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經 > 消費

官媒:電信資費混亂跟搶錢有啥兩樣

2015-11-27
來源:人民日報

   三大運營商提速降費方案出爐,市場謂之“假摔”;流量不清零政策出台,消費者認為其缺乏誠意——

  電信資費不靠譜,病根咋除?(民生視線·關注百姓身邊的價格改革②)

  本報記者 李心萍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規范電信資費行為,推進寬带網絡提速降費,為“互聯網+”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然而近年來,消費者對電信收費的不滿與日俱增,主要是埋怨其價格偏貴、收費標准不規范、流量計算不透明,等等。我們的電信資費到底貴不貴?為何人們對電信運營商的讓利政策不買賬?電信資費種種亂象病根何在?如何對症下藥?

  ——編者

  ■“收費如此混亂,跟搶錢有啥兩樣?”

  改套餐流量清零、無提示直接扣費,電信消費陷阱多

  今年10月1日,中國移動、中國聯通(6.46, -0.16, -2.42%)、中國電信[微博]同時宣布實行流量不清零政策,即月套餐內當月剩余流量可延期結轉至次月底前使用。但一個多月來,對這一政策的誠意質疑聲四起。

  “本希望永久性不清零,起碼也是一年內不清零,現在僅僅把流量順延一個月,這政策形同雞肋。” 在北京國貿上班的余小姐說。

  “贈送流量可否順延?每個月先扣順延流量還是套餐內流量?如果當月不清零的流量僅僅可以順延一個月,下一個月又先扣套餐內流量的話,結果就是本月剩余流量接着順延,而上個月順延流量作廢……月復一月,跟不清零前沒啥兩樣。發條短信跟消費者說明白不是啥難事兒,現在卻成了糊塗賬,連客服也不清楚政策細則。”余小姐的同事沈小姐補充道。

  “在網上看到明星韓雪與中國移動流量之爭的新聞,才知道如果更改套餐,之前的剩余流量立即清零。”在某媒體供職的孫先生說,他日前剛剛把自己手機月套餐由2G降為1G,結果發現剩余流量被清零了。“不知全國有多少用戶被蒙在鼓里。”

  最近一段時間,很多消費者反映實行流量不清零政策後,自己的手機流量消耗比以往快很多,紛紛懷疑電信運營商計費有“貓膩”,自己被“偷流量”。運營商則表示,這種情況是由于用戶手機中有惡意軟件重復下載大流量文件造成的。一些專家也表示運營商在計費上動不了手腳。

  但消費者卻不認同運營商的解釋。

  北京移動客戶程先生在10月30日6點23分至24分短短1分鐘間,收到了運營商4條短信,分別提醒他本月流量用盡以及可辦理疊加包、超出費用5元、超出費用15元、超出費用100元,程先生立即關閉了移動網絡。7點08分,他收到了最終的欠費短信,超出費用150多元。

  程先生表示,自己套餐內原本還有幾十兆流量,手機記錄顯示,6點23分後使用流量不到50兆,為何欠費這麼多?運營商又為何連編輯短信辦理疊加包的時間都沒給用戶留下,就開始扣超額費用?在撥通投訴熱線並告知自己保有當晚流量證據後,北京移動客服人員表示可以退還100多元不合理收費。“如果我沒有短信和流量記錄的截屏做憑據,他們還會退費嗎?不聲不響地在1分鐘內扣了100多元,收費如此混亂,跟搶錢有啥兩樣?”

  程先生的案例並非個例,360公司表示,最近接到大量用戶反饋:運營商統計流量遠超軟件監測流量。

  “對消費者來說,我訂了某種套餐,其實已經認同了電信部門的定價,市場行為你情我願嘛。大家不能接受的是,運營商在計費、扣費時的不透明,有欺詐、欺瞞的嫌疑。”陳先生認為,對于目前電信市場種種亂象,都是消費者在抱怨、媒體在評議,而主管部門的及時干預與表態卻甚為少見。

  ■破壟斷、增用戶,采用新技術,降價有空間

  充分競爭可使價格下降70%,達到15元/GB;使用5G則可能實現0.5元/GB

  今年10月份出台的《關于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切實提高寬带上網等業務的性價比。提高性價比,降價是途徑之一。那麼,我國電信資費究竟貴不貴?在國際上究竟處于什麼水平?還有降價的空間嗎?

