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是恐怖分子》 作者(美)扎克·易卜拉欣、杰夫·盖尔斯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6年1月
1990年,埃及裔美籍工程师埃尔-塞伊德·诺塞尔在纽约的一家酒店,持枪击中在美国很有影响的犹太极端组织创始人梅厄•卡赫纳,并在逃跑路上射伤了其他人。诺塞尔认为其行为具有正义性,因为卡赫纳不仅极力为犹太国家以色列的权益鼓呼,而且经常发表针对中东阿拉伯国家、阿拉伯人及其宗教信仰的极端言论。尽管诺塞尔本人加入的另一方面的极端组织,观点倾向和行动目标的极端程度也非常惊人。
诺塞尔被捕入狱,获刑羁押。美国警方从他的家中搜出了数十箱资料,却因这些资料为阿拉伯文书写而没有组织编译,事实证明,这是一项重大疏漏。此后,在狱中服刑的诺塞尔与前来探监的亲友密谋,策划了震惊世界的世贸中心爆炸案。当时的美国,还不像现在这样对恐怖主义高度警惕,警方或者说司法部门仅仅认为诺塞尔是个个体危险分子,但还没有将其与有组织的恐怖体系联系起来,没能意识到这样一个恐怖体系正在组织针对美国以及其他所谓的敌对国家的恐怖袭击,而他们本该从诺塞尔这里找到突破口,斩断恐怖体系所积蓄的力量。
当然,话说回来,即便是美国警方当时破译了诺塞尔的资料,顺藤摸瓜,提前逮捕了其他相关的疑犯,也将无法从根本上解除恐怖主义隐患,甚至可以认为顺遂了诺塞尔们的心意,也就是使他们成为了所谓的“圣战者”、殉道者。而处置他们的警方等司法部门,则将在中东国家及美国的部分族群人口中,留下戕害“圣战者”的邪恶力量的印象,会让仇恨积蓄得越来越可观,加入到恐怖主义行列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令人不安的是,诺塞尔们的如意算盘,很多情况下会变成现实。无论是根据有关恐怖分子的行为,在行动中予以击毙,或绳之以法,还是通过情报经营等方式,提早进行介入和处置,都很难避免恐怖分子所在的家庭、家族成员,“前仆后继”去壮大恐怖组织拥趸队伍。这跟恐怖分子及其家庭、家族成员,以及相关的同群体成员,必然受到的社会谴责、异化压力有关。
但诺塞尔自己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儿子扎克·易卜拉欣非但没有步他的后尘,去成为一个掀起恐怖袭击,残忍剥夺他人生命并破坏美国社会秩序的人,甚至没有嫁接诺塞尔希望嫁接给孩子的狭隘意识和仇恨观,而且相反成为了恐怖主义、恐怖组织、极端思维的控诉者。扎克·易卜拉欣2014年在美国著名的TED大会演讲,坦率讲述了他与父亲的故事,清晰的阐明了对恐怖主义的厌恶和憎恨,表达了对于和平、非暴力、融合友爱的向往。《我父亲是恐怖分子》这本书正是在扎克·易卜拉欣的该次演讲基础上所完善而成的。
诺塞尔在扎克·易卜拉欣的记忆中,曾是一个和善乐观的父亲,但在接触了意识形态导向极端化的教会组织后,逐渐迷失了本性,将自己、本族群、自己原籍的中东国家所遭遇的一切困境,都归结于异教徒特别是异教徒的最大支持者美国政府的作怪。诺塞尔是他那一类极端分子的缩影,千方百计通过暴力去报复曾带给自己屈辱的他人和社会,再刻意放大自己“殉道”行为的神圣性,诱导其他人实施更多极端行为。因为一门心思想着恐怖袭击,诺塞尔在扎克·易卜拉欣等孩子面前,根本顾不上去照看和教导孩子,甚至还带着仅仅几岁的孩子去参加枪械射击训练,有将自己孩子培养成恐怖主义接班人的计划。
诺塞尔的行为带给了扎克·易卜拉欣以沉重负担。在一个思维和行为不正常的父亲的阴影下成长,而后在身为一个恐怖分子的儿子的身份标签中成长,这一切让他几乎感到窒息,带给他无尽的痛苦,但所幸的是,他在接收偏见、错误信息、不公对待、社会歧视的同时,没有关闭接收其他信息,也没有放弃独立思考。他在竭力寻求父亲走向恐怖主义道路的原因,他懂得了,仇恨并非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一个民族、族群、国家对另一个的仇恨,很多时候压根就是捏造并经强化形成的。“非暴力教导我们赋予对手人性,意识到自己与他们共同感受的渴望与恐惧,共同合作,化解矛盾,而非以暴制暴。”他因此走向了一个有意义而非自我毁灭的人生,也破解了父亲诺塞尔等人布下的仇恨循环滋生的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