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 > 文化東方

黃山市改名“徽州市”,完全沒有必要

2016-06-02
來源:騰訊網

   據估算,如果石家莊更名,至少需要花費10億元。  

 

  近日,著名作家李輝以“文化傳承”之名義,呼籲黃山市復名“徽州”,得到了很多網友的贊同,黃山市首任市長也響應稱“考慮到文化的正本清源,現在是改回來的時候了”,黃山市民政部門則回應說“將深入調研,盡早提出建議”。

  以恢復文化傳承為由更改地名,真的合適嗎?

  徽州改名黃山,固屬草率,但黃山市已有三十年歷史,為海內外所熟知,沒有必要再改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不少地方為發展旅游,將行政區改用轄境內著名景點命名,如崇安縣改名為武夷山市(1989年)、大庸市改名為張家界市(1994年)、南坪縣改名為九寨溝縣(1998年)、中甸縣改名香格里拉縣(2001年)等。1987年,安徽省的原徽州地區因境內轄有黃山風景區,改名為黃山市(地級);原黃山市(縣級)成為其下的一個區。

  如論者所言,黃山市丟掉“徽州”這個有900多年歷史的舊稱,確實失之草率,一則讓城市名少了很多文化底蘊;二則,一個地方既有黃山市,又有黃山區、黃山風景區,會給游客带來一定困擾。①但是,首先,地名的首要價值,不是文化傳承,而是便利市民生活,黃山市改名至今已長達三十余年,無論是國內外游客,還是當地市民,都早已習慣了黃山市這一稱謂,完全沒有必要再大費周章地改回去。其次,黃山市、黃山區、黃山風景區的重名,即便要通過改名來解決,從控制行政成本和社會成本的角度來講,也應該優先更改低級別的地名,而非將“黃山市”該為“徽州市”。

  以歷史文化名義更換地名,並非中國特色。眾所周知,班加羅爾被稱為“印度硅谷”,其在以去除殖民痕跡為宗旨的“去英國化”浪潮中,復名為“本加盧魯”——當地坎納達語對班加羅爾的傳統稱呼。改名後,當地公司不得不在國際市場上開啟新一輪公關,讓人們知道“本加盧魯”就是“班加羅爾”;公司、店鋪原有名稱,也須改換,增加了實際經營成本。②黃山市也是如此,從1987年至今,政府、企業投入大量宣傳費用,好不容易獲得了一些知名度,一旦改名,以前做的這些工作都要推倒重來。  

黃山市的徽州文化園

 

  黃山市的徽州文化園

  更改地名,要付出巨大的行政成本,更會給市民生活带來難以估量的麻煩

  顯性成本:襄樊改名襄陽,政府更改地圖、牌匾、公章等開支,至少花費1億元;石家莊如更名,則至少需要耗費超過10億元的行政開支

  自古以來,更改地名都不免浪費大筆行政開支。唐朝末年的權臣朱溫,其祖父叫朱信,父親叫朱誠,他就下令各地避諱,带有“信”或“誠”字的地名,一律更改,導致一批已經鑄好的官印,必須重新刻字。朱溫稱帝後,甚至他曾祖的名諱都要避,更多地方被迫改名。③

  現代社會地名更改,需要牽扯到的東西,遠多于古代。一個地方改名的話,相關的中國地圖、省區地圖、縣市地圖,要改制重印;從市區、鄉鎮以下,直至村里所有單位的公章、牌匾、出版物、公文紙、單位信箋等,以及公民個人的各類證件,也都要換上新地名。此外,還涉及到企業的工商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衛生許可證、土地使用證等。

  2004年,甘肅省天水市“秦城區”更名為“秦州區”,“北道區”更名為“麥積區”,當時有記者采訪了天水最大的一家專業刻字社,得知更名前後,他們一共刻了2000多枚印章,其中400枚是入網管理的原子印章。一枚普通塑料印章50元,一枚入網印章150元,僅僅重刻這些印章,就要花去14萬元。有人說,兩區更名共花費2000萬元,天水市方面則回應,“更名的直接費用為200萬元到300萬元”。④2010年,湖北省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有記者在當地采訪,發現一塊高2.5米的標准不鏽鋼牌匾,其價格約在420—450元之間,而市內带有“襄樊”字樣的公司、機關比比皆是。經計算,襄樊更名带來的行政開銷至少要1億元。⑤

  比襄樊市更大的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人口在1000萬以上,被戲稱為“天下第一大莊”,為求“名實合一”,曾欲改名為正定市或西拍坡市。據專家估算,石家莊一旦改名,完成各項以舊換新,至少需要花費10億元。相當于每個石家莊人需要繳納更名稅100元。⑥這些來自納稅人的財政收入,如果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民生,或者文化保護上,是不是更好呢?

