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
有人把我们称为“挂读库卖老六”或“挂老六卖读库”。其实我没那么自恋,也不需要这样的风光。读库一开始刚兴起的时候,确实有高度的人格化,和我这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去人格化”,就是“我没那么重要”。
张立宪:大家好!这里是中国电影资料馆,我们确定下这个场地之后,先来侦察地形,进来就惊呆了,因为这个场地特别大,人在银幕面前显得格外渺小,这样就不能沿袭以前年会的方式。再说,毕竟是中国电影资料馆嘛,就想和电影发生一些关系,所以,我们准备把读库十周年的年会,变成一次电影赏析课。
刚才大家看到的这段视频,在我这张坛子脸出现之前,我们做了一段八十秒的视频,收录了二十八部电影中关于阅读的画面,是我们视频小组的小伙伴们做出来和大家分享的。接下来依然从一些电影的片段开始,我们通过欣赏电影,来分享一些心得。
这部电影是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世界大战》。我相信一些有心的朋友也看出来了,这是一个一镜到底的长达三分钟的长镜头。我看过斯皮尔伯格关于这部电影的幕后访谈,《世界大战》是根据威尔斯的小说改编的,小说是一百多年前写的,当斯皮尔伯格决定要拍《世界大战》的时候,已经有好几部根据这个小说翻拍的电影,关于外星人入侵地球题材的科幻电影更是数不胜数。斯皮尔伯格要尽量拍得和其他科幻电影不一样,那就要分析其他科幻电影都怎么拍。他总结说,一般这种题材的科幻电影,第一,一定是到影片的最后关头,人类的火力全开,所有的炮火都愤怒地射向万恶的外星人,把外星人打得很惨。第二个常见的是“亲情弥合”桥段,一开始夫妻俩,或者两代人,或者情人之间,要么离婚,要么闹别扭,反正就是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经过和外星人搏斗的过程,他们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感情和好如初。第三个常见的段落,就是“地标被毁”。不管是自由女神像,还是白宫、帝国大厦等等,一次一次被毁。所以斯皮尔伯格说,在拍《世界大战》的时候,要尽量避开这些常规的动作,他们才有时间和精力来琢磨这个长镜头。
我们这次做年会,也受斯皮尔伯格大叔的启发。一般来说,这种年会、庆典也有一些规定的动作,比如走红毯,大家穿着非常豪华的衣服,摆各种姿势;还有签名板,用荧光闪闪的笔在签名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至于活动结束之后,签名板去哪儿了,他的名字去哪儿了,谁也不知道;包括逼着嘉宾夸他,而且越大牌的嘉宾越好,如果最大牌的嘉宾不在现场的话,最好还能发段VCR过来;还有请大家准备好泪水和掌声,来回顾一下我们艰苦又伟大的历程;然后感谢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
当然有些套路对我们来说也是不可避免的,但还是想尽量避开这些常规动作,那应该怎么做呢?我想到了今年夏天去青岛。一般我去某个城市,都要和当地的同学吃一顿,甚至一顿以上的饭。吃饭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和东道主争夺买单权。青岛的朋友很热情,一定要买单。我在和他们争夺的过程中说了一句话,我说还是我来买吧,因为我的钱也是你们的。当然最后还是没有摁住热情的东道主,还是他们买的单。但是我说的这句话,“我的钱也是你们的”,其实是挺有道理的。虽然这些钱在我的口袋里,在我的银行卡上,但实际上是我们的读者给我们的。你们就是我们隐性的股东,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也是我们做了十年的这个事业的投资人,所以我想今天的主题就是向股东汇报。
一、我改变了什么?
向各位股东汇报什么呢?我们还是先说虚的,从探讨人生开始。
十年间,我们出了七十本《读库》,还有上百种其他的书和产品,里面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我都看过,都编过,所以我影响了读库,反过来说读库对我的影响也是最大的。所以我第一个汇报的问题就是经过十年,我改变了什么?
我们来看电影《泰坦尼克号》这段。海底探险队去考察泰坦尼克号的沉骸,在里面发现一个裸女的素描。新闻公布之后,一位老奶奶说,这个美女就是我。镜头一转,直升机轰鸣,老奶奶坐着直升机来到考察队的大船上。这个电影我是上个世纪末看的,听起来很遥远的事情。看完之后,这个桥段让我突然有种奇怪的感觉。我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觉?我当时注意到的是这位老奶奶的孙女,我们一看就知道她应该属于什么样的角色,应该有什么样的戏份。但是我有一种很微妙的感觉,老感觉这个孙女有点儿不对。因为镜头就是导演的眼睛嘛,我老感觉当这个女演员出现在镜头前时,导演多看了她两眼。这个女演员的镜头也许就多了那么一两帧,也许就是走位角度稍微偏了那么一点点,但这部电影来自詹姆斯·卡梅隆大神,卡神的电影是不会犯这种错误的。所以我当时马上就觉得,坏了,卡大叔对这个女演员(苏茜·爱米斯)有意思了,这是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的一个感觉。当时没有微博,也没有微信,所以我的这种感觉只能埋在心里。过了一段时间,我这颗渴望被八卦塞满的心得到了满足,卡神果然和这个女演员好上了。现在他们俩是两口子。
这个观影片段使我想起了我当年的那段文艺青年时光。我准确感知到导演对女演员动了心眼儿,动了感情,并且最后这个预言也成真了。但是我的反应不是得意,反倒是很绝望,觉得这样看电影还有什么看头?当时我正处在严重的怀疑人生的时期,不仅仅是对看电影,包括看书,自己的写作都开始怀疑。有没有真正客观、真正中性,所谓零度情感的表达和记录?那时完全陷入了人生中一个很绝望的时期,所以对卡神也产生了这种想法。
现在再看当年的这段文艺情结,确实很可笑。太事儿了。作为一个影迷,和卡神之间建立的这种关系,被他多看女演员两眼而破坏了其稳定性,这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玩的事情。但是当时就忍不了没有新意、没有悬念的观影过程。还有看侦探小说,像克里斯蒂的小说,多看几部之后,你大概就能总结出阿奶的路数,大家都爱做这种智力游戏嘛,你往往会在波洛和马普尔小姐公布凶手之前,猜到这个凶手是谁,所以阅读也变得特别痛苦。
