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5

互聯網醫療:現在是“雷聲大雨點小”

2015-11-30
来源:IT时报

  試點多年醫聯網仍無法查詢所有報告 醫院App功能齊全卻少見推廣

  ■IT時報記者 章蔚瑋

  看病難,除了專家大夫號難掛外,還有那些無法計算的花費在看病路上的時間精力和財力。互聯網+戰略興起,改變了不少傳統行業的模式,但在最傳統最基礎的醫療機構,人們期待通過互聯網來改變目前看病難的局面,卻仍沒見到實效。

  《IT時報》記者對滬上多家三甲醫院調查后發現,試點多年的醫療資源共享和網上查詢,實現的效果不盡如人意,已經開發好的醫院App,也并沒有很好地“廣而告之”,擺在互聯網+醫療面前的,除了疾病,還有政策、觀念以及利益。

  醫聯網仍無法查詢所有報告

  年近60歲的張先生,每年都會自費到上海瑞金醫院體檢中心進行例行體檢。但這個過程對他來說卻異常繁瑣。他必須先到醫院的體檢中心購買體檢套餐,然后預約另一個時間完成體檢;體檢之后大約一個星期,還得去醫院取回體檢報告;如果要聽聽醫生的分析,必須在特定時間去醫院。為了一次體檢,他至少往返醫院三次,每次用在路上的時間至少1.5個小時,但做一套檢查不過1個小時。

  掛號用一天,等報告用一天,拿著報告找醫生又是一天,這樣的事情依然天天發生在移動互聯網發展異常迅猛的當下。“除了到現場預約外,我們不接受其他形式的預約。”瑞金醫院體檢中心對《IT時報》記者詢問是否有其他預約形式予以了直接拒絕。那么查看報告呢?“用醫保卡的可以在網上看。”哪個網?體檢中心并沒有給出明確答案。

  “在我們官方網站下可查詢上海市38家市級醫院檢查報告。”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醫聯中心主任何萍介紹,申康在其官方網站“醫聯網”上開辟了“報告查詢”入口,其中有34家市級醫院可實現報告共享,主要覆蓋了包括瑞金醫院、中山醫院、華山醫院,東方醫院等在內的一批三級甲等醫院,但區中心醫院并不在內。根據規則,持“社保卡、醫保卡、醫聯卡、自費卡”的患者2010年1月1日以后在聯網醫院所做的各項檢驗項目報告單都可在這個網站上進行查詢。何萍解釋,網站可提供查詢之日起半年以內的各項檢查報告。

  但從記者的實際測試情況來看,在該平臺上查詢報告既不完整也不方便。記者找了三位患者,他們分別在半年內做過不同檢查,檢查醫院均在醫聯網的合作名單里,但結果是,兩位患者被告知沒有報告可查,另一位則因為預留手機號碼無法修改而始終沒能登錄。

  一位市內某三甲醫院的信息化建設負責人坦言,雖然申康是醫聯主辦的網絡平臺,可以通過一定的行政力整合大型醫院資源,但關鍵問題是,各家醫院都是自建信息平臺,并沒有統一的規范,因此并不是所有系統都能與申康平臺完成對接。也就是說,很可能一家醫院只有個別報告可以在醫聯網上查詢,“到目前為止,上海市沒有一家能統一提供各大醫院檢查報告查詢的平臺。”這位人士說。

  官方App好用卻默默無聞

  在自上而下的互聯網+浪潮中,互聯網醫療、智慧醫院是最時髦的概念之一,阿里、百度、騰訊紛紛進入掘金,各大醫院也推出自己的官方App。

  在 App Store上粗略搜索一下,上海的東方醫院、瑞金醫院、中山醫院、新華醫院、同濟醫院、第一人民醫院等都有官方App可下載。這些App中提供的服務內容大致相同,預約掛號、就診導航以及檢查后報告查詢。有的醫院還有些個性化內容,比如瑞金醫院的在線充值、第一人民醫院的手機叫號、東方醫院的費用查詢等。

  從記者實際體驗看,這些醫院App上的掛號預約、體檢報告查詢等功能比申康醫聯網上的體驗要好很多。在瑞金醫院App上查詢檢查報告,一年前就診的相關報告依然可以完整查詢到。在東方醫院App上,報告在檢查完一天后即可查詢。第一人民醫院最近推出“Wi-Fi導航”,進入醫院后患者用App連接Wi-Fi,就能自動打開導航網頁,智能化引導患者進行各項檢查,在手機端就能掌握各科室的排隊叫號情況,提高就診效率。

  吊詭的是,盡管這些App功能很強大,諸多醫院并沒有大范圍宣傳這個好用的工具,有些時候,這些App更像是一種“擺設”。在瑞金醫院、東方醫院等有App的醫院,記者在大廳內、服務中心的服務臺上找不到醒目提示。同時,醫院的相關工作人員也不會進行主動提醒。在東方醫院領取報告處,當患者領取報告時,相關工作人員從未提醒相關報告可通過網絡查詢,周圍也無明顯標識。

  意識是另外一道很難越過的坎。上述信息化建設負責人坦言,醫院信息化建設依然是以醫院領導的個人意志來決定其執行力度,而全院上下沒有統一的宣講渠道。很多本院的醫生護士也并不清楚醫院是否有App,更談不上推薦給患者使用,“每家醫院情況各不相同,現在患者對互聯網掛號的知曉度略高,但對于可取電子報告單的知曉度,估計不到30%。”

  另一方面,盡管不少醫院放開了電子檢查報告的查閱,但在不同醫院之間,報告仍然不能做到共享,比如在家門口醫院做的相關檢查報告無法隨意在其他醫院共享,而是必須拿著紙質報告轉院檢查,這讓電子報告的價值大打折扣。

  記者觀察

  觀念不轉變,互聯網+也沒用

  醫療落地這塊難啃的硬骨頭,互聯網企業是否有能力解決呢?

  隨著互聯網+戰略興起,覆蓋民生的醫療素來是各大互聯網企業的兵家必爭之地,阿里、騰訊在內的互聯網巨頭已先后布局互聯網+醫療戰略,掛號網可網上預約掛號,好大夫網可對醫生進行點評和檢索,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看病難。但要想進一步深入發展互聯網醫療,進度十分緩慢。

  如今,任何一家第三方互聯網醫療網站都無法提供檢查后服務,包括檢查報告查閱、在線取藥等服務。主要原因是這些服務都涉及病患隱私,短時間內很難向互聯網企業開放。掛號網一位負責人坦言,他們曾試圖與醫院洽談類似的合作,但醫院對數據開放的謹慎程度超出想象。

  隨著智能硬件的逐步普及,一些互聯網企業正在嘗試通過使用者在智能硬件上的自我檢測來填補他們在數據上的空缺。比如,騰訊旗下的一款智能血糖儀可做到時時上傳患者的血糖檢測情況至微信中。在這款血糖儀的研發人員看來,經過長期累積之后,平臺將掌握這一類慢性病患者身體機能運行的相關數據。這些數據將用于深入分析和研究,最近他們已與丁香園達成戰略協議,未來將組織相關研究人員對通過這一平臺獲取的脫敏數據進行研究,以幫助他們決策如何提高治療效果以及服務質量。

  到目前為止,來自互聯網自我檢測所得到的醫療數據很難獲得醫院的官方認可。患者在該平臺上追蹤檢測所得的數據無法成為醫院就診時的輔助數據。據糖大夫產品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在貴州與當地一家醫院正在試點數據共享,但想要進一步與更多醫院達成合作,除非是來自政策的推動,否則依然困難重重。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