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官員用微信為何成了“三不人員”

2015-12-25
来源:南都

  泰戈爾寫過一個句子:天空沒有痕跡,鳥兒卻已飛過。仿此句式,完全可以來一句:微信沒有痕跡,領導卻已飄過。開通了微信的官員,隨著職級的升高,朋友圈裏的表現一個比一個低調。細節顯示,官員在微信圈裏一貫一對一交流,大都屬於從不留言、從不點贊、從不在朋友圈發布任何消息的“三不人員”,純屬一個“勤奮的看客”。(詳見昨日《南方周末》)

  凡事無絕對,我相信一點:微信裏的官員斷不至於都是純粹的看客,且不論如報道所言,一些官員“同級官員間相互點贊多,給下屬點贊少”,即便真有個別官員屬於“三不人員”,他們還是收藏了不少微信的,只不過既為個人收藏,自然不為他人所知而已。至於官員在微信圈裏的活躍指數一般與官階負相關,我也是信的。由於工作的關系,我自己微信裏也有幾位官員朋友,經不完全歸納可知,科級幹部的動靜要遠大於處級幹部,當然最“嗨”的要數那些不帶長的科員了。

  這種事費解嗎?一點也不。表面來看,這是個時間問題。相對而言,官員級別越小,擔的責任就越小,工作之餘的時間也就越自由。換個角度,這可能是個年齡問題,體制內講究論資排輩,級別高的歲數也大,對微信等信息產品“上手”較慢。就像部分領導因車改去學車,悟性欠奉,脾氣還挺大,這就搞得教練很不舒服。不過,時間也好,悟性也罷,終究偏於外圍,究其本質,這還是一個空間的問題。

  結合上文的報道來看,官員微信有三寶,雞湯、家庭、工作稿:心靈雞湯多了雖然容易吐,但既然升鬥小民能發,官員自然能發,只要不過量,自然人畜無害;至於家庭,官員不是孤島,身為單位人但也有家人,誰還能否認官員的社會屬性?唯一可能存爭議的是工作稿,不過既然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信息發布,行業眼光審視一番,再作“搬運工”自然不會有啥風險。

  歸根結底,手握公權力的官員不能只被當成普通人。在這方面,無論是圍觀的大眾,還是官員本身都達成了某種默契。大眾對官員的獵奇心態至今不渝,對微信在內的一切與官員有關的東西有強烈的窺探欲,固有的成見易讓其做誅心之論。此間的道理,官員也是懂的,不說四平八穩是很多官員的常態,即便偶有個性官員,親曆幾次沖突後,囿於人言的可畏,也會選擇掩其鋒芒、回避口水。

  如同官員的個人私隱邊界小於普羅大眾,官員在微信圈裏的發言不能僅視作個人言論,由於執掌公器,謹言慎行倒也符合常理。且不說別的,在微信裏給下屬點贊,就可能引發猜測和站隊。就此來看,如何處理“公家人”和“個體人”的微妙關系,在這兩個角色間從容切換,對各級官員來說顯然是一種考驗。

  只是,依我之見,破解之法也很簡單,讓公職的歸公職,個人的歸個人。若精力允許,不妨匿名開一個微信公號,在此盡可以不露聲色地臧否與公允評判。即便有了痕跡,他人可能也不知領導已經飄過。 (作者:墨攻)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