现在来看,当年的那段文艺青年时光,对我来说已经过去了,现在那颗敏感脆弱的小心灵已经不存在了,这可能算是我的一个小小的变化吧。
另外一个变化是什么呢?看《泰坦尼克号》的时候,正好我和太太离开原来的城市来到北京做北漂。当时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亲戚都很不理解,很好的工作为什么要辞掉呢?为什么要来北京做一个很有风险的事儿呢?当时我自己很坚强的回答是,我不想再过那种一眼能望到底的生活。
什么是“一眼能望到底”的生活呢?就是到多少岁我应该是什么职称,到多少岁我应该是什么职务,我混得最好大概就是这个单位的主编或者社长,到多少岁我大概会死去。用北京话来说,一个人到八宝山沿途的每一个路口,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我觉得这样的生活特别没意思,所以就来到了北京,陷入了一场前途未卜的冒险中。
有人把我们称为“挂读库卖老六”或“挂老六卖读库”。其实我没那么自恋,也不需要这样的风光。读库一开始刚兴起的时候,确实有高度的人格化,和我这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去人格化”,就是“我没那么重要”。
但真正好玩的一点就在这里,当年为了不过这种一眼就能望到底的生活,打破了原来的东西。结果来到北京,现在过的就是一眼能望到底的生活。
这种一眼能望到底的生活是什么呢?就是编《读库》,编到老,编到死。
这真的是人生莫大的一种讽刺。
《读库》和我的关系,已经不仅仅是我自己这么认为了,我看大家也这么认为。原来不管我干的工作、我的职位多么风光,总会有猎头公司来挖我,或者有橄榄枝冲我摇来,但是这几年再也没有了。这说明大家都认为我的命运已经注定。
那么,编《读库》是一眼能望到底的生活吗?我想不是。可能还是原来对没有悬念、没有新意的生活理解得太过狭隘、太过外在。你看有的人哪一年考上大学,哪一年大学毕业,大学毕业以后他在一个单位待着,可能他的人生简历只有三行,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他始终没有离开那个单位,难道他的内心就没有波澜汹涌过吗?有的人来到一家机构,印的名片刚发了十几张,又换到另外一个单位,又换了新的名片。他的生活就一定是不乏味、不单调的吗?这个很难说。
什么是“一眼能望到底”的生活?和当年的理解不一样了,就是刚才视频里的那句话:“二十五岁已死,七十五岁才埋”。我想只要我们希望自己摆脱这样的状况,能够允许自己对新鲜事物拥抱,对新鲜事物容忍,对风险不畏惧,有这种信心,生命都会变得格外好玩。这算是第二个改变吧。
十年下来,《读库》的文字量应该有几千万字,读了那么多人的命运,那么多人的故事之后,最大的感触,一言以蔽之,就是觉得“你没那么重要”。
是的,我没那么重要。
这是我这十年来心态上非常大的一个改变。尤其是对我们这种从小到大苦日子出身的学霸来说,经常需要炫耀自己学习是多么好,高考是多么成功,未来又做了多少有面子的事,来强调自己的存在感。能明白这个道理,并且接受这个道理,非常不容易。
记得当年我和一个名人同事过。这哥们儿平时也不来单位,但是偶尔来一次,动静就特别大。比如说我们正在开会,突然门打开了,先进来一个屁股,因为是一个人倒退着往里头走的。这是一个扛摄像机的人,那时候的摄像机还是M7,大机器,摄像机旁边还有两台照相机,簇拥着这个老师。这个老师坐在那里,给我们发表一通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真理,“一定要抓好产品质量”、“我们的市场一定要搞上去”什么的。这个老师基本上是把他的一辈子当成一部纪录片来过。我们每个人的人性中,可能都有这种表演型的人格存在,每个人每天都会拿出一定的时间来记录自己,甚至会分出一个自己,来描述、评价另外一个自己,为另外一个自己点赞等等。这种表演型的人格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当你了解到自己没那么重要之后,其实你能够慢慢地从这种自我表演中脱离出来,就能把一些事情看得更淡一些。这个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变化。
为什么说到表演型人格呢?我前段时间见过一个哥们儿,向我倾诉他对一个女神的热爱,说他爱了人家很多年,当然对方也没搭理他,他表现得很痛苦。但是根据我的观察,他这几年也没闲着,该谈别的恋爱也谈别的恋爱,该吃饭吃饭,该喝酒喝酒,什么都没耽误,然后他表演得自己还很痛苦。所以我感觉这种表演型人格真的是靠不住的,大家以后也尽量避免这样。
读库虽然做的是最传统的纸质出版,但是它诞生在互联网,也成长在互联网,所以一些人把我们称为“互联网产品”。互联网产品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直达,直接达到我们的读者,直接面对我们的读者。
这些年我们收到的读者或者是赞、或者是骂、或者是继续的支持、或者是毫不留情的抛弃,甚至特别难听的话,都非常非常多。反过来说,这些也锻炼了我们、改变了我们自己的性情。至少我现在已经学会要为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决定负责,要直接面对自己的过错,承担这个过错应该承担的责任。
做到这一点也很不容易。我见过一对男女,男生对他们的爱情心生厌倦,内心非常渴望两人的关系终结,但是他不会提出自己的想法,他会怎么做呢?他会动用一些小手段,在女孩面前败坏自己的形象,让女孩讨厌自己,厌烦自己。“我们分手吧”这句话,他希望女孩说出来,而不是他。这样的人就是要把分手的责任推给对方,我们不要做这样的人。
在工作中也是这样,不要把责任推给对方。虽然我们的客服做得还算不错,但是总会有读者收到品相有损的书。我们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就要求我们的客服拒绝“问号”。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当读者说这个书有问题,而我们问“要不要给您重换?”,或者“要不要用什么其他的方式补偿您?”时,事实上是把责任推给读者,让读者去为难。说狠点儿吧,他觉得不忍心;放我们一马吧,他又觉得不甘心。所以最后我们要求,客服在服务的过程中,不许用问号,要给读者提出清晰可行的执行方案,让读者来选择就行了。
