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中國并不想去海洋上“闖”和“斗”

2016-03-15
来源:環球時報

 

  3月13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中新社記者 劉震 攝

  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13日在人大會議上表示,中國將建設國際海事司法中心,一些周邊國家和西方國家的輿論高度關注。周強所談中國已成為海事審判機構最多、海事案件數量最多的國家,大多被外媒忽略了,后者的側重點都是將之與中國不滿“南海仲裁案”仲裁庭接手菲律賓單方提起的仲裁案聯系起來,認為中國試圖營造自己在國際海事審判領域的影響力,等等。

  總之外媒把中國建國際海事司法中心染上了某種“對抗色彩”,淡化了中國對建設這個中心的實際需求,以及這件事自身的水到渠成。

  作為國際海運大國和世界貿易大國,有著1.8萬多公里海岸線的中國近年來國際航運港口迅速增多,內外商船進出頻繁,海事糾紛數量不斷上升。中國搞國際海事司法中心恐怕首先是要應付那些驟增的案件,促進執行國內法,它應不是專門為“維護主權的斗爭”而設計的。

  當然,中國實際管轄的海域有些部分周邊國家聲稱擁有管轄權,因而未來海事司法中心受理的案件可能會涉及主權爭議,但該中心并不直接產生確保中國主權和海洋權益的能力,而首先是執行者。

  比如中國漁船“閔霞漁01971輪”2014年在釣魚島海域與一艘巴拿馬籍貨輪相撞,廈門海事法院對此案進行審理,是以中國已有能力對釣魚島海域實施管轄為前提的。如果中國對相關水域毫無管轄能力,這樣的審理很難發生。

  隨著中國法院審理的國際海事糾紛越來越多,中國在這一領域的影響力逐漸上升是必然的。如果說很多年后中國大陸出現世界著名的國際海事司法中心,恐怕不值得意外。如果從執行中國的國內法朝著執行國際條約發展,大概也不能排除可能。但這一切都會是自然過程,不會是中國主觀意志強加的結果。

  換句話說,中國建的國際海事司法中心不會是“海洋新秩序的塑造者”,但它會是海上秩序自然演化進程的參與者。它不會是中外圍繞海事的“麻煩制造者”,而只會是大量具體糾紛的調解者和提供合理解決方案的裁定者。

  這期間中國與相關國家海上主權糾紛如果變得尖銳,國際海事司法中心恐怕難以完全置身事外,但該中心不會成為中國開展相關斗爭的活躍工具,相信這不是中國最高法院建這個中心的初衷。

  西方不斷尋找中國在海洋問題上“咄咄逼人”的證據,其實克制的意識一直深刻影響著中國與有關國家處理糾紛的全過程。西太平洋上的主權爭議如此多,現在又是中國近代以來最強大的時候,但這一帶雖然摩擦不少,卻始終保持了大的和平,而且穩定的可持續性似在逐漸變得可信,確定性在增加。這與中國的克制和講理有很大關系。

  我們希望并且相信,國際海事司法中心的建立將使這一地區的海上經貿和海洋環境保護活動受到更多法律的管理和關照,中國的法治國家建設也將在這一領域得到新的充實。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