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退休官員被疑貪官是誰的尷尬

2016-03-23
来源:北京青年報

 

  曾在四川省農業廳、省水利廳、省政府救災辦等部門任職的范敬超,退休後回鄉帶領村民種柑橘。有人質疑他的項目資金的來源,有人認為他在任時肯定是貪官。埋頭苦幹8年,當地柑橘園種植面積達10100畝,投產果園每畝平均收益1萬元左右。最讓范敬超得意的是,“村民終於信我了!”

  一個退休廳官的創業經,在重塑新鄉賢文化、提倡官員告老還鄉的語境之下,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然而,真正點亮這則新聞的,不是退休廳官回鄉創業做致富帶頭人的事跡,而是他被人懷疑“在任時肯定是貪官”。創業是需要大筆資金的,公務員工資並不高,人家懷疑你的錢從哪兒來,不能說是胡攪蠻纏;但是,這樣的質疑確實會讓人寒心,讓很多退休官員因此不願告老還鄉。

  相比城市的陌生人社會,鄉村無疑是個熟人社會,人口本來不多,誰家的老本都很容易成為他人的談資。所謂“新鄉賢”,混跡城裏那么多年,回到鄉村,也許難以適應周圍全是熟人的生活。人無完人,難免留下點什么陳芝麻爛穀子的“把柄”,陌生人社會自是無人問津,熟人社會卻可能被整天掛在嘴上。退休官員回到故鄉,行事舉止稍有不慎,就很容易被解讀為露富、露權,哪怕一心想為鄉親做點事,也可能吃力不討好。

  從農村走出來的退休官員或者社會賢達,之所以老來不願歸鄉,除了城鄉差距巨大不適應鄉村生活之外,擔心吃力不討好恐怕也是重要原因——被人動不動就質疑“在任時肯定是貪官”的感覺,可是不好受。過去,媒體在報道退休官員告老還鄉時,總喜歡從道德的視角做文章,強調個人道德無比高尚,借此改變家鄉貧困面貌;不能說這種煽情的報道全是水分,但僅僅指望道德的褒揚能夠重塑所謂“新鄉賢文化”,很難有實際的效果。

  像這位退休回鄉創業的廳官,既能給家鄉帶來實際好處,也讓自己收獲創業果實,這才是真正可行的雙贏路徑。因為,市場經濟要遠比道德說教,更具有可複制性。但是,這就難免會引來“習慣性質疑”——如果你原先是個官員,現在突然拿出大筆錢回鄉投資,人家就要懷疑你“在任時肯定是貪官”。退休官員固然可以心懷坦蕩,但架不住嘴巴長在別人身上,更何況,類似懷疑並非空穴來風,貪官落馬新聞已然常態化,退休後落馬也不再鮮見。

  某種意義上,這種懷疑是信息不透明和機制不健全的必然代價。人們難以通過正規渠道知曉官員財產信息,也沒有健全的離任審計與退休審計制度——因為不清楚,所以就懷疑,公眾既無法查詢核實,官員亦難以自證清白。如果官員財產一直都是公開的,有脈絡可循有數據可查,相關審計制度也頗為健全,官員退休後自然不會被疑“肯定是貪官”。

  對相對落後的鄉村而言,退休官員等“新鄉賢”資源是稀缺的,鼓勵更多退休官員告老還鄉,其實也是鼓勵鄉村人才的回流。用以支撐的,不能只是道德的說教,而應該是市場的力量輔之鄉情的掛念,而在此之前,需要用制度的完善,卸下他們“肯定是貪官”的顧忌。 (作者:止凡)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