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將至,網文圈再起波瀾。一部名為《寒門崛起》的熱門小說,因為深陷抄襲風波而引發眾多作者與讀者的大討論。目前網絡文學發布平台“起點”已將此書屏蔽,關于是否涉嫌抄襲以及後續的相關處理事宜,在官方平台上並沒有進一步的消息。
其實網文乃至整個文學圈里的抄襲問題由來已久。作為屢見不鮮的“慣例”,《寒門崛起》的“抄襲門”之所以能掀起熱議,自有其特殊之處。
《寒門崛起》所涉的抄襲段落均為不太重要的描寫片段,多為景物與人物描寫。這些文字片段在網文寫作中向來不受重視,因為網文讀者關注情節故事遠多于細節上的渲染。所以有不少小說粉絲為作者打抱不平,認為只要劇情創意上沒有抄襲,細枝末節上的所謂“借用”無傷大雅。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當下不少網絡文學小說追求數百萬字的超巨大篇幅,這些被列舉出來的“細枝末節”,乍看之下雖然繁多,但在全文中所佔比例卻又十分有限。也就是說,這樣程度的“搬運”可能難以構成法律意義上的抄襲。
缺乏有力的法律仲裁手段以後,在今天“只重結果,不看過程”的“唯成功論”社會中,一切停留在道德層面上的審判都會顯得相當無力與可笑。
此外根據網絡爆料,《寒門崛起》的大量描寫素材是借用軟件收集整理並直接粘貼到章節中的。科技的進步,網絡的發達,使過去“閉門造車”式的文學創作發生了本質改變。如果說閱讀積累、素材研究、閱歷采風等傳統文學慣常的創作准備工作,曾經是傳統作家的必備功課,那如今的網絡作家只需要百度在手,就可以“一日看盡長安花”。
而基于科技力量創造出來的“寫作軟件”,對于寫手的“帮助”更是歎為觀止。雖然能否讓人工智能進行藝術創作,這個極有挑戰性的科學難題還沒有被解決,但是簡單的素材收集和整理功能卻已相當成熟。
以網絡大數據為背景的寫作軟件,可以輕易從數萬乃至數十百萬種各類文獻圖書中搜索相關資料。僅以《寒門崛起》所涉及的描寫素材為例,來源五花八門。從世界名著、網絡小說,到教材、報刊等幾乎所有可以找到的文本,皆是可用資源。鍵入一個關鍵詞,就可由軟件生成百十計的摘抄描寫范例,任用戶隨意復制粘貼。
話說回來,使用寫作軟件進行拼接寫作,《寒門崛起》不是第一部網絡作品,也不會是最後一部。如果不是因為在網絡平台上大賣,這本新作根本不會引發現象級關注。然而現象本身卻是當今網絡文學創作的一個縮影。在同質化文本泛濫、創意緊缺的海量寫手競爭時代,一個普通作者為了維持超乎尋常的日更字數,“不得不”用一種“便捷”的極端手段,制作出一些“保質又保量”的文字,似乎“情有可原”。
只是當商業寫作大潮催生出越來越多“同款產品”時,當更多作者習慣于“保質又保量”的拼接寫作時,誰又該為網絡文學的江郎才盡負責呢?

誰讓網絡文學江郎才盡?
2015-12-22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