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0

存了十幾年的養老金為何被銀行“霸占”?

2015-12-14
来源:好規劃網

  1明明有錢卻取不出,究竟賴誰?

  銀行?還是形式主義的根深蒂固?

  案例1:1993年11月,家住廣安市鄰水縣鼎屏鎮的陳姓老人先后兩次共存入鄰水某銀行4000元錢,并一直保存著銀行出具的4張存款單。今年4月,老人去世,4張某銀行存款單卻遭遇了“無處取錢”的尷尬。22年前的存款單竟變成了幾張“廢紙”。之后家人多方了解到,之所以無法取出,問題可能出在1998年鄰水某銀行的網點曾經有過撤換。

  案例2:廣州海珠區66歲的湯奶奶,15年前將辛苦攢下的5000元存進銀行,上個月她拿著存折到銀行取錢時,卻被告知由于存款時間太久查不到存款信息,無法取款。

  案例3:徐先生的父親昏迷半年了,急需醫藥費,這天偶然發現父親還有一張5萬元的存折,但因為父親沒有清醒,他們也不知道密碼。銀行方面說,只證明“你爸是你爸”還不夠,還得有“你是你爸的監護人”證明,才能給你取。可街道只能出示親屬關系證明,無法確定誰是父親的監護人,公證處也沒有辦法證明幾個子女誰是法定監護人,除非他們先拿一份法院出具的父親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裁定。。。于是就這樣,奈何形式主義的泛濫,老人辛苦攢下的養老錢,關鍵時刻卻無法救自己一命。

  老人存錢為的是有個病有個災的可以拿出來救急,可是屢次發生的有錢取不出,而且矛頭直指銀行,不免讓我們對銀行也畫上問號。網點撤銷取不出、存放久了取不出、當事人躺在病床沒密碼還是取不出。。。假如現在開始每月存銀行2000塊錢當做養老金,30年后我退休了,是否也會面臨陳姓老人和湯奶奶的境地呢?我又該如何安放我的養老金?

  2養老金不要全放銀行

  以上3個案例告訴我們,養老金長期放銀行的不確定因素也很大,萬一銀行系統升級把你落下了,下一個湯奶奶可能就是你。好規劃理財師愿意相信上述例子只是小概率情況。但事實是,存銀行的利息太!低!了!物價上漲快,只存銀行必然會讓資產縮水,連起碼的保值都做不到,談何增值?所以還應拿出一部分做些穩健投資。

  3投資要多元,但須以穩健為主

  很多即將退休或者已經退休的人群固定收入在逐漸減少,而此時需要應付的日常開銷包括醫療費用都是逐年增加的,而養老金的需求是剛需,所以在儲備時一是別只放銀行,盡量多些渠道攢養老金;二是務必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再追求高收益,不要本末倒置。

  我們經常用“100法則”來簡單判斷投資組合中,高風險的占比情況。即一個人可以持有高風險資產的比率約為100-自己的年齡。比如一個30歲的青年,他可以拿出70%(100-30=70)的資金配置風險資產;而一位70歲的老人,若想配置風險資產,最多只能是30%。一般來講,高風險的投資產品包括股票、股票型、混合型、指數型等權益類基金、黃金、期貨、外匯甚至投連險都算上。風險較低或者無風險的資產有銀行儲蓄、國債、銀行理財產品、貨幣基金、正規平臺的P2P網貸等。

  4個人保障必不可少

  除了拼命的攢養老錢外,一定不能缺少必要的醫療、健康方面的保險。因為只有健康有保障了,才能減少家庭的負擔,同時也減輕兒女的壓力。

  有些人可能會問,“商業養老保險可以當作補充養老金不足的工具嗎?”其實不好說商業養老險好還是不好,只能說它是否適合你。如果你當前的資產配置已經很穩健了,或者說每年都能有固定的投資收益的話,那么沒必要每年再花大幾萬買商業養老險的,畢竟收益率可能也就跟銀行定存差不多。但是如果你當前的資產配置太過激進,又不想存銀行、買貨幣基金,倒是可以考慮通過商業養老保險來做收益和養老金的補充。其實商業養老險比較雞肋,畢竟這種保險跟我們常見的意外啊、重疾啊有本質的區別,它不保障殘疾、死亡和疾病的,要是真出事兒了,要么把所交保費退給你,要么只能按賬戶的現金價值退給你。反正,一份商業養老保險≠啥都保了。

  養老是眼下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為了能讓父母或者自己有個幸福的晚年,好規劃理財師建議真的應該提早做好各項規劃,不要捉襟見肘。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