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3

作家方方炮轰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李遇春

2016-06-02
来源:腾讯文化

   [摘要]这里有千古英雄的壮怀激烈,有一代名臣的赤胆忠心,有传统文人的诗酒风流,从诗人的从容叙说中,全诗的古直劲健之风扑面而来。

  一直没有等到中国新文学学会黄永林会长的回复,却收到中国新文学学会的一纸会议通知。时间是六月中旬,会议主题是:思想史视野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

  我不知道黄永林会长是否会领着学会的会员们反思学会三年中六次为柳忠秧站台事宜;也不知道他是否会向会员说清该学会领衔追捧柳忠秧所办活动的经费从何而来;同样不知道中国新文学学会学者们是否会对自家学会之所作所为提出讨论、质疑或是批评。这一切都是未知数。说句良心话,我也不敢高估而今日益腐烂的学术界,尽管我相信他们中有良知的学者是多数。

  但我仍然愿意提供一些资料供大家参阅。也请各位思考:一个平庸的诗歌习作者柳忠秧怎么会成为一个被专业学术团体大力推崇和追捧的柳忠秧?

  自然有推手。我们从资料中可以看到: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李遇春便是其中的重要人物。通过百度我得知,李遇春学术研究方向之一是现当代诗词研究。这样我就更奇怪了:李遇春是真的觉得柳忠秧的诗写得好上了天呢,还是另有用心地逢迎吹捧?如是前者,大约是学术水平问题;如是后者,则多半是学术品质或者其它问题了。毕竟,柳忠秧的文本就摆在那里,谁都看得到。

  在此,我向有良知的学者、特别是中国新文学学会有学术底线的学者提供如下内容,请各位自己作出判断吧。  

李遇春:学术研究者的底线在哪里?

 

  李遇春

  一、李遇春评《楚歌》:

  柳忠秧的这首《楚歌》,没有选择时下旧体诗坛常见的律诗和绝句,而是选择了不拘平仄,句式自由灵动的七言古体,其间明显掺入了楚辞的“兮”字句,努力汲取着楚人屈原的诗体精髓。这种自由的古体诗,直追先秦汉魏的古风,鄙薄格律森严的近体诗,慕李白之豪放跌宕,趋屈子之沉潜往复。作为当代的楚人后裔,柳忠秧学古而不食古不化,既敢于追步古人的灵心高境,又不惮时人的讥评嘲谑,而是一味地执著地写了下去,且一共写了四十四首,写得荡气回肠,跌宕起伏,构成了一个颇为庞大的古体的组诗,浑如一组大型的多声部的交响乐,这是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讶和钦佩的。

  来源:《柳忠秧<楚歌>中的楚人情结》 网易读书2010年2月2日;

  二、李遇春再评《楚歌》:

  《楚歌》这组诗写得纵横捭阖,把古史意义上的楚人精魂一一召唤了回来,举凡帝王将相、骚人墨客、博学鸿儒,悉归于他的诗笔之下,诗人吊古伤今,抚今追昔,在一大批乡贤俊彦的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楚人情怀。这里有千古英雄的壮怀激烈,有一代名臣的赤胆忠心,有传统文人的诗酒风流,从诗人的从容叙说中,全诗的古直劲健之风扑面而来。在这四十四节诗中,有的以用典见长,有的以直抒取胜,用典处繁丽而厚重,直抒处清新而自然,二者交错杂陈,无一定之规,信笔所之,俱显楚人风神。以我个人偏好,我更欣赏《楚歌》中“直抒性灵、不拘格套”的那些诗节,典型的如四五、七、八、十一、十三、十四节,我直觉那些诗节里融入了柳大树多年来混迹人世江湖的苦与乐、悲和愁、血和泪。

  来源:《呼唤新古风——说说柳忠秧和他的〈楚歌〉》 《文学教育》2010年第11期;

  三、李遇春评《岭南歌》:

  全诗中既有古体诗中常见的四言句、五言句、七言句,也有不常见的三言句、六言句、八言句、九言句。但这种句式的多变中又隐含了一种整饬的美,因为诗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特别重视排比与对偶,有的诗节纯粹由一幅幅的联语所组成,有的诗节由多首对仗式的七言小诗构成,使全诗具有铺排的赋体美。但诗人绝对不墨守成规,他在整齐中始终在寻找变化,经常会有意地造出一些旁枝逸叶般的句子,打破格律体的板滞,恢复自由体的灵动。

  来源:《诗学追求与文化旨趣——读柳忠秧的史诗<岭南歌>》 《人民日报》2011年2月1日;

  四、李遇春评柳忠秧诗《楚歌》、《岭南歌》:

  柳忠秧作诗,追求的是大气。无论是《楚歌》还是《岭南歌》,虽其中不乏清词丽句,但就整体气韵和格调来看,无疑都属雄健之音。忠秧作诗崇气,但并不因此废学。他深知,没有学养积淀,只是一味使气逞强,那样的诗很容易流于粗疏。忠秧所作《楚歌》、《岭南歌》,皆体现了他融“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于一炉的诗学追求。忠秧作《楚歌》和《岭南歌》,其意在诗亦在史,他想用诗的形态为楚文化和岭南文化作一部浓缩的“诗史”或“史诗”。说其是“诗史”,强调的是它们的诗性;说是“史诗”,强调的则是其历史品质。

  来源: 《从<楚歌>到<岭南歌>——柳忠秧、樊星、李遇春三人谈》 《湖南日报》2011年3月27日,曾衡林整理;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