几年前我们请《纽约客》杂志的欧逸文老师,和大家分享《纽约客》的一些编辑规范。当时让很多媒体从业人员非常羡慕的一点是,《纽约客》杂志有一个事实核查部门,会履行事实核查的程序。比如说他们的记者采访了某一个人,若干天之后,被采访者会接到《纽约客》事实核查部门的电话,问您是某某某先生吗?您是否在某一天接受了我们记者的采访?您说了什么什么样的话,您会为您的这番话负责吗?您会承诺它是真实的吗?等等。有读者问我,《读库》有没有这样的事实核查部门?这个问题折磨了我很久,但是我还是得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们没有。
这个“没有”当然需要具备很多条件,比如说可能采访对象已经不是在当下,或者说我们的财力、能力不够,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所谓的“不撒谎的生活”,仅仅靠个人是能够完成的吗?我们知道每个人都会说很多谎言,有的谎言是自己知道在说谎。比如说我们为了让家里人放心,会隐瞒一些对自己不好的消息,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进入创作状态,叙述一些并不存在的事实,或屏蔽一些不愿意面对的事实,这时并不认为自己说的是谎言,他会信以为真。
这时候靠的是他自己的承诺吗?应该靠外界其他的信息来印证,来比对。
怎么做《读库》文章的信息核查工作呢?我们处于一个信息对冲的环境中,大家看到一篇文章之后,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判断,根据自己的经验,自己以前的阅读经历,根据其他的文章,根据其他的书,根据其他的电影,甚至根据网络上的其他信息,来印证这篇文章是不是在说谎。
有人把我们称为“挂读库卖老六”或“挂老六卖读库”。其实我没那么自恋,也不需要这样的风光。读库一开始刚兴起的时候,确实有高度的人格化,和我这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去人格化”,就是“我没那么重要”。
这是自己和外界、个人和他人之间的对冲。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应该建立一个自我拷问、自我检讨、自我反思的对冲机制。当我们要做出决定和选择的时候,最好也能问一下自己,这是唯一的吗?这是最好的吗?甚至当你已经做出决定,并且已经付诸实现的时候,能不能过两天再想一下,这个决定是对的吗?还愿意再挽回吗?这些年的编辑工作中,包括我们做的其他工作中,经常需要这样的自我调整、自我检讨。
十年前产生做《读库》的念头,其实也是这样一次自我追问的过程。当时我马上要去一家公司上班,被许诺了一个比较不错的职位,也有比较不错的收入,并且还被描述了一个非常好的前景,就是未来几年公司可能会上市,这样的话就可以财源滚滚。我问自己,这是最好的结果吗?如果没有这个安排,我有没有别的选择?那个选择会不会比这个更好?在这个假设下再做沙盘推演,我发现做《读库》会比那件事更有意思。所以就做了《读库》,这十年来就过成了这个样子。
现在十年过去了,一般来说,故事也到了结局的时候,还有没有必要再去看一下当年的那个公司?我想可能会有两种结果。一种结果是这个公司顺利上市,他们的持股员工都成为百万富翁、亿万富翁,而我则追悔莫及。还有一种结果是他们没有上市,惨淡经营,甚至这个公司都不见了,或者是上市之后股票破发。我们愿意看到哪个结果呢?这也是我最近在想的问题。哪个结果对我来说都不重要,因为当年选择做《读库》是我自己的选择,不管做好做坏,我都要为它负责。做得好了,我不用再去嘲笑别人,幸亏当年我选择了做《读库》。做得不好,我也不能去诅咒,让人家过得比我还不好。
我的心态发生的这些变化,可能也是这些年来编《读库》的稿子,目睹了那些人的命运和故事之后,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好像祛火、祛燥一样。这也算是一个很大的改变吧。其实我们天蝎座是不记仇的。
我们的读者中,有的十年来一直支持我们。去年和白岩松老师说过,2006年,我们的全年订户大概是将近一千人,我一直不敢做统计,当年的这一千人到现在剩下多少。在他的怂恿下,今年终于统计出来了,大概还有将近四百人,这是十年来一直和我们走在一起的。当然这十年来还有新的朋友加入,我们现在的全年订户大概是一万三千人。
那些离开我们的同学,对我们同样重要,他们让我们知道生意没有那么好做,并不是你说什么话别人都会听,你出什么样的东西别人都会买账。
对我们犯的一些过错,有的朋友表现得非常宽厚,付之一笑,甚至反过头来还会安慰我们一下,而有的朋友呢,就会说得非常尖刻,那种话难听得我们自己都恨不得撞墙。但是我们自己改进、改造的动力,可能来自那些难听的话会更多一些。
继续探讨人生。生活中经常会有这种情况,比如说今天现场,主持人请了五个人上台,告诉他们有十分钟的时间轮流发言。这时一个小学生都能算出来,平均每个人的发言时间是两分钟。但是一般的情况是这样的:首先这五个人互相推,你先说,你先说,一旦某个人拿到话筒之后,他基本就会忘记属于他的时间是两分钟。我见过一个最夸张的,这哥们儿拿到话筒之后,他自己就用完了这十分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印证一个事实,直接和台下坐在一排的一个哥们儿开始私聊,我看得非常难以忍受。这就是史景迁先生所说的中国人之间存在的巨大的浪费,对他人时间的剥削。
我们虽然做的就是占有大家时间的工作,我们编的每一本书都要耗费大家很多的时间来阅读,但是我们在工作中尽量不再去剥削大家的时间。日常微博、微信的更新,尽量不再让个人的生活干扰大家,当然有时候还是忍不住闷骚一下;我们在推广、营销的时候,也尽量不让推广手段剥夺大家的时间。这也算是我们思考人生之所得吧。
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你没那么重要”。
其实明白这句话非常好。在《读库》出现之前,好书数不胜数,在《读库》出现之后,好书比比皆是。即使没有《读库》,好书也是层出不穷,我们没那么重要。当你有了这个心态之后,反倒能够很从容,很平和,也很谦卑地来把书一本一本地做好。这是今天向大家汇报的第一个问题。
二、把目光投向谁,投向哪里?
科幻片《独立日》中,外星人向人类发动攻击,死伤无数。在一个隧道里,毁了那么多车,死了那么多人,但是我们对主人公家里那条狗的关注,超过对其他那些打酱油角色的人的关注。当然这是因为电影是虚拟的,不用做道德和情感的选择,更主要的一点是,导演用了一个慢镜头来展现这条狗,所以让我们对它格外关心。还有更主要的一点是,这条狗在影片一开始出现过,它叼着主人的鞋爬上床。有了这个桥段,这条狗就和我们建立了情感联系,我们愿意同情它,和它产生共情效应。这就是今天向大家汇报的第二个问题:我们把目光投向谁,投向哪里?
