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国际战略以来,「一带一路」的遭遇,并非都是鲜花和掌声。舆论界,特别是国际舆论界,最初对这个并不顺口的「one belt one road」,就如同突然出现在大门口的陌生人,并不待见,甚至可以说,充满了冷嘲热讽和各种不经意的凉薄。然而,一年过去,两年过去,三年过去,如今回望,当初的丑小鸭,已经褪尽毛色,如今的白天鹅,正初露雄姿。面对习近平主席递到大门口的橄榄枝和发财树,质疑和观望态度,已经完全被拥抱和争先恐后的态势所取代,连老牌的大英帝国也不例外。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前天上午对「一带一路」的盘点,用详尽的事实和数据确认了这种转变。
世界门口的陌生人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陷入了近代黑暗的百年谷底,天朝大国、泱泱华夏一落千丈,成了被世界遗忘的角落和角色。所以,当中国国力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重新崛起,并突然抛出「一带一路」国际大战略框架,成为全球议程的制订者和组织者时,整个世界都被大门口突然出现的陌生人,震撼了一下。从被世界遗忘,到以世界议程制订者和组织者的身份,突然出现在世界各国的大门口。如此巨大而戏剧性的角色转换,不要说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就是亚欧非的发展中国家,也不能一下子适应。
所以在2013年「一带一路」概念提出之后,世界舆论经历了一个从冷到热、从嘲讽到敬畏的过程。美欧日舆论,作为世界舞台原来的话语主角,一开始自然是充满着狐疑和不解,欧美的质疑,集中於认为这是中国在搞地缘政治扩张,是在挑战既有的世界地缘政治秩序。日本的质疑,重点在於中国高铁和基础设施的技术品质。倒是中亚、南亚、中东和非洲国家,从一开始就更务实地盯着「一带一路」看得见的利益和好处。
去年3月博鳌论坛,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这个愿景与行动发布之后,涉及到「一带一路」建设的地方也都做了相应的规划,在国内也成立了「一带一路」的工作机制,编制了一批专项规划,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深入,以及相关配套机构的构建不断完善,欧洲国家的态度变得越来越务实和清醒。去年法国、英国高规格接待习近平的访问,欧洲各国对亚投行的积极参与,都表明了欧洲对中国这个新的世界议程制订者和组织者的认同。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2016年2月,甚至对英国政府发出这样的呼吁:「一带一路」是英国必须抓住的重大机遇。而英文媒体,已经主动为「一带一路」订制了一个专有的缩略词:OBOR。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这已经反映了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主导权。
三年成就惊艳世界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对「一带一路」的盘点时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回应。」「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大概有65个,相当一部分国家都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当中,也都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等一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正好跟这些国家的愿望契合,所以共识的程度在不断提高。
去年中国跟30多个国家签订了「一带一路」共建谅解备忘录,一些主要的「一带一路」骨架已经开始搭建。国内各方面也在积极行动。产能合作,进展非常顺利。去年一年,首先是优势装备和产能加快出海,在铁路和核电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铁路至少已经启动建设的有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莫斯科至喀山的高速铁路已经开始勘测,巴西到秘鲁的两洋铁路也开始勘测。核电跟法国电力公司合作,进入了英国市场,同时巴基斯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机组也已经开始建设,和阿根廷也签署了相关协议。钢铁、有色、建材优质产能也开始规模化地向外转移。境外投资工程承包带动装备出口快速增长,去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180亿美元,增长幅度是14.7%,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有2100亿美元,增长了9.5%,而且国际产能合作双边的、多边的、第三方市场的合作也在进一步加快。
毋须赘言,这是一份惊艳世界的成绩单。而且小荷才露尖尖角。「一带一路」的大戏,才只是开了一个头。正如习近平主席前天所说的,中国经济正如浩荡东风。「一带一路」的战略轮盘,已经在世界舞台上掀起了浩荡大势。让共建的成果可惠及更广泛的区域。 香港商报特派评论员曲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