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中美兩國年輕人創新創業的特點,可以看出,近些年中國年輕人對于消費領域、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興趣濃厚,而美國年輕人則對技術革新、解決難題情有獨鐘。在清華大學數據科學研究院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吳甘沙看來,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表現越來越好,需要更多年輕人不再停步于“易得”的滿足,以極客精神開疆拓土。
我們的優勢是技術轉化為商業應用的速度更快
中國青年報:目前國內“創業創新”的趨勢是科技創業嗎?
吳甘沙:有咨詢公司發布過一項調查,將創新分為聚焦顧客、效率驅動、科技創新和工程創新四種。中國人最擅長的就是前兩種,其實都屬于模式創新。原因如下:第一,中國的互聯網存在看不見的邊界,國外的巨頭不一定能進入,即使進入了也不一定能做好,這就存在模式創新的紅利,甚至把國外的經驗復制一下都可以快速發展起來,在此情況下選擇模式創新是很自然的選擇;第二,中國市場與世界市場不一樣,年輕人很敏銳,對互聯網市場有獨特理解,通過模式創新可以憑較低的成本進入市場,這也促使模式創新受到人們的青睞。
我國的科學(工程)創新十分薄弱,科技創業的比例非常低,但近幾年有所改變,尤其是O2O模式崩塌之后,有更多的投資人、創業者關注“硬科技”的創新。問題在于,我們在技術上的投入還不夠。有人提過一個“一萬小時定律”,意思是說想在某一領域做到專家,必須投入約一萬個小時的學習。如果每天工作8小時的話,大概是要5年。現在在技術上投入“一萬小時”的人,可能還不夠多。
中國青年報:中國在哪些創新科技的研究上走在世界前列?
吳甘沙:從2007年開始,幾乎每兩年都會涌現一個新科技,比如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隨著世界的扁平化,很多新科技是“全球零時差”發布的,商業利益驅動加上開源軟件的普及,使得我們國家在這些新技術上至少不落后。比如“M2M”(機器與機器對話)的物聯網技術,中國是最發達的,人工智能中的語音、圖像識別,中國技術也很領先。此外,在新能源、新材料、量子通訊等領域,中國的表現都很好。尤其是中國的市場體量大,意味著技術轉化為商業應用的速度更快,這是我們的優勢。
現在的年輕人太喜歡“容易獲得”的滿足
中國青年報:很多創業團隊快速成長又消亡,為什么?
吳甘沙:我認為規模發展得太快不好,公司的文化會被迅速稀釋,變混亂。小規模的創業中,文化不重要,而大公司沒有文化建設,價值觀不統一,會造成“既不能同甘,也不能共苦”的狀態,有利益時一哄而上,有困難時作鳥獸散。年輕人的創業公司,最容易出現這樣的問題,發展太快就不穩定。
在國外的創業圈中,會有一個“成人輔導”的慣例,即在幾個沒有創業經驗的年輕人辦公司時,會請一位經驗豐富的CEO先帶上幾年,等年輕人在商業上成熟了,再自己運營公司。我們國內的年輕創業者,沒有人幫忙,只得靠自己,就會產生一些問題,這個問題說明我們需要完善創業的機制。
中國青年報:中國年輕人身上有“極客精神”嗎?有哪些亮點和欠缺?
吳甘沙:從兩方面看。第一,中國有很多的年輕人具有“極客精神”。我們曾搞過科技工程大賽,前來參賽的學生有的只是高中、初中生,但是知識面特別寬,對某一領域非常熱愛,而且鉆研得已經非常深了,讓人不能相信這只是個中學生。
但另一方面,具有“極客精神”的年輕人占整體的比例太小了。我認為教育存在問題。家長讓孩子們從小就去學畫畫、學音樂,但又不愿意他們成為畫家和音樂家,讓孩子去學奧數、去競賽,卻又不愿意讓孩子讀理科。最后孩子長大了,不知道自己熱愛什么。反觀國外,家長是非常支持孩子尋找真正熱愛的東西的,鼓勵孩子們一直向高深處鉆研。
其次,“極客精神”鼓勵人們選擇最有挑戰的道路,通過奮斗實現目標。現在的年輕人太喜歡“容易獲得”的滿足了,缺乏直面挑戰的精神。比如愛看電視,不愛看書;再比如玩游戲,傾向花錢買道具來獲得滿足感。我有時開玩笑說,有種就自己打通關。
第三,我們的年輕人考慮未來不多。我希望年輕人有“以終為始”的態度,這也是“極客精神”的一部分。用未來的愿景去激勵自己,想象未來是什么樣子,來考慮我現在需要做哪些突破,這應該成為年輕創業者的共同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