前段时间和朋友争论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我个人对《水浒传》曾经喜欢,但是后来又不喜欢了。《水浒传》里讨人喜欢的角色,不管是武松,还是李逵,他们杀老百姓的数量都比杀贪官污吏、土匪恶霸要多。这可能是我们的叙事中非常古怪的一点,就是老百姓与老百姓之间互相打杀,胜出者成为人上人,对成为炮灰的不屑一顾,任其烟消云散。
五十五年前一位农村妇女的“保证坦白书”。
请大家看一张图片。1960年,一个叫李秋香的农村妇女写的“保证坦白书”。这是我们江西的作者云从龙老师搜集的,只是一张写了半页的纸,我给大家念一下这张纸上的内容:“七岁家里可怜,没有饭吃,做媳妇,二十岁婆家没有饭吃,又出卖到泉水湾陈朝海家里,也又是过穷日子,直到三十五岁提家过世,受了有钱的影响,以后有了田就请了长工,剥削了人家。”
几十个字,就是一个人的前半生,也让她的后半生命运难料。这个农村妇女,因为自己没有体力,耕不了自己的地,雇用了人来帮她种地,所以就成了一个地主婆,剥削阶级,在政治运动中被要求做检讨。她的命运是什么,我们也不知道,但是看这几十个字里头,一个人的命运,甚至会超过我们所了解的那些伟人。我们有没有可能来关注一下历史大潮中的这些炮灰和余烬?
有人把我们称为“挂读库卖老六”或“挂老六卖读库”。其实我没那么自恋,也不需要这样的风光。读库一开始刚兴起的时候,确实有高度的人格化,和我这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去人格化”,就是“我没那么重要”。
这两年我们的选题方向也会做一些调整,我们还会把目光投向哪里呢?投向人类的智识,投向人类的智慧和灵性。这也是我非常有感触的一点。我们总喜欢记录体力劳动,我们为准备今天这台年会,熬了多少夜,有的老师发烧了,吃了多少药等等。但是很少记录属于脑力劳动的那部分,做这件事情他是怎么想的,他的动机是什么,他的头脑风暴又是什么。所以这几年,我们自觉地做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也希望和热衷于智慧探险的朋友,分享一下这方面的心得。比如说当年的日本前摇滚乐手怎么改造了一个电风扇,让电风扇吹出像自然风一样的风。比如说台湾建筑师姚仁喜,他是怎么从一张纸上的草图开始,盖成一个有砖有石、有阳光、有空气、有风的实体建筑,这个过程中的智力活动真的不亚于一部大片。又比如说一个游戏开发团队,他们是怎么一个像素一个像素地,勾画出整个世界。我觉得这都是人类了不起的工程。所以我们现在愿意把眼光更多地投向这里。
巴慕达风扇设计图样
台北农禅寺的设计图与实景图。
《光环5:守护者》艺术设定及概念图。
我们还把眼光投向哪里呢?投向“复杂”。还是拿恋爱中的男女来举例。我们经常见到善有善报、扬眉吐气的故事。一个穷小子和一个女孩好,这个女孩嫌贫爱富,把这个穷小子抛弃了,穷小子发愤图强,最后成为达官贵人,有很多很多钱,有很多很多权力,他就去羞辱当年抛弃他的女人,这个女人追悔莫及。这样的故事我们看到很多,也非常痛快。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当年他们分手的那一刻,这个女子抛弃这个男人的那一刻,我们让她在纸上列出她抛弃这个男人的理由,她可能列出五条,也可能列出十条,也许第一条就是我嫌他穷或者什么什么的。但是我想,也许导致她离开这个男人的真正理由,她并没有写出来,恰恰是在这五条、十条之外,甚至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
这个就是我们现在致力于挖掘的,把那些说不清楚、看不到的东西,尽量给呈现出来,梳理清楚。读库做了很多表现贫困地区生存面貌的专题,有图片,也有文字。我们看图片,经常会有所谓的生理痛感,会感觉有一些不舒服。这样的文章编多了之后,我也在想,图片里那些让人不舒服的点是什么?我们再仔细分析一下这些点,有多少是真正和贫困有关,有多少是和贫困没有关系的?
一个回到家乡的女孩贺延光/摄
后来我看到一张照片,是贺延光老师2013年在四川农村拍的,这似乎是一个从城里回到老家的女孩。我非常感慨,就问贺老师要了这张照片。看这张照片,应该说有很多点让我们心里很疼。这些疼的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它内在的逻辑链是什么?如果我们单纯从这张照片入手,也许就有一本书的分量值得去写、去挖掘。
我们还要把目光投向哪里呢?尽管我们是有着几千年历史传统的文明古国,尽管我们背负着几十年几百年祖辈、父辈和我们自己的命运,很多隐秘的身世、故事,很多尚待发掘的世界级选题,但是我们依然要拿出一定的时间,给自己的心灵腾出一定的空间,让自己不仅仅看到从前,还要把目光投向以后,我们毕竟要为未来活着。当然现在做得还不是很好,像今年《读库1503》里那篇文章呈现的,人类未来的超级人工智能会是什么样子。我们今年引进的一本书,介绍的是人类在未来几年、几十年期间将出现的新产品,匪夷所思的新技术和正在研发的新东西。这本书很难翻译,因为很多词都是字典里没有的,都是新词,我们还在努力做这个事,看看人类的卓越未来。
说到这里,不得不和大家分享一个心灵鸡汤,一句励志的话,就是“活到老,学到老”。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我最近看到这句话,却是一个英国人说的,他写了一本书,书名的大概意思就是这样。插一句,刘慈欣老师在他的小说《三体》里,提到过宇宙文明法则,其中一个叫“技术爆炸”。这个英国人也说,我们现在就处在一个技术爆炸的年代,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一年、两年,比以前人类经历的一百年、二百年的总和还要多。现在在座的各位,各种年龄都有,我们现在所经历的四十岁、五十岁,是此前人类没有见过的四十岁、五十岁的状态,我们未来要活到六十岁和七十岁,也是此前人类没有过的六十岁和七十岁,大家对这个一定要有信心。那么反过来就说,我们到六十岁和七十岁的时候要做什么?怎么活?这个英国人就提出来,从现在开始,你要完成你的知识框架的更新,要做新的人生规划。
虽然这本书和中国的国情多少有所不同,对我们的读者来说有点水土不服,我们没有引进,但我还是觉得他说得挺对的,所以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前一段时间见到柴静,聊到现在思考和写作的困惑,她也感觉到这一点。当你深入到某个程度的时候,会忽然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自己的学力、笔力已经不够了,就感到茫然无措,不得不逼自己投入到新的信息的河流、知识的海洋中去补充、提高自己。
还有一点和在座各位分享一下,也是我和我的老男人们说得最多的:一定要好好地活着。你现在如果能多活五年,就有可能多活五十年。最近谷歌一个副总裁说,大概二十年后还是三十年后,人类的寿命有可能是五百岁。你能不能熬到二十年后、三十年后?现在大家一定要少喝酒,不抽烟,多运动,多看《读库》。活到二十年三十年之后,我们就能迎来一个现在想都不敢想的未来。尤其是我们的孩子,今天来的最小的宝贝应该不到百天,我想他的未来是现在最有想象力的人都想不到的。这是跟大家汇报的第二点。
有人把我们称为“挂读库卖老六”或“挂老六卖读库”。其实我没那么自恋,也不需要这样的风光。读库一开始刚兴起的时候,确实有高度的人格化,和我这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去人格化”,就是“我没那么重要”。
三、读库可以为大家做什么?
