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3

走出帝制:从晚清到民国的历史回望

2015-11-09
来源:人民网
走出帝制:从晚清到民国的历史回望
 

基本信息

书 名:走出帝制:从晚清到民国的历史回望》

作 者:秦 晖

书 号:978-7-80256-902-7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

定 价:5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是秦晖先生近几年写的一些近代史文章组编而成。2011年时逢辛亥百年,秦晖应报章之邀开了个专栏,就中国“走出帝制,走向共和”中的许多问题谈了很多不一样的看法。

到了2014 年“一战”百年、2015 年新文化运动百年,秦晖又写了些相关文字。这期间还对太平天国与近代中日关系也发表过意见。所有这些看法其实都来自多年以来秦晖对近现代史的一个宏观构想,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如何“走出帝制,走向共和”?如何理解“三千年未有之变”何以发生?秦晖认为,迄今为止的中国历史头绪纷纭,但抓住了这一头一尾的两大变局——形成我们过去主要传统的“周秦之变”,与历时百余年我们至今仍身历其中的“晚清以来之变”,也就能真正把握中国悠久历史的脉搏,并看到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了。

精彩文摘

“辛亥观”的演变

因此后人的“辛亥观”便成为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辛亥革命,连同其象征性人物孙中山先生,一百年来一直得到各种不同立场甚至互相敌对的中国人的共同称颂。可以说自清开国以来三百多年历史,两岸三地(加港澳)四方(加海外华人)诸派(所有这几方各自的朝野、体制内体制外与反体制者),有两个人是得到一致推崇的。这两个人都生当“鼎革之际”这种中国历史上最期待英明领袖的时代,即明清之交和清末民国。但他们当然不是蒋介石或其他党国领袖,也并非明末清初包括南明李顺的诸位成功或失败的帝王。

那么这两位大人物是谁?就是南明的延平郡王郑成功与民国的开国元勋孙中山。郑成功反清复明最终失败,孙中山反清立民(国)得以实现,但他们今天都得到了异乎寻常的一致称赞。不过同样异乎寻常而且有意思的是:不同的人们称赞这两位伟人的缘由却大有区别,甚至完全相反:如郑成功,大陆方面认为他驱逐荷兰“收复”台湾,是中华民族的大英雄,台湾两蒋时代称赞他坚持反清复明,“退守”台湾延续明祚并希望“光复大陆”,而后来的“绿营”又视他为与海峡对岸分庭抗礼的“台湾政权”之“开基创业”者。

而孙中山就更是如此了。作为中华民国的“国父”和中国国民党的创党“总理”,国民党对他的崇敬自不待言。共产党对这位“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尊敬,则不仅因为他发动革命推翻帝制,更因为他后来的“联俄联共”(台湾的书上称为“联俄容共”)。有趣的是,台湾的“绿营”很反蒋介石,却也很崇敬孙中山。因为据说蒋“镇压台湾人”,而孙是同情、支持台湾人的:他曾三次到过日据的台湾,作为清朝和北洋政权的反对派人士,那时他与日本有互相利用的关系—有如他后来的“联俄”,这关系虽不像如今一些“反(辛亥)革命”人士所骂的那样不堪,他也无疑希望台湾人心系华夏,但肯定不会推动台湾投向清朝或北洋,这就可以被“绿营”作有利于自己的解释。而且“绿营”作为台湾民主化进程的获益者,他们也高度评价孙中山的民主民权事业。甚至因为扬孙抑蒋,“绿营”还借用了大陆的资源。2003年笔者在台北的国父纪念馆音像厅,就曾看到那里放映的居然是珠江电影制片厂拍的《孙中山》,而且正好看到孙中山斥责孙科和蒋介石的一节。我想这显然与当时是“绿营”执政有关。

然而另一方面,各方中国人对辛亥革命的反思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方面自然是大陆这边更为突出。改革前大陆主要是强调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局限性”,责备革命派软弱,向袁世凯让权,没有解决土地问题等等。改革时代这种官方话语并未消失,但一种相反方向的反思,即对“激进主义”的反思却时兴起来,而且从20世纪90年代起它不仅似乎成了民间思想界的主流,而且也获得了从“革命”思维日益向“维稳”思维转变的官方思想界的逐渐默认。清末立宪日益获得好评,许多人为中国没有走向君主立宪制而遗憾。而更典型的“保守主义”则走得更远,诸如革命不如立宪,立宪不如维新,维新不如洋务;孙黄不如康梁,康梁不如李(鸿章)张(之洞),孙中山不如袁世凯,光绪不如慈禧等等说法都开始出现,有的还很流行。

但有时这些说法也会触忌。古代汉景帝时有著名的“辕黄之争”:辕固生鼓吹汤武革命推翻暴君,皇上担心今人效法就会犯上作乱;黄生谴责汤武弑君造反是乱臣贼子,皇上又担心会颠覆了高祖起兵以汉代秦的合法性。弘扬“革命”不行,斥责“革命”也不行,皇上于是只好下令:“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你们再也不许讨论这种敏感问题了,没人说你们是傻子!就是要讲汤、武,你们就不能谈他们的私生活八卦吗?结果“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大家都不谈“宏大叙事”了。

我们现在在很大程度上也面临这种状况。几年前有大型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由于多人撰写而且左右为难,于是前后两部分显得颇为扞格:前面部分像是“黄生”所写,对慈禧、李鸿章等人给予了深切同情和肯定,在他们面前连康有为都显得是个无事生非的“激进”捣乱分子;后半部分却是“辕固生”笔法,高调赞扬革命,把孙中山谴责专制、弘扬民主真谛的长篇大论演绎得大义凛然、慷慨激昂。结果是两头的话都说了却两头不讨好。

目录

第一章 “演员”越来越清晰,“剧本”越来越模糊

003 辛亥革命“成功”了吗?

