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麗莎白不見了》,[英]艾瑪·希莉 ,重慶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
即使人們再把蒼老述說成是一種青春後的風韻、沉澱後的從容等等,還是無法改變人們在真實面對蒼老時的抵觸和恐懼,這種恐懼多數並不是蒼老本身,而是害怕那種因為老態而力不從心和無可奈何的無力感。人們對你的維護和順從,带着同情遷就,或者像是安撫一個無理取鬧的孩子。
那麼,可以清晰感覺別人態度的你,是不是可以保持絕不懷疑自己的勇氣?
《伊麗莎白不見了》里面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患有老年癡呆症的老人莫德固執地堅持自己看法並且不斷尋找真相的故事。她丟三落四、時常認不出自己的女兒和外孫女,下一秒就忘記了手上拿的東西是打算做什麼,在這種情況下,她不斷地發現自己口袋里寫着“伊麗莎白不見了”的紙條。故事由此展開,她不斷地在伊麗莎白門口徘徊,收集一切微小的信息,企圖找到真相。然而可悲的是,等到第二天她依舊不記得這些事情,還是只能從寫下的紙條里去分辨。因此造成她不斷地和女兒海倫重復着這件事,並且前後報了四次警,更加重了這是一場老人癡呆惡作劇的感覺。
故事從一開始就以這樣一個懸念展開,時而恍惚清晰又戛然而止的線索增加了讀者迫切想要答案的興趣。作者又于其中增加了另一條故事脈絡,關于年少的莫德和姐姐蘇姬。姐姐蘇姬在和姐夫弗蘭克在一處賓館里時突然失蹤,兩個故事交叉前行,年少的莫德和年老的莫德在兩段尋找中不斷切換,看似平行,又擺明了讓人揣測其中聯系的態度讓故事情節頓時豐富起來,補充上年輕的莫德和家人之間的相處,也讓主角莫德的形象更加飽滿,纏繞而條理的敘述可看出作者艾瑪• 希莉的敘述能力。
作者介紹中說:她的靈感來源于自己的祖母和外祖母,在她們的暮年時光,她一直陪伴着她們。鮮活的生活可以讓一個人的寫作更為真實。故事除了以莫德與伊麗莎白之間的友情作為線索之外,莫德與家人之間的親情、與弗蘭克之間的隱晦的愛情、蘇姬對于道格拉斯的同情、蘇姬和弗蘭克之間的愛情和道格拉斯對于瘋母親的感情等,人物之間相互交錯的感情是作品中最朴實真誠又精彩的部分。
其中讓人溫暖的一個小細節是,女兒海倫借口讓莫德擺餐具轉移她的注意力,在看到莫德擺錯之後,誇獎“擺的不錯嘛”,一邊迅速地把擺反的刀叉偷換回來。作者把一個女兒和老人的相處刻畫的像所有平凡的家庭一樣。她因為可能造成的危險而對母親多有指責,但從心底里還是最關心她。作者于其中流露出來的善意使作品多了一些關于人性關懷的味道。 真相揭開時,回溯之前的細節似乎都變得合理,而莫德在那一刻似乎也突然清明,往事歷歷在目,七十年前的失蹤的蘇姬和現在的故事聯系到一起,真相呼之欲出。而莫德卻還是那個念叨着“伊麗莎白不見了”的老人。
這本書讓我想起來《說謊的人》,也是同樣以開端埋下伏筆,以在一場大火中唯一生存下來的女孩卡登絲不斷尋找真相中展開故事。這兩個都是處于被成年人照顧的群體,《說謊的人》的主角一個小女孩,《伊麗莎白不見了》是一個老人,或許我們該反思一下處于正青年的我們和他們的相處。我們是否太忽視一個孩子的意願,是否太小看老人的智慧?
其實我們的每一個情緒都會沒有遺漏的傳遞給他們,真誠、虛偽、善意、敷衍… … 永遠不要懷疑他們的敏感,未經世事的孩子有着最天然的感知力,經過風霜的老人可以看穿人微妙的心思,用心真誠,不管什麼時候都是唯一正確的。有一天,我們也都會渾濁殘老,你也會希望其他人認真對你,就是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