这些都算是思考人生的结果,接下来进入第三点,也是最实在的一点,向大家做一些工作汇报——读库可以为大家做什么?
可以为大家做什么呢?我们做的就是信息的筛选、收集、整理、归纳、再传播。
一言以蔽之,就是“发现好的内容,用好的形式去呈现,用好的手段让大家来发现我们”。
我分头向大家做一些汇报。
第一个是《读库》。做了十年的《读库》,明年准备做一次改版,其实就是外在形态的一些变化。11月9日开始可以预订2016年全年《读库》。明年的改版,开本会改得更小一些,让大家基本做到一手可以掌握;用纸会改变,改成进口的瑞典书纸,闻起来有木头的香气,也会更柔顺一些。在设计上也会有一些改变,但是基本的编辑理念和精神内核不会发生变化。
除了一年七本《读库》之外,我们还会出很多单行本的图书,集中在人文社科方向。我们认真来做,做一本是一本。就像园丁一样,在自己的苗圃里种下各种各样的种子,有的长得快一点,有的长得慢一点,有的需要施肥,有的需要剪枝。有的果实已经成熟了,就尝一尝,结果发现还不够成熟,就让它再长长,有的已经非常华美了,就端出来跟大家分享。希望能够做出一些有阅读价值和保留价值的书。
除了《读库》之外,明年我们还会启动“读小库”。顾名思义,是为下一代准备的。其实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做了一些绘本和儿童读物。但是比已经做出来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些年储备了很多很多好书的选题,也购买了很多很多的版权,明年将一一奉献给大家。
准备怎么做呢?第一个就是刚才视频里的一句话——把智力变成智慧,希望我们能为孩子提供这种可能。第二点是我最近刚看到的一句话——智商是什么?智商就是阅读理解能力。我们看到,现在最痛苦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太高,你写得明明白白,但对方就是看不懂,或者想歪了。也许是你自己没有足够的文字表达能力,表达得词不达意,或者是意不胜辞。希望我们的小朋友能够在一个好的阅读环境中,培养出对文字的感知,对语感的微妙变化,能有很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本表达能力。
还有一个,借鉴斯皮尔伯格大叔的“不要做什么”。我们不要做什么呢?就是不侮辱人的智商。现在很多出版物把一个大家都明白的道理讲得非常神秘,甚至往相反的方向去讲,我觉得确实是对人的不尊重。我们做的书,高线达不到,但至少要达到这个低线。
还有一点,观察周围一些爸爸妈妈的亲子关系,我想很重要的一点是,不向小朋友谄媚。我们现在非常习惯在小孩面前扮萌,做各种讨好的举动,内心还是缺乏平等交流的勇气吧。
我们设想读小库能够覆盖全年龄段,现在设定的有3+、6+、9+、12+,这几个年龄段的小朋友,我们争取每个月都有适合他们的读物出来。大家看一下家里的小朋友,如果是三岁或者刚刚出生的最好了,也许我们的书可以一直陪他长大,能够在十几年的过程中,帮他搭建基本的逻辑框架,完成基本的知识储备和思考方式,也能树立基本正确的三观。这一点我对自己还是有信心的。很多人信任我,愿意把他们的孩子交给我,我觉得我天生就有托儿所气质。
这么做的考量是什么呢?我想还是离不开当年邓小平所说的关于教育的三句话: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虽然我们也在做《共和国教科书》,民国老课本非常棒,我们也有《传家》,中国人的生活智慧非常美。但是,我们更应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应该做现在这个时代下的现代化公民、现代化的人需要的书。我们引进版权的选题方向主要集中在英、美、法、德、日、意这些出版大国的书,引进学习他们好的内容,学习他们好的出版经验,当然也有荷兰、波兰、瑞典、瑞士这些小语种国家一些非常好玩的书。除了这些之外,我们也会用三年五年的时间,一方面是调整、优化、完善这些引进版权的图书,形成一个非常漂亮的书单,真正能够满足小朋友们如饥似渴的阅读需求,如狼似虎的阅读胃口。
另外一点,也希望我们能够培养起自己的原创力量,做一些可能只有中国小孩才需要的社会常识和自我教育,解决面临的一些问题。也许没有人会出一本书来教小孩排队,但是排队这个情况对中国的小朋友,对我们中国人来说非常重要。你要教给他遇到什么事要排队,他在排队过程中,也会有很多困境。比如,前面有人加塞怎么办?如果加塞的那个人人高马大还蛮不讲理怎么办?你说他劝他都不听。再比如,加塞的人非常非常多,你就是排到天黑也轮不到,怎么办?如果加塞的人就是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你怎么办?这些问题真的是我们要解决、要面临的。这就是我们关于读小库的设想。
我们今年,还启动了“读库微视频”。我们原来老是骂电视台,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因为有收视率的压力,所以很多读书节目不让做,或是做不下去了。现在已经不是少数人决定多数人应该看什么的时代了,已经不是只有线性的传输,只能看几个台、十几个频道的时代了。如果这会儿你还不去做,我觉得就纯属是给自己找理由。所以我们今年尝试做了一个读书节目,如果说做得不好,那确实是我们没有能力,但是我觉得至少应该先做出来。我们的读库微视频,每周播出,每次少则几分钟,长则几十分钟,或一集,或两集,或三集。我们还在筹备,准备明年在适当的时间推出“读小库微视频”,做到日播,每天和孩子们见面。
读库、读小库、微视频,这些属于大家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前台产品。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下后台的一些程序。
