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20

20大專生蒸制巨型圓籠茶粿

2016-02-18
来源:香港商報
  去年本刊報道西貢鹽田梓客家青年杰仔(陳家杰),為把客家文化的根源留住,通宵達旦蒸制近2尺直徑的「圓籠茶粿」,今年他更將這種文化技藝傳承給年輕的學子們。約20名大專生在過年前登上鹽田梓這小島,在杰仔指導下,將一袋袋粉混和溶了的糖變成粉漿,再倒進傳統的竹篾籠,然后以柴火蒸煮10多小時。這班嘻嘻哈哈的90后青年,做事有板有眼,且效率高,3小時就做好蒸前工作,有學生稱可以有機會學習做茶粿,感到非常幸運。香港商報記者鄭玉君
 
  浩浩蕩蕩往西貢鹽田梓進發
 
  學生說有得做圓籠茶粿很幸運,記者同樣感到幸運,因為很難得地看到有這麼多年輕人,對這些傳統事物有興趣。他們都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文高級文憑學生,由該學院的副講師葉德平帶領,在年廿二的早上10時,浩浩蕩蕩登上往鹽田梓的街渡。葉德平說,在一個客家文化活動與杰仔相識,得知他在過年時會做圓籠茶粿,制作這種大茶粿需要不少人力,於是想到自己的學生可以幫手,同時中文這學科,會讀不少歷史文化的東西,而做茶粿都是文化一部分,學生可以加深了解。
 
  圓籠茶粿實為過年過節時,客家人用圓形的竹篾籠制作而成的大茶粿,寓意團圓及寄託對故土的思念。但此調在港不彈數十年,近年才有人做,杰仔可說是當中最年輕一員。
 
 
  杰仔指導教溶糖搓粉點柴爐
 
  學生們抵達小島后,在杰仔的祖屋進行蒸前工作,包括燒鐵鍋水和燃點爐柴、將糖煮溶成糖水、將粘米粉及糯米粉混和糖水弄成粉漿、將竹葉放進竹篾籠并用針線縫上使之穩固。粉漿弄好后,倒入竹篾籠,然后放進沸水的鐵鍋蒸約15小時,學生要通宵輪流守候爐邊,加水加柴。蒸熟后的茶粿要涼冷10日才結實,之后用鋼線切割。
 
  第六度制作大茶粿的杰仔,技藝已臻成熟,面對該批初生之犢,杰仔變身導師,仔細介紹每項工作,部分更作示範。其中最吃力的工作,是將加了糖水的粘米粉和糯米粉弄成粉團(之后會加多些糖水成粉漿),但見杰仔搓揉粉團時有節奏,力度均勻,他說搓揉時間愈長,出來的茶粿更「彈牙」。
 
 
  弱質纖纖女同學是搓粉熟手
 
  有幾個女同學負責搓粉團,她們起勁的搓,投入度不遜老師葉德平。1年級生梁雅瑩看來弱質纖纖,但使勁一輪后,粉團愈搓愈幼細,原來她早懂搓粉這活兒。她說,家鄉在新會,那里有種雞屎藤,有時父母回鄉時,會帶這種植物回來蒸粿仔,她差不多每周吃一回,「我都有幫手整,搓粉,但沒有今次那麼大盆」。她又說做大茶粿很好玩,有機會試感到很幸運。2年級生林志花搓完粉團后镕坐一角,斯斯文文的她說,落粉加糖水后,要不停用手搓,絕對不可以「玩玩」,要搓到「杰杰地」先完成。志花說親手做可以學到整個過程,這機會好少有,除非家里有老人家會做這東西,「系很好的體驗啊」!
 
 
  燒水燒柴2人組一度被考起
 
  1年級生簡朗喬及陳智信也有全新體驗,他們是燒水燒柴2人組。蒸茶粿要用大鐵鍋,朗喬負責清洗鐵鍋及放水進鍋燒滾,他說在家中有做家務,要處理這種大鐵鍋是頭一次,但看來難不倒他。智信是起燒烤爐能手,中學開始,20分鐘內就可見黑炭冒出熊熊火光,但今勻考起他,從未燒過柴的他說,木柴比較濕,起火一段時間也只見「餘燼」光芒,原來要將濕柴燒乾才會著火,他唯有耐心等候。
 
  與學生打成一片的葉德平,全程參與制作,當然亦從旁觀察學生的表現。對於坊間不時說后生一代做人處世不認真,他不表認同,「距抅唔hea濐,好熱心落力,有個同學仲主動將齘抹乾凈,做澫快手,又互相幫忙」。他說,這次活動讓他真切感受到一些人如杰仔,仍很努力地保護自己的文化。而這次活動報名同學多達60人,但名額只得20個,未能抽中的,稍后由杰仔親身到校講解,讓更多人認識客家文化并將之傳揚。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