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末,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在即。
日前,上海匯易咨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分析師李強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表示,明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會議會圍繞十三五規劃建議的要求討論,農產品價格市場化改革、新形勢下如何保障農民收入、如何解決農業面源污染改善農村環境、如何通過農業保險支持農業以及農墾方面的改革等問題。
今年糧食總產量實現“十二連增”,與之相對應的是連續十二年中央一號文件關注“三農”。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依照慣例,在每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會討論次年的中央一號文件。
李強表示,明年很大可能還是會繼續關注“三農”,會進一步要求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步伐,“農業生產方式要是提升為現代化生產方式的話,上下游必須是順暢的。不能上游搞市場、下游搞計劃,也不能下游搞市場、上游搞計劃。否則整個流通體系是無法建立起來的。”文件主題也將由過去側重關注糧食產量,轉變為今后保證糧食產量、提高農民收入和保護農村環境三者并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曾表示,堅持價格形成的機制改革,市場化不動搖,否則產業鏈條沒有辦法完成。那些歐洲、美國、日本等國都經歷了由政府對農業補貼、支持干預的非市場機制向市場機制轉變的過程,中國從去年開始試點的棉花、大豆目標價格,就是要改革價格機制,讓價格回歸市場。
兩個“前所未有”倒逼改革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市場決定論”后,今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要求“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機制”,在農產品領域,要“完善價格形成機制”,“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作用,農產品價格主要由市場決定。”11月3日官方公布的“十三五規劃”建議稿提到“改革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
于是,繼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啟動東北和內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大豆、棉花退出臨時收儲政策以來,今年跟大豆同為油料作物的油菜籽實際上也退出了國家臨儲政策,在糧食重要性序列中,與作為油料作物的油菜籽同樣重要的主要用作飼料用糧的玉米,在今年9月也出現臨儲價格的松動。
這是因為多年來執行臨時收儲政策,出現兩個“前所未有”。今年10月8日,國家糧食局發布《關于切實做好2015年秋糧收購和秋季安全儲糧工作并開展專項檢查》的通知稱,目前我國糧食庫存達到新高,各類糧油倉儲企業儲存的糧食數量之大前所未有,儲存在露天和簡易存儲設施中的國家政策性糧食數量之多也前所未有。
在這樣的背景下,繼續沿用過去提高最低收購價、臨儲收儲政策的方式來提高農民收入,一是新常態背景下財稅收入增速下滑,執行政策所需要的巨額財政壓力越來越大,二是臨儲庫存壓力也越來越大。這使得政策執行的現實可操作性越來越難,代價也將越來越高,必將難以為繼。
程國強認為,目前農產品價格正逼近天花板,國內外價格差價在繼續擴大,因此為了保護農民的利益,繼續推動國內價格上漲的話,出口就會直接面臨嚴峻挑戰。而且現在農業補貼的地板不斷抬高接近極限。對重點農產品采取的價格支持,再加上一些補貼措施,農業補貼的總量正在逼近當初加入世貿組織中國所承諾的水平不超過8.5%的農業產值。
這意味著,托市收購不能再像過去那樣任性了。在下一步的政策選擇中,必須正視種種規則的約束,這也是玉米臨儲政策松動的重要原因。只是伴隨玉米臨儲價格的下調,今年10月份玉米市場價格相較去年大幅下跌。本報記者在10月份到糧食主產區豫南數個縣市調研發現,9月份華北玉米快要成熟收割的時間段,臨儲政策的調整讓農民措手不及,根據往年市場價格信號而種地的大戶受損尤為嚴重。
認識到臨儲政策的弊端,違背了政府保障農民收入的初衷,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曾表示,現在不論是最低價,還是臨儲價,一定程度上,都是把價格和補貼合在一起。未來走勢是“價補”分開,價格的形成機制是貼近市場,補貼注意保護農民的合理利益。
李強說,在農產品價格上,中央將更強調“要有國際競爭力”。這意味著,要讓市場發揮更重要的作用,而農民收入今后將會向美國學習通過農業保險的方式來保障。“中國和美國同樣都給農民補貼,但是方式不同。中國仍然在市場之外直接給予農民補貼,美國農民是從保險公司那里得到收入補貼,政府只是為農場主補貼必要的農業保險的保費。”
試點耕地輪作休耕
由于過去多年來,中國為提高糧食產量,以犧牲了資源環境為代價。耕地開發利用強度過大,一些地方地力嚴重透支,水土流失、地下水嚴重超采、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已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矛盾。面對當前國內糧食庫存增加較多倉儲補貼負擔較重,以及國際市場糧食價格走低,國內外市場糧價倒掛明顯的現實,休耕被提升日程。
面對農業面源污染嚴重的現實,李強說,未來應該在休耕上加大力度。
“十三五規劃”建議稿提到,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五”規劃建議說明稿中表示,利用現階段國內外市場糧食供給寬裕的時機,在部分地區實行耕地輪作休耕,既有利于耕地休養生息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又有利于平衡糧食供求矛盾、穩定農民收入、減輕財政壓力。
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中央要求根據財力和糧食供求狀況,重點在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開展試點,安排一定面積的耕地用于休耕,對休耕農民給予必要的糧食或現金補助。不過,開展這項試點,要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影響農民收入為前提,休耕不能減少耕地、搞非農化、削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急用之時糧食能夠產得出、供得上。
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所長秦富曾表示,輪作休耕制度要與提高農民收入掛鉤,這離不開政策支持和補貼制度。科學制定休耕補貼政策,不僅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還可促進我國農業補貼政策從“黃箱”轉為“綠箱”,從而更好地符合WTO規定。輪作休耕必須考慮中國國情,大面積盲目休耕不可取,而是要選擇生態條件較差、地力嚴重受損的地塊和區域先行,統籌規劃,有步驟推進,把輪作休耕與農業長遠發展布局相結合。
除此以外,鑒于12月1日,《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下發,著力深化農墾市場化改革,推進政企分開、社企分開,確立國有農場的市場主體地位。中央農村會議對此也會有所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