第一个,经过这些年的摸索,我们构想的“开放式编辑部”已经摸到了一些路数,已有更多的出版界同行、其他出版机构的资深编辑,把他们的想法、策划的选题拿来跟我们共同实现。也有不是专业从业人员,但是对书的理解,对内容的理解非常深刻、到位的朋友来帮我们策划一些内容。我们针对不同层级的策划,有各种模块与其对接。比如有些朋友只是有一个想法,但只要这个想法可以做成一本书,我们就来帮他执行,帮他实现,到“可做”这个阶段就可以。而有的朋友已经把书稿组织好,甚至都已经编好,直接可以排版,就是到“可排”这样的环节,我们就把剩下的环节给补足。有的朋友自己有设计团队和设计能力,他的书经过审校直接可以下厂付印,就是“可印”。不管到了哪个环节,我们都可以为大家提供服务,把这种开放式的编辑部做得视野更加广阔。
有人把我们称为“挂读库卖老六”或“挂老六卖读库”。其实我没那么自恋,也不需要这样的风光。读库一开始刚兴起的时候,确实有高度的人格化,和我这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去人格化”,就是“我没那么重要”。
针对这样一个开放的编辑部,我们所设定的程序和模块也是为它服务的。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制度化的管理,相对公平,有非常透明的制度来做保证。包括一个还算顺畅的业务链条,来让大家承担自己所承担的那些环节的风险和责任,也来分享相对应环节的利益和回报。欢迎大家的关注和加入。
第二个想法,拓展更方便、更广泛的购买渠道。这几年我们的直营、直销渠道已经建得比较完备了,虽然还会有朋友收到的书品相上不尽如人意,但应该说我们的配送团队、吞吐能力已经初具规模。我们有几千平米的库房,前两天还有了一辆六点八米长的厢式货车。除了自有渠道外,我们也希望以后能够和更多的实体店合作,现在像方所、单向街、晓风等等,已经有了读库产品的身影,今天在座还有来自无印良品的几位老师,接下来读库有可能也会在无印良品出现。未来比较理想的状态,就是把实体店的地图放在我们的官网上,大家把鼠标放在自己所在的城市,我们的书在哪个地点、哪个书店,就可以一目了然。
除了这些传统的书店之外,我们也摸索出了一个渠道,就是一些非书店的场所,比如说今天的电影资料馆影院的入口处,可否放一个书架,书架上是我们的书,书上有专门为这个场所生成的二维码,大家入场之前,翻翻这本书,如果有兴趣买的话,扫一下二维码,通过手机下单,我们的客服人员在后台处理您的订单。隔天您在家里就可以收到这本书,同时我们的后台也可以辨认出这个订单是来自这里,这个场所就可以得到相应的佣金。他得到的回报能够达到他预期的平效的话。我们在这个范围肯定会合作得更好,并且能和我们强大的配送能力对接。
第三,我想在座各位很多人都有非常有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也有自己的微店。我们的分销网络、营销机制现在已经运作得比较成熟了,比如大家拿到的《大自然》这套书,如果你觉得你的微信公众号和它气质相符,你的用户也会喜欢这样的书,那么你进入我们的产品界面,可以一键分销,在你的店里做销售,你不需要做进货、仓储、配送、发货这些事,我们的仓库和配送人员会帮你完成,你只需要用你的平台来推广我们的产品就可以了。这是我们现在能够设想到的销售渠道,有的已经相对成熟,有的还在摸索中,欢迎有意的朋友和我们联系:888@duku.cn。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企业邮箱@duku.cn,我也有一个自己的邮箱,大家有选题策划、投稿方面的意愿,可以和我联系:666@duku.cn。
这几年致力于打造直营直销模式的过程中,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们的物流配送做得居然很好,所以现在也可以帮助一些正在创业的朋友来完成物流配送的工作,让他们不至于再像我当年一样,把家当成库房,把所有的书搬到家里,一边编稿子还要一边接电话、查单、打包等等。让我们的仓库帮大家做这些工作,一旦等到你的业务量很大,有必要做自己的库房,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人员之后,再把我们现成的业务模块拷贝走,再建你自己的库房,建你的配送团队。如果有朋友需要我们提供这方面的服务的话,也可以和我们联系:518@duku.cn。
这是跟大家汇报的,我们能够为大家做的一些事情。
这些年,我们最好的一点就是“别开生面”,在原来的体系之外,又形成了自己的一个生态圈。生态圈的下游,有我们成千上万的读者,上游有各位策划老师、审校老师、纸厂、印厂、加工厂。今天也有机构的代表在现场,我在这个生态圈中,幸福得直哼哼。我相信她确实有良性运行的机制,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有未来继续发展壮大的机会和可能。
《大自然:一天·一年·一条河》书影
我们为这次年会准备的这套五点六斤重的书,《大自然》,一天,一年,一条河,非常符合这样的意境。还有纸袋上的一句话:“成长,流动,向前”,我希望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工作。让这个生态系统中,成千上万的物种都能够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是我向大家做的一些汇报,难免挂一漏万,应一些朋友的要求,我再请六嫂上来做一些补充。
张蕾:谢谢大家。走到今天这个舞台上,是我十年前没有想到的。十年前,我的工作就是每天给我的学生上钢琴课。但是后来发现,我每天的课余时间几乎都被那个叫作“小白胖”的,里面装着《读库》的邮包代替了。我每天要送十几个、二十几个邮包到邮局去,然后再回来给我的学生上课。短短几年,就到了现在。