  兩個數字:39和79。根據國際電信聯盟的統計數據,按2013年絕對資費水平由低到高排,手機流量資費方面,在有統計的144個國家中,我國排名第三十九位;固定寬带資費領域,在有統計的165個國家中,我國排名第七十九位。“所以綜合來說,我國手機流量資費在全球屬于較低水平,固定寬带上網資費在全球處于中游。”工信部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在工信部“提速降費”發布會上介紹說,在這方面我們還有一定的推動余地,可以讓老百姓(78.07, -3.20, -3.94%)享受更好更便宜的電信服務。

  降價空間在哪里?付亮介紹說,運營商提供一項電信服務,成本主要包括:網絡建設成本、網絡維護成本、營銷推廣成本、附加成本及待分攤的管理、稅收等其他成本。“其中最大的成本為網絡建設、運維成本。降費關鍵在于控制這兩項的開支。”

  “要降低企業的網絡建設、運維成本,最重要的就是迅速擴大用戶群體。”通信專家項立剛[微博]說,假設建設4G網絡的成本為1000億元,10年折舊,一年折舊100億元,當用戶數是1億時,這1億用戶要承擔100億成本;當用戶發展至3億,還是100億成本,每個用戶承擔的網絡建設成本大大降低,資費也就相應下降。根據工信部發布的數據,截至10月份,我國的4G用戶總數達3.28億戶,遠超最初設定的2.5億目標用戶數。但聞庫表示,我國4G普及率與國際相比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而其他成本的降低則須依靠充分競爭。工信部部長苗圩在本月5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競爭是促使企業改進服務、降低資費、提高網速最有效的一個辦法。前年起,通信業逐步對民資開放:移動通信方面,目前有42家民營企業獲得移動通信轉售試點批文,進入到移動通信領域;固定網絡建設方面,16個城市的62家民營企業獲得了寬带接入市場試點批文。

  “采用新技術的程度,對資費水平影響較大。”項立剛介紹說,2G時代1個基站只能提供2M流量,3G時代1個基站則可提供60—100M流量,4G時代1個基站供給量可達到600M流量。因此,1GB流量在2G時代需要1萬元,3G時代需要300元,4G時代只要50元了。“在形成充分競爭局面、用戶群擴大以及規模效應發揮作用後,未來可降價70%,實現10—15元/GB,5G時代甚至可能達到0.5—1元/GB。”

  ■優化套餐設計,防止滋生不合理計費

  沒有合適的疊加包可選,用戶只能被動接受較高資費

  如果說,通過擴大用戶量、提升通訊技術等方式改善電信服務的品質,還需假以時日,那麼從制定合理的游戲規則入手提高服務質量,則是一個需要立即提上日程的議題。

  一是優化餐套設置,簡化資費結構。

  目前各大運營商2G、3G、4G套餐並存,每一類下還會分出數個檔位的套餐,同時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群體往往又設置了不同的優惠收費辦法,導致我國套餐體系臃腫龐雜,粗略來算全國現行套餐有3萬多種,加之產品設計復雜,用戶很難准確判斷出自己使用服務的性價比。

  付亮認為,人們關注清零政策的根本原因在于:套餐內外資費差距太大,套餐內幾分錢1兆,套餐外3毛1兆,相差數倍;遇到突發的高流量需求時,用戶沒有合適的疊加包可選,只能被動接受較高的資費,最終導致用戶超出套餐時不敢用,沒用完時又覺得虧。“必須對套餐設計進行優化、簡化,方便消費者選擇,同時防止滋生不合理計費。”付亮說。

  28號文提出,要指導、推動電信企業簡化資費結構,督促其合理制定互聯網接入服務資費標准和計費方法。“優化餐套設置並非要統一全國定價,鑒于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統一定價並不可行。但設置一個清晰、合理、易懂的基本套餐收費體系確有必要。”項立剛說。

  此外,運營商習慣于采取贈送流量等“暗補”的方式來降低實際費用,“有關部門應該督促運營商減少暗補內容,通過直接下調資費,讓用戶受益。”付亮說。

  二是解除“超額”隱憂,及時提醒斷網。

  曾在東京工作的唐小姐說:“國內的套餐收費更便宜,但日本的套餐設計更讓人安心。”她舉例道,在日本只要開通了上網服務業務,就能在境內享受無上限的慢速網。追求高網速的用戶則可購買4G流量包,超出流量包部分繼續享受慢速網服務,並不會超額消費4G流量,“所以永遠不會發生不小心花很多錢的情況。”

  唐小姐的評價道出了許多消費者的心聲,上文提到的程先生就希望移動能為其提供流量包使用完畢即刻斷網的服務。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項立剛說,比如在香港,運營商推出了即插即用的不記名手機卡,這種手機卡不含任何套餐,打多少分鐘就扣多少錢,雖然單價更貴,卻滿足了大量旅客的需求,因此廣受歡迎。“相比之下,我們的套餐往往是:用A方案有富余,但剩余流量被變相清零;用B方案不夠,套餐外的部分價格畸高。選哪個都讓人心里不踏實、不痛快。在大數據時代,運營商應該依托大數據分析,提供更人性化、更貼近消費者需求的產品與服務。”

[責任編輯:郭美紅]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