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7

茶馬古道說隴南

2016-03-21
来源:香港商报

   中國西南地區的雲南、四川,是世界上茶樹最早的原產地。周朝時茶葉為歲時祭祀的供品。秦朝以后傳播至陝甘各地及東南一帶。京都上層社會及文人、僧侶多有飲茶的習慣,同時,隴南一帶西與諸羌相鄰,更西則與吐蕃相連。西部少數民族的飲食結構是以食肉為主,少蔬菜酼醬,「嗜酒及茶」(《宋史狺吐蕃傳》)。一方面隴南正與四川相鄰,古蜀道由此向南經劍閣與蜀中各茶葉銷售城邑相接。另一方面,中原王朝的官府與軍用之馬均由西部少數民族及西域經由絲綢之路取得。這就使處於絲綢之路中段與秦蜀道北端的隴南、天水一帶在明代以前成為茶馬互易的中心地帶。

 
  從唐代開始,朝廷便用漢代「鹽鐵專賣」的辦法將茶、馬交易加以壟斷,由官府組織經營。即使是雲南茶,一般也得通過川北至陝甘的蜀道到北方。蜀道的險要,李白《蜀道難》中的描寫,人所熟知。西和縣坦途關石崖上唐開元年間的《新路頌》摩崖也寫出了當時的狀況:「石蹬臨空,連白雲而斜垂;危梁跨道,倚青『天』而高懸。勞駟騎,弊征軒,悽傷路隅,嘆息江邊。」所謂「新路」,顯然正是因為茶馬交易的舉起而開。西和縣從青羊峽開始經康縣、文縣的峽谷高處石崖上很多修過棧道的方孔,也可以讓我們想像到當年茶馬古道的狀況。秦蜀道上茶馬古道具體路線及路程在《皇明經世文編》卷一○六《梁端肅公(梁材)奏議五》之《議處茶運疏》中有所論列,此處不細述。
 
  隴南的茶馬古道這樣多,其原因,一是由於茶葉由蜀地進入隴南之后要分運各處。北宋時官方置市及與吐蕃進行貿易的一個重要地點是秦州,當今西和縣、徽縣之北。由秦州入川之路與諸葛亮出祁山伐魏及杜甫入川之路大體一致,這是主干道。
 
  宋王朝曾在這條路的峽口西和州(今西和縣長道鎮)設茶馬場,又先后在渭州(今平涼)、原州(今鎮原)、環州(今環縣)、慶州(今慶陽)、階州(今武都)、文州(今文縣)設買馬場。周邊蕃、羌等少數民族「非只將馬一色興販」,而是以此「博買茶貨轉販入蕃」(《宋會要輯稿狺職官四三》)所以以上這些地方都成了茶馬市場。又先后在鳳州(陝西鳳縣)、熙州(今臨洮)、河州(今臨夏)、蘭州、岷州(今岷縣)、湟州(今青海樂都)設定市易務或榷場。所謂「榷場」,就是蕃商以馬匹等進行合法交易,自然也就是茶葉的大宗交易市場。因為茶馬市場的布局更廣,在進入隴南之后秦蜀主干道之外的茶馬商道也就更多。
 
  二是官府雖將茶馬銷售壟斷,但因其中利潤很高,所以私販茶馬的不少。這些人是能走小路則不走大路,因而也就格外形成一些岔道。
 
  宋朝曾多次頒布茶禁,對販、停、藏、運私茶,懲處十分嚴厲。宋與西夏的戰爭爆發之后,由於黨項人善於騎射,也就使宋王朝不得不加強騎兵以對應,於是戰馬的需求量大增,歲至二萬匹。在榷場貿易中官府將馬價壓得低,致使茶馬走私十分嚴重。熙寧三年(1070)同管勾秦鳳路經略使便宜行事王韶上言:「沿邊州郡,惟秦鳳一路與西蕃諸國連接」,「而商旅之利,盡歸民間」,建議沿邊置場。同時,朝廷對茶馬走私進行更嚴厲打擊。
 
  由於茶、馬需求範圍的擴大和西北一帶同周邊商業交通的逐步完善,到了明代,秦蜀道北端連起幾個大的市場,茶馬互市達到最興盛之時。明朝在洮州(今臨潭)、秦州、河州分別設立了茶馬司,負責茶馬交易事務,并嚴禁茶馬走私,供武十三年詔「關隘并偏僻處所,著撥官軍嚴謹把守巡視。但有將私茶出境,即拿解負官治罪」。永樂元年規定有透露私茶、緞匹等出境,「拿獲到官,將犯人與把關頭目,各凌遲處死,家遷化外,貨物入官。有能自首,免罪。」(俱見《明會典》。)
 
  前些年在康縣望關鄉石貓梁上發現一石碑,額書「察院明文」,碑文多殘。其中有「一應經商人等」、「茶馬販通番捷路」等語,看來是立於茶馬通道偏僻路口的通告。這是當年茶馬古道上民間大量補充交易渠道存在的證明。
 
  明嘉靖十五年朝廷決定允許內地茶葉貿易,以息私販,但嚴禁與番地之人私行茶馬交易。嘉靖十七年監察御史沈越奉命巡察陝西茶馬交易,在徽州火鑽鎮(在今徽縣高橋鄉)修建巡茶察院行臺,可見當時隴南在茶馬交易中的重要地位。
 
  茶馬古道在歷史上促進民族經濟發展、文化交流、情感溝通方面具有重大意義,在供給朝廷征用軍馬、保障社會穩定方面也起到很大作用。(作者系甘肅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西北師大文學院教授、甘肅省先秦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趙逵夫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