  隱性成本:地名更改後,市民需要改戶口本、改身份證、改房產證、改經營許可證……等等,所耗費的時間、人力成本,是無法估算的

  除了經費開支外,更改地名還會給市民带來諸多不便。查閱“中國襄陽政府網站”上的“網絡問政”欄目,可以看到市民在襄樊改名襄陽後,遇到的種種問題。有市民遷移戶口時,擔心戶口本上“湖北省襄樊市”的地址會影響進度;有市民看到新辦的駕照上還是“湖北省襄樊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的公章,詢問“會不會證件有問題”;有市民在外地上學,畢業時要回遷戶口,不知道戶口遷入地是填襄樊,還是填襄陽。

  有些情況,市民不得不更換證件。如一名市民2006年時辦理的身份證,住址是襄樊市。2014年,他在原襄樊市下轄的宜城市工作,要辦理摩托車駕駛證時,被告知“身份證上的地址名與現用名不符,不能辦證”,當時政府工作人員的回答是“建議換一個新的身份證”。由辦新證產生的往來路費、工本費,以及時間成本,只能由市民自己承擔了。

  2011年12月,襄樊改名一周年時,湖北記者瀏覽訂票網站發現,很多客運站出發的預售長途汽車票上,終點站依然寫的是襄樊,而非襄陽。而在北京機場,登機牌上中文是襄樊,可英文居然是“XIANGYANG”。要是使用語音查詢航班電話,也只能查到襄樊的航班信息,若說“襄陽”,語音系統無法識別,報出錯誤的地名。⑦這顯然給出行的市民带來了非常不必要的麻煩。  

“襄陽網絡問政”上的市民來信

 

  “襄陽網絡問政”上的市民來信

  黃山市復名一事,很多市民並不贊同,也無關徽州文化保護。政府如欲啟動此事,應該先向社會公開改名顯性、隱性成本,再征求當地民眾意見

  從黃山市的地方論壇上看,大多數市民對于“復名”一事持反對意見,並不關心所謂“徽州文化”。一種代表性的觀點是,與其糾結于城市名稱,不如把精力放在發展經濟上面。如網友“sx博哥”說,“支持恢復徽州的都是那些老爺子們快退休了沒事整點事,80、90後的誰願意管那事,黃山不挺好,沒事搞這個還不如想想怎麼把黃山經濟發展搞上去”。另一位網友“快渴死的魚”也說,“把民生福利搞好一點,把工資提高一點才是硬道理,復名就是閑的蛋疼,圖虛的有什麼用。”

  要發揚徽州文化,有沒有徽州這個名字,並不重要。第一,原屬徽州府的婺源和績溪早已不在黃山市治下,即使恢復了徽州地名,也無法完整展現徽州文化。第二,近三十年來,雖無徽州之名,徽州文化也日益受人關注,常年舉辦有各類學術會議,甚至有安徽學者稱,徽州學已是同藏學、敦煌學並列的“國內地域文化的三大顯學之一”。⑧在文化景觀上,黃山市歙縣徽城的“徽州府衙”,以民居、祠堂、牌坊著名的“徽派建築”,都是游客期望到訪的著名景觀。在黃山市轄下,西遞、宏村民居建築群在2000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綜而言之,在黃山市改名這件事情上,首先,政府必須充分調研得失,向社會公開改名的顯性和隱性成本;其次,必須征求當地民眾意見,而不能僅憑部分文化界人士的呼籲,即草草行事。現行《地名管理條例》明確規定,“當地群眾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一個地方改名,最受影響的都是當地民眾生活,任何人都不應在回避黃山民意的前提下,討論徽州復名問題。  

黃山市民有關徽州復名的討論

 

  黃山市民有關徽州復名的討論

  注釋

  ①許宗元:《旅游地市行政地名命名的思考一一以徽州一黃山市為例》,《旅游科學》2002年第2期;②劉伉:《地名更改影響經濟運作——以“印度硅谷”班加羅爾更名為例》,《地圖》2011年第2期;③《舊唐書·哀帝紀》;④《甘肅天水市兩區200萬元更名引爭議》,《中國青年報》2005年5月18日;⑤張宏偉《地方更名成本這筆賬該怎麼算》,《新民晚報》2011年1月8日;⑥《石家莊回應“改名”:不宜更改 也無規划》,《人民日報》2009年8月17日;⑦《湖北襄陽改名1年後航班公路查詢仍為襄樊》,《京華時報》2011年12月25日;⑧徐學林:《烈呼籲要對徽學進行深入地研究》,《安徽省徽學學會二屆二次理事會暨“徽州文化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責任編輯:郭美紅]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