004 “辛亥观”的演变

007 “细节化”的辛亥叙事:什么是“政党”?

010 革命还是立宪:也许是个假问题?

014 “政治革命”还是“种族革命”

016 和平的君主立宪可能吗?不可能仅仅因为是满族皇帝?

019 辛亥研究,如今细节是越来越清楚,而背景却越来越模糊了

第二章 “改朝换代”与君主和平立宪的可能性问题

—— “封建”与帝制的比较

025 假如辛亥前是汉族王朝?

030 辛亥革命推翻了什么“王朝”?论此王朝并非彼“王朝”(dynasty)

033 “光荣的女王”是个“亡国之君”?

037 “有国王的共和国”与“半封建”帝国的宪政之路

040 辛亥中国:革命为什么成为大概率事件?

第三章 为什么人们厌恶了帝制?

047 大灾难的形成机制

049 “必然”论与“偶然”论的中国版

053 周期性浩劫与“乱世增长”

056 “鬼神明明,自思自量”:如此仇恨为哪般?

060 重新审视历史上的“制度”问题

第四章 不仁不义的帝制和亦道亦德的宪政

——辛亥之变的价值观基础

067 向往“飞天”的传统

071 从“陈荔秋中丞”谈起

075 “法道互补”:“乡愿”人格遮蔽“乡绅”意识

077 从陈兰彬想到刘锡鸿

081 “天下为公”,还是“天下为家”?

083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第五章 “宏大叙事”与“祛魅”

——辛亥革命与保路运动的若干解析

089 晚清的大势所趋

093 既往“宏大叙事”何以不受欢迎

095 “祛魅”重在已成为事实的行为,而不在追究动机

097 关于保路运动的“祛魅”

100 要害不在于是否“国有”,而在于如何“国有”

103 在国有、私有的“宏大叙事”背后

第六章 “西化”、“反西化”还是“现代化”

——太平天国、义和团与辛亥革命的比较(上)

107 “西化”与“现代化”说法的由来

109 “文化”的“西化”与“制度”的现代化

112 太平天国:中国的“西化而非现代化”大潮

115 太平天国是一场大规模的传统“民变”

119 “满汉话题”和“土地革命话题”

123 基督教神权国家:太平天国是“邪教”吗?

126 “洋兄弟”为什么翻脸:国际关系好坏并非“文化”问题

第七章 “西化”、“反西化”还是“现代化”

——太平天国、义和团与辛亥革命的比较(中)

133 中世纪式的“西化”与秦始皇式的焚书

137 另类“民变”与另类“西化”:太平天国的总体评价

139 “拳民”与“教民”的由来

144 “石头剪刀布,百姓洋人官”:义和团只是“民教冲突”的产物?

第八章 “西化”、“反西化”还是“现代化”

——太平天国、义和团与辛亥革命的比较(下)

151 关于义和团的“爱国”与“愚昧”

156 义和团“反西化”:又一次“文化”灾难

161 既不“西化”也不“反西化”的辛亥革命

第九章 辛亥革命:“成功”,“尚未成功”,还是“失败”?

——关于革命失败与革命理想是否实现的辨析

172 辛亥革命:“好事没做成”还是“坏事做成了”

176 民国历史的第一面相: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180 民国历史的第二面相:乱世中的现代化步伐

182 中国人口模式的转变发生于民国时期

185 民国经济对印度的“赶超”

190 关于民国经济评价的两个辩论

193 工业化的畸形问题:东北与香港之别

196 逆差中的繁荣:全球化中的民国经济

200 历史的先声

第十章 民族主义的实践:中国“站起来了”的历程

207 关于民族、民生、民权的“三阶段”说

208 民国时期的外患主要来自日、俄

212 国内斗争、列强争夺与国权维护

215 评价民国时期外交的标准

219 两次正确“站队”的重大意义

224 共赴国难:抗日战争中的“正面”与“敌后”

228 抗日与摩擦:关于“积极”与“消极”的讨论

232 从五四抗争到华盛顿会议:不同往昔的“红白脸”互动

第十一章 “半殖民地”状态的终结:再谈中国“站起来了”的历程

239 “革命外交”:“修约”、“废约”和“改约”

241 恢复关税主权与司法主权

242 政治多元化与外争国权的关系

245 中东路事件:“革命外交”的最大挫折

248 “解脱百年枷锁”:对日抗战中废约的实现

附录 为什么中国对日关系会“以德招怨”?

255 “半殖民地”色彩的消除

257 中国已经跻身于“列强”?—以入越受降为例

262 中国“列强”地位的一度丧失

第十二章 抗战后中国巩固、强化国家权益的曲折历程

268 民国的遗产:南海诸岛—兼评所谓“地图开疆”说

271 中国取得边界争议地区的主动权

275 “再版巴黎和会”:雅尔塔体系造成的新国耻及纠正

277 新疆“内向”及苏联的反扑

280 20 世纪60 年代新疆问题的最后解决

284 总结:综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十三章 重论“大五四”的主调,及其何以被“压倒”

——新文化运动百年祭(一)

第十四章 两次启蒙的切换与“日本式自由主义”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百年祭(二)

第十五章 从“日本式自由主义”到“俄国式社会主义”

——新文化运动百年祭(三)

[责任编辑:淇心]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