那时候读库的资产就是我和六哥,还有我们的家,它集合了编辑部、食堂还有仓库的功能,但是今天我们已经有了一个一百多平米宽敞明亮的编辑部,还有一个四千多平米在通州的库房。但这些资产在我眼里,其实并不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我们现在拥有了一个由三十几个小伙伴组成的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力、充满战斗力的读库团队,还有在座各位和成千上万读库的读者,我觉得你们才是我们真正的资产和最大的财富。
因为财富多了,资产多了,我们的负债也就更多了。还有太多好的内容没有被发现,还有更多的好书有待于我们出版,与大家分享,今后的路还很长。
回首走过来的路,有很多的瞬间让我难忘,不断地在我脑子里闪回。2009年年底发货,人手少,货又多,时间又紧。这时候就来了一批人,他们有大学老师,有医院的医生,有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有一位年近五十岁的母亲,还有一位来北京探亲的山西的朋友,都是读库的读者。他们来到胡同鸡窝旁冰冷的读库库房,热血沸腾、欢声笑语地一直打包发货到深夜,这一幕深深地印在我脑子里。
还有一幕挥之不去,2012年7·21北京大水之后,当我第一时间来到位于房山的库房,看见库管员小梅像个泥猴一样,站在几乎已经没了围墙的库房里,孤立无援,眼睁睁地看着我们费尽心血积攒的几十吨的纸和几万本新书,随着泥浆、树叶还有垃圾,翻滚着被洪水带走。当时我们感觉真是无力回天,欲哭无泪。好在这一切都已经过去了,好在有大家的支持,让我们熬过了这一个个难关走到今天。向所有帮助过我们的朋友,向所有的读者表示深深的感谢。
有人把我们称为“挂读库卖老六”或“挂老六卖读库”。其实我没那么自恋,也不需要这样的风光。读库一开始刚兴起的时候,确实有高度的人格化,和我这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去人格化”,就是“我没那么重要”。
对现在的读库来讲,昨日已远,来日方长,但愿今后的日子仍然有大家的呵护和陪伴,一起走过下一个十年,让我们不见不散。谢谢大家!
读库的小伙伴们
张立宪:按照六嫂的脾气,恨不得把我们三十多位员工都请上来挨个发言,但是估算了一下时间,已经严重不够了,只能让小伙伴们的工作牌在屏幕上呈现。
非常不幸,这个团队里我是年龄最大的。我们现在最年轻的小朋友有九四年、九五年、九六年的,遍布十二星座,独缺一个狮子座,所以我们准备明年招聘的时候专门招狮子座。
这就是我们的小团队,我代表我们的小团队向大家表示感谢。
我的汇报基本接近尾声,最后再和大家分享一个电影片段,就是电影《色·戒》真正的未删节版足本。
王佳芝和她的同学们走在大街上,唱歌,追赶公共汽车,上车后嬉闹,抽烟,王佳芝一个人走开,坐在窗边,外面有风,吹她的头发,有雨,她伸出手,接雨。我非常喜欢这段戏,里边信息量很丰富,有青春,有友谊,有政治,还有一点暧昧的爱情和小小的争风吃醋。真正动人的是王佳芝一个人坐在那里的一幕,我觉得那正是这个角色的光芒之所在,虽然那出戏只是很闲的一笔。我想不仅我喜欢,我相信李安也喜欢。我相信如果出品方出于各种考虑,要求李安必须要删减一些戏份的话,他宁可删掉那些香艳的床戏,也不会删掉这一处闲笔。
我觉得阅读也是这样,身处滚滚红尘中,我们总需要有那么一段时间,一个人静静地,只和自己坐在一起,感受外面的风和雨。
这是今天汇报的结束词,谢谢大家。
读者质询
张立宪:还有一个严肃的环节,就是接受大家的质询。下面我来面对大家的拷问。
读者:你的生活当中有没有私藏的“暗器”?我这是一个比喻,比如有些人的暗器,王石就是爬山、攀登,那么你呢?
张立宪:我减压或者调解自己情绪的方式有好几种,一种是和老男人在一起吃饭,羞辱他们多么的苍老,我获得一种满足。还有一种,就是看编辑部里那些菜鸟们犯错误,得到很多快乐。
读者:什么时候《读库》还往图书馆送?
张立宪:你在图书馆看到的《读库》,不是我们送的,应该是图书馆自己买的。这真的很不容易,图书发行行业专门有一个术语叫“馆配”,就是图书馆配书的业务,这里面有巨大的黑幕,像我们这种不愿意潜规则的书,能够被图书馆购买,真的是很难得的事情,你一定要珍惜。如果你见到那个图书馆里有帅哥的话,就从了吧。
读者:如果过了五年、十年,您从六哥变六叔、六爷之后,您会退休吗?
张立宪:有人把我们称为“挂读库卖老六”或“挂老六卖读库”。其实我没那么自恋,也不需要这样的风光。读库一开始刚兴起的时候,确实有高度的人格化,和我这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去人格化”,就是“我没那么重要”。
读者:现在各个企业都在并购,如果有一天,哪个大的出版商或出版集团想要并购你的话,你觉得你的市值在多少合适?
张立宪:我们的市值还真数不过来。关于上市,我非常严肃地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不开玩笑地说,我觉得我们不需要那么多的钱。一本书做得好还是做得不好,其实跟钱没有直接的关系。当年做《读库》的时候,六嫂把家里的存折给我,是从不到一万块钱做起来的。没有听说一本书是通过烧了几千万的钱做出来的。十年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有钱的机构试图给我们很多钱,但是我确实想不到给了钱我还能干什么,其实还是会干跟现在一样的事。现在我们也没有说哪件事是因为缺钱而干不下去的,所以我们到现在为止没有并购、没有上市的计划。
拿钱也不是什么好事,你就欠“钱”钱。你会欠他的业绩,你就要向他汇报,发展速度一旦慢了,投资人不答应,自己也不好意思。可我也许可以知道我们哪一年能出多少书,但真的不能保证这一年就一定能赚多少钱,更不敢说一定能保持什么增速。现在这种状态,假如业绩不好,也不用觉得欠谁的,这样过得挺自在的。所以暂时,我想这个“暂时”可能会时间非常长,我们不准备和资本市场发生什么关系。我们和成千上万的用户有这种关系就很好了。
读者:刚才“读小库”三个字出来的时候,跟我的预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想到您把这个名字设定为给孩子的。我心里面很高兴,因为我也有一个孩子。
张立宪:他几岁?
