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流深
隨著內地生育政策的大幅度放開,社會上對於生育的預期和態度也慢慢有了可供玩味的變化。據媒體報道,內地高校大學女生提前懷孕、提前生育現象大幅度增加。據稱,這種現象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許多用人單位更加青睞已經生育的女生,在面試時如果注明自己「已婚生育」,那麼在與未生育的女生競爭時,成功的幾率會大很多。
性別歧視背后的經濟考量
這是明顯的「就業性別歧視」。雖然真正在招聘條件中注明「已婚生育優先」的企業并不多,但無論是基於事實的觀察還是用人單位私下的闡述中,這一「潜規則」都無法否定其真實性。換言之,企業擁有完全的用人自主權,即使真的「性別歧視」也可以用各種各樣的理由包裝粉飾過去。所以,簡單的「法律舉報」、「依法嚴懲」或許無法真正解決類似的「性別歧視」問題。
從另一個角度說,這種現象的出現是一種「進步」。一方面,就在僅僅數年前,「謝絕女性」、「男性優先」等先決條件還常常赤裸裸地標注在招聘要求的第一位,令許多女性連基本的面試機會都無法獲得。如今,隨著中國女性在素質、能力、學識等方面的不斷提高、地位不斷上升,用人單位不僅少有敢於冒著違法的危險拒絕女性,甚至在部分行業和公司,女性還享有一定程度的就業「優先權」。另一方面,部分用人單位之所以用種種理由拒絕未生育的女性就業,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并非對女性本身的歧視,而是因為如今內地的勞工保護有了巨大進步:一位未婚女性進入公司,不僅意味著公司必須準備好為其提供長達數天乃至一個月的婚假、最短98天的生育假、在假期必須照常發放的薪金以及生育保險等基本福利。許多女性乾脆在懷孕后徹底辭職,令公司多年投入的培訓成本化為烏有。這部分的人力支出,在內地人力成本上昇的當下正在變得越來越難以承受。因此,所謂「性別歧視」恐怕并非一個道德問題或是價值問題,反而只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
維護生育權政府須有作為
事實上,隨著近些年內地「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勞動力市場的「性別歧視」也隨著勞動力短缺而失去市場。即使在許多原本被男性所壟斷的重體力勞動工種上,女性勞工的身影也在慢慢出現。近日,內地之所以在多年的政策激辯后最終放寬了計劃生育政策,也正是看到了中國正面臨著勞動力人口減少的嚴重威脅。然而,在社會壓力不斷增加、生育成本居高不下的社會條件下,簡單的放開生育政策其實很難逆人口老化的趨勢。
有能力「提前生育」的女性畢竟只是極少數。對大多數女性來說,類似「工作還是生育」的抉擇,只會令更多的女性選擇放弃結婚或是生育,令本已惡化的人口問題更添嚴重性。可若是將所有內地女性就業的包袱,全部丟給成本壓力不斷增加的企業,只會造成寅吃卯糧、殺鸡取卵的結局,令本應專注於創造財富的企業,被沉重的福利成本所壓垮。
事實上,女性生育不僅是一種自我選擇,更是一種對人類整體具有意義的傳承,因此整個社會都有必要進行承擔。在許多西方發達國家,政府不僅鼓勵企業户傭女性,還會給予户傭女性的企業稅收優惠甚至財政補貼。除此之外,政府亦會對生育女性給予優厚的社會福利和財政鼓勵。對於正面臨人口轉捩點的中國來說,放開二孩僅是一個開始,惟有政府和社會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中國才有可能迎來人口環境的根本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