與廣東省以及中國其他制造中心普遍使用外來務工人員的局面截然不同。
 
  李國權說:“在中國,雇主很難建立良好的信譽,因為人員流動性太大。但是在越南,工人往往來自工廠周圍地區。”
 
  聯業制衣在廣東仍有一間襯衫制造廠,李國權表示中國的優勢在于在一個地方就能獲得大量原材料,包括紐扣、線以及紡紗工廠。
 
  另一名廣東服裝廠老板林宣武認為,這種無與倫比的規模將支撐出口制造業,使其繼續是中國經濟的基石,哪怕更多工廠轉移到更便宜的地方。 
 
  林宣武說:“隨著時尚的步伐越來越快,東南亞工廠很難應對如此多的風格變化,因為他們缺乏經驗。在中國,我們可以在幾分鐘內就把速度提升到第六檔。”
 
  譯者/彩云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