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3

“做官要学曾国藩”之镜思

2015-11-23
来源: 凤凰读书


 

刘绪义著 《曾国藩与晚清大变局》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复杂的人物,长期以来的评价两级,赞者把他当作圣人顶礼膜拜,责者骂他是刽子手、卖国贼。当然,我们最熟悉的还是那句“做官要学曾国藩”。就如刘绪义教授在其《曾国藩与晚清大变局》中说的一样:“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和普通镜子的不同之处在于:镜子只能照出人的表面,而历史能照出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心灵”。现代意义上“做官要学曾国藩”,显然不是定位于权术,否则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也不会将《曾国藩》列为推荐书目了。那么,“做官要学曾国藩”,在历史之镜下,究竟要学什么?怎么学?

名臣能吏,中兴将相,育子楷模,死后“五十年来,朝野上下所施行,无一非湘乡之政术、学术也”,“做官要学曾国藩”,当然没错。刘绪义教授的《曾国藩与晚清大变局》,“知人以论世”,不是为了评曾国藩,而是把曾国藩置于晚清大变局当中,以历史之镜的姿态,来探讨“做官要学曾国藩”的现代意义,并对升官发财的“权术”视野正本清源。所以,自序“当官好比做慈善”开宗明义,只有跳出升官发财“权术”的樊篱,官员才能像曾国藩一样,走出个人的小天地,走进历史的大视野,将自己和历史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曾国藩将民生视为一桩大生意、大慈善的慈善心;富德厚道的慈善力;关心民间疾苦路、减轻商民负担的慈善行;“散财最忌有名,总不可使一人知”的慈善品,在某种程度上,对应的正是如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宗旨。其间的差别,只是世界观的不同,曾国藩“当官好比做慈善”,因为他只是“人臣”;如今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则是因为官员实为“公仆”。现在要超越曾国藩的,正是“全心全意”四个大字,不是半心半意,也不是三分之二的心,不是三分之二的意。遗憾的是,个别党员在谈党的宗旨,个别人民政府门口的宣示,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却将“全心全意”给省略了。

晚清大变局,从内看,是了无新意的,清朝不过是重复文化落后之民族征服文化先进之民族后的被同化而已,晚期不过也只是重复了晚唐的“潘镇割据”以苟延残喘,所以是一个“停滞的帝国”。但从外看,同样是在英国征服世界的野心之下,1840年因禁烟而起的中英之战被叫做“鸦片战争”,而1776年因茶而起的英美之战却不叫“茶叶战争”,而被命名为“美国独立战争”,失败者连命名战争的资格都没有。作为清末著名理学大师的曾国藩,对此不可能不清楚,否则也就不会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后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了。

学习与实践是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在推力。曾国藩的好学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在王朝体制内的考试不断进步,从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不断广搜博取,更是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关于学习与实践,曾国藩有“四字三喻”的方法流传至今,“四字”即看、读、写、作,“三喻”则是以经商、打仗、得失来喻“看”与“读”的关系,“看”就好比做行商,“读”就好比守财,“看”好比攻城略地,“读”就好比守住地盘,“看”就是日有所知,“读”就是月不能忘。

回到如今的问题官员,总会将理想信念置于首位,在剖析思想根源的时候,则基本千篇一律,不学习,不改造世界观。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历经学习、探求、证伪而来,可谓“看”;通过读经典著作、宣誓来巩固信仰,可谓“读”;宣传标语、自查报告以不断校正,可谓“写”;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可谓“作”。曾国藩治学的现代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没有看、读、写、作,何来“改造世界观”?所谓的“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实际上也只不过是一句空话。湘军为什么多读书人?当然与曾国藩的“率先为范”不无关系,现在的领导干部不应该学习吗?

曾国藩中了进士,也只不过是翰林院的一词臣;面对太平天国,他不过一介书生;即使十年征衣期间,也是要实权七年不得,兵靠自己招,钱靠自己筹。曾国藩何以成就了历史呢?刘绪义教授将其总结为“担当”二字,并通过详细论证指出,“曾国藩辛辛苦苦大半辈子,他绝大部分精力并不是花在战争中,而是花在与世俗文法斗、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斗。”现在党员、干部,确有不少是庸官、不作为的官、不敢不想担当的官。“做官要学曾国藩”,其实不妨重温一下曾国藩的名言,“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当然,曾国藩也并不是没有缺陷,“做官要学曾国藩”,也有许多需要扬弃的地方。比如,曾国藩不仅是非典型清官,因为他也收礼,而且还行贿,同治七年调任直隶总督为了笼络京官就散了2万两银子。但就如评价曾国藩,应该将其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来分析评价他。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曾国藩不得不明哲保身:“取人为善与人为善,忧以终身乐以终身”。而这,恰恰突出了当今建构制度、执行制度以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否则不仅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即使如曾国藩这般自爱自洁的“良币”,也难免被玷污。

[责任编辑:淇心]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