读者:五岁。但是我又充满了担心,我觉得谈孩子这个话题需要非常专业,要对孩子的心理特别了解。而且我觉得早期阅读这一块,有很多不同的理念,尤其是国外。您为什么要把童书作为将来的重点?在专业性这方面,您背后有什么支持或者什么理念?
张立宪:为什么要做读小库呢?第一是因为我们的很多读者都已经当了爸爸妈妈,他们逼着我们来做读小库;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很多读者、很多同行也都是爸爸妈妈,虽然我自己不懂,但是我们可以为懂童书的他们提供服务,我们现在的童书审读团队就都是做了父母的人。我不知道这样回答能不能让你满意。当然,这里面肯定会有一些可能做错的地方,但是我觉得我们有很好的自我调校、自我修正的机制,假以时日,我们的书单能够做得非常的漂亮。我希望您相信这一点,我这种具有浓郁托儿所气质的人,你难道还不放心把孩子交给我吗?
读者:美好的东西那么多,您是怎么确定读库衍生品的选材范围的外延呢?
张立宪:第一,如果说这个东西我看到之后,很想买下来送给朋友,和家人分享,我就会去做。第二,因为你毕竟是从业人员,你会觉得有些东西不做就会出人命。就像大家拿到的《大自然》这套书,当初我在版代公司看到的时候,就觉得它是属于我的,就是我的菜,如果不把它做出来,我就活不下去了。
读者:上次我问您《北平笺谱》啥时候能出,您提到没有好的原材料,所以我想借此机会问问,谁能找到好一点的原材料提供给六哥。
有人把我们称为“挂读库卖老六”或“挂老六卖读库”。其实我没那么自恋,也不需要这样的风光。读库一开始刚兴起的时候,确实有高度的人格化,和我这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去人格化”,就是“我没那么重要”。
张立宪:这件事说起来就非常复杂了,这套书应该是西冷印社出过,并且售价也很高。汪家明老师之前经常在办公室爱抚他手中的那套,发出各种感慨。我不知道我们有没有机会做这个,我觉得一切都在进行中,我给您的回答,既不是肯定的,也不是否定的。
读者:作为一个大学生,读一些不是考试的书的时候,时间可能比较紧,我相信大多数人应该也是一样的,玩手机的时间可能有,读书的时间并不是那么多。近两年买了不少书,看完的不是特别多。
张立宪:我们所处的年龄不一样,我现在眼睛都已经开始花了,必须要保护自己的眼睛,分配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能就会比你少,因为我还要编大量没有变成书的文稿。但是对于你来说,你这个年龄,我还是建议尽量逼着自己多读一些书。阅读一定要踮着脚尖,如果你读着很舒服,一点脑子都不费,长期这样读下去,也挺没意思的,还是展开这种灵魂的冒险,并且一定要逼迫自己。比如,我给你一个赚三百万的机会你干不干?你肯定会说干,但是我说这挣三百万的机会是需要用三十年读三百本书,才能有这样的本事,你可能就不一定能坚持下去了。所以,还是尽量坚持下来吧。
读者:咱们的物流将来有没有配送至海外的打算?
张立宪:事实上今年我们本来就想拓展到海外,在美国亚马逊开店,但是因为我自己做事拖拖拉拉,没有完成,明年一定实现。海外赤子也是我们非常坚强的后盾,我们未来出国,还指望他们请我们吃饭呢。
读者:做出版看上去很美,但是背后会有很多不容易的地方。我想问咱们在做读库的过程当中,有没有遇到特别困难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您是怎么坚定信念,把这个事业坚持下去的?
张立宪:不是做出版有困难、痛苦的地方,做任何一个行业可能都会有。我们的运气还算不错,当年《读库》在互联网上成长的时候,赶上了空气比较好的时代,那时候大家可能善意更多一些,看到一个东西不是我先说一下风凉话,先说几句很难听的话,而是首先选择相信你,支持你。恰好我们在那个时代,十年前完成了基本的用户积累,品牌与口碑的积累,所以到后来遇到困难的时候,基本上大家就帮我们一起解决了。有很多朋友曾经借钱给我,到现在为止,借钱给我最大的一笔是三十万,这个人我却不认识,是杨葵老师的一个朋友。有一年,不是我们自己经营不善,而是因为结款方迟迟不给我们结款,导致我们资金出现问题,我们又不愿意推迟答应给别人支付的钱,所以就特别痛苦。当我一发布这个消息,杨葵老师的一个朋友,也不认识我,就给他打电话,说可以借给老六三十万,然后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不得不说,现在的网络风气不是很好,比如说现在大家六百多人在这个空间里头,本来聊的很好,谈的也很好,突然有个人进来撒酒疯,开始打人、骂人、扔东西,大部分人只能选择悄悄地离开。我觉得现在网络环境特别像这样,那些特容易亢奋、撒泼的混蛋们,他们成为声音最大的人,所以我无比怀念当年的那个时光。
我还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是郝广才老师讲给我的。大家知道有一种做法叫“待取咖啡”,就是一个人在一家咖啡馆,买一杯咖啡自己用,他还会付一笔钱买第二杯,但不把咖啡取走,而是等穷人或者流浪汉免费把这个咖啡取走。郝广才老师在台湾想推广一个“待取图书”的概念,假如你喜欢某一本书,你可以买下来,还可以买第二本,第二本当然他会给优惠,比如半价,你买的第二本就会放在书店的待取区,等待买不起这本书的人来取走它。他设计这个的时候,很多人就会问他,这得要多穷的人才能取?你得设定一个穷或者是富的标准,这样的话我们好执行。郝广才就说,不需要多穷,也不需要多富。因为那些有钱人,如果舍不得给孩子买一本书,他们可以说就是穷人,即使他腰缠万贯。他要来拿这本书,就让他拿走好了。比如李天一或者令计划的公子,就因为当年没有好好读书,他的危害比老百姓的孩子或者穷人的孩子更大,所以,他们是更需要读书的人。你只要愿意买下第二本,只要取走的人是有需要的,那就好了。义无反顾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计较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