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改革增道德風險
獅子山學會營運總監白仲祺
筆者猶記得2008年金融風暴的一個決定性時刻是9月15日雷曼投資銀行倒閉的一刻。香港很多投資者因買下雷曼發售的投資產品,引致大量虧損。當時筆者因工作地點鄰近中環,見到很多團體代表在中環拉起橫額,開着擴音器要求銀行、金管局和政府「回水」。相信很多投資者說起2008年金融風暴,都會想起該畫面。
香港的監管機構面對金融風暴和雷曼債券的問題,於是大量提高監管,甚至曾經一度提供無上限的存款保障。獅子山學會一直認為如果要真正保護投資者,應該讓投資者自行尋找投資回報與風險中的平衡。「買者自付」(Caveat Emptor)這道理,最終才能最有效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還看今天英國脫歐后,歐洲各國銀行輪流公布各種嚴重問題。自從德意志銀行被評為全世界最高槓桿、最危險的銀行后,意大利的銀行體制公布壞帳為美國的十倍。美國經過2008-2009年樓市泡沫爆破后,很多曾經喪失樓宇的人,經過7年后,信用評分得到重設,暗示這些多年前大量借貸的人將會再一次獲得貸款。難道再一次的樓市泡沫正在形成?
精明的你可能會問,2016年的今天,為何越來越多問題就像重复幾年前的一模一樣?為何經過多年政府不斷承諾的「改革」和增加「監管」,曾經的「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情節竟然慢慢再次上映?究竟各國政府采用的只望「倒后鏡」形式的監管方式,能否有效阻止下一次來臨的泡沫爆破?
最近香港證監會和港交所提出的改革,是增加對於公司上市前的監管,及設立新的監管委員會,增加從上到下的市場監管。獅子山學會認為,增加這種形式的監管,猶如火上加油,會直接鼓勵投資者冒上風險不平衡的道德風險。
然而,香港的監管機構依然采用西方國家「從搖籃到墳墓」的計劃經濟監管形式,認為只要依照上一次的危機增加法例,便能將下一次發生同樣問題的機會減低。當然下一次來的危機,會和上一次的不同。而監管者制造的道德風險亦令投資者以為投資風險減少,進一步增加泡沫的形成。當下一次大到不能倒再次發生時,再次買了下一隻「雷曼」債券的投資者,又會再次拿起揚聲器,走到中環街上,高聲呼叫「回水、回水」。到時監管機構又會難辭其咎,又要被迫救助這些冒上過度風險的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