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5

到底合還是不合?優步滴滴會合併的三大理由

2016-07-22
来源:腾讯科技

  文/ 騰訊科技 相欣

  在中國出行市場中競爭最為激烈的兩個對手——滴滴出行和Uber會合並嗎?

  昨日,彭博社報道稱,多家機構投資者正在推動Uber與滴滴出行簽訂一項合作協議。投資者還提出將Uber中國並入滴滴,而Uber成為滴滴小股東這一方案,不過兩家公司目前尚未就交易進行討論。

  報道同時稱,投資者也有意阻止Uber向中國市場再度投入10億美元的計劃。Uber的投資者似乎希望向公司管理層傳遞這樣一個信息:是時候結束在中國成本高昂的爭奪戰了。

  不過,滴滴和Uber對於此傳聞均予以否認。

  滴滴與Uber“聯姻”的緋聞並非第一次出現。今年6月,Uber中國副總裁柳甄曾就此事公開回應,當時她表示,Uber和滴滴本身在品牌和區域上有著極大差異。

  從長遠角度來看,滴滴Uber的快車、拼車業務正激烈交火,雙方在中國市場消耗巨大,投資者顯然希望盡快停止這場燒錢戰爭。加之二者身後站著共同的股東,並不排除未來合並的可能性。而如果參考中國互聯網市場最近兩年的大合並事件,例如大眾點評和美團以及滴滴和快的的合並,資本推動、減少競爭投入都是最重要的因素。

  不過,一位接近Uber的業內人士對騰訊科技分析稱,雙方投資人之間有溝通很正常,他透露此前Uber和神州專車就戰略合作一事也曾討論過,但這並不代表滴滴Uber會在短期內合並。

  共同投資方推動

  細數近年來中國互聯網發生的幾起大型並購案例,如滴滴快的、58趕集,不難發現投資方在合並背後往往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事實上,已經占據中國互聯網出行市場主導地位的滴滴Uber並沒有停止融資的步伐,而隨著融資不斷推進,二者開始擁有越來越多的共有投資方。

  梳理滴滴Uber背後的投資者,不難發現有多家機構同時投資了這兩家公司,包括中國人壽、環球老虎基金和高瓴資本。

滴滴出行與優步合並:在幾次傳言和否認後也許就會成真

 

滴滴出行與優步合並:在幾次傳言和否認後也許就會成真

  對於這種現象,資產管理公司ClearPath Capital Partners董事總經理保羅•博伊德的解釋似乎說得通,他認為共同投資者並非用一家公司對沖另一家公司的風險,而是將兩家公司疊加在一起以擴大全球覆蓋范圍。

  外媒消息顯示,Uber的一位投資者已經與有意講和的滴滴股東進行了10餘次會議和電話磋商。Uber投資者兼公司董事、Benchmark合夥人比爾•格利(Bill Gurley)數月前甚至還與滴滴總裁柳青在派洛斯福德牧場(Rancho Palos Verdes)的Code Conference上有過簡短的交流。

  不過,在柳甄看來,盡管雙方有多個相同的投資方,但合並一事仍不可能。“我原來做很多融資項目,發現投資者願意投市場第一、第二是很正常的現象,我覺得投資者還是看到在這方面的兩點差異。”柳甄表示。

  柳甄口中的差異,指的是第一,優步和滴滴本身有品牌以及區域的極大差異。從品牌上來講,優步是一個全球的品牌,滴滴更加本土化一些,從布局上優步已經進入全球70個國家400多個城市,而且不斷地進入新的城市。第二,優步是技術驅動的公司,並組建了一支UberEverything團隊負責拓展Uber Eat 和Uber Rush等產品,另外Uber的無人駕駛汽車已經在匹茲堡正式上路。“我們覺得走的這條路還是和一般專門做O2O出行的公司有一定區別。”

  但是,Uber中國公司的資本背景與全球其他分公司完全不同,並且從產品上來看,優步在中國最重要的產品人民優步與滴滴出行的出租車和快車產品功能基本相似。

  也有分析稱,由於目前滴滴和Uber股東較為分散,管理層具有較大話語權,二者在激戰正酣時顯然不會輕易向對方妥協。Uber計劃今年覆蓋100個中國城市,目前其在中國市場的一半城市已經達到盈虧平衡,並在五個城市實現盈利;而滴滴目前已在400個城市開展業務,超過半數的城市實現盈利。因此二者在業務增長迅速且勝負難分的短期之內不太可能合並。不過,對於已經投入數十億美元的投資方而言,停止消耗顯然比分出勝負更有吸引力。

  同時減少補貼

  在投資者試圖讓滴滴Uber握手言和的同時,二者也逐漸認識到燒錢大戰並不能持久,與低價相比,更好的用戶體驗顯然是留住用戶更有效的武器。現在,滴滴Uber“默契”地降低了補貼力度,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了技術研發上。

  滴滴出行CEO程維在接受騰訊科技專訪時曾表示,和專車市場早期的補貼大戰相比,滴滴現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技術的研發上,比如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更多地去了解用戶的需求,提升產品體驗。“初步的市場教育已經到了一個階段,今年以來補貼不是我們最重心的事情。”程維說。

  柳甄在接受騰訊科技等媒體采時也有類似的表述。她認為,接下來的專車市場競爭將會是一場“馬拉松”,只靠融資並不能跑得太遠,關鍵是要有造血能力。

  柳甄所說的“造血能力”,指的是運營效率的提高。比如說,在不補貼的情況下也能讓司機賺更多錢,讓乘客在3到5分鍾就可以打到車,並且保證體驗還是很好的,與此同時平台還可以得到部分利潤用來投入到更多的研發和創新中。“公司要形成良好的循環才可以。”

  二者打法的變化直接體現在價格層面。靠打車軟件“發家致富”的時代已經過去,近段時間以來滴滴、優步補貼降溫,打車價格悄然上漲。

  資料顯示,滴滴快車去年5月份正式上線,根據地區不同,計價標准也不同,但總體原則是低於當地的出租車價格。但最近,北京的計價標准由去年同期的1.5元/公裏 0.25元/分鍾提高到了1.8元/公裏 0.5元/分鍾;廣州地區收費標准從原來的0.99元 /公裏,0.35元/分鍾,變成1.4元/公裏0.45元/分鍾。此外,滴滴司機的獎勵也在降低,從之前平常時段2.5倍和高峰時段的5倍,分別調整為1.2倍和2倍。

  對於今年的這輪漲價,滴滴快車方面回應稱,價格是會根據供需等情況調節變化的, 有上調也有下降,並且也會實時調整補貼力度。

  優步的拼車產品人民優步價格也有所變動,從此前的1.5元/公裏0.25元/分鍾,漲到1.79元/每公裏0.3元/分鍾,部分城市如深圳、北京還開始收取“長途附加費”。對此,Uber對騰訊科技回應稱,相比於去年剛剛進入市場的階段,用戶端的優惠相比過去的確有所減少,效率的提升彌補了乘客優惠的降低,目前來看可以通過提高司機運營效率(平均提高20%),來拉高司機和平台收入。

  跳出賠錢怪圈

  為了爭搶出行市場老大的席位,滴滴Uber此前在中國市場的投入可謂巨大,而合並似乎是結束雙方高成本爭奪戰的最佳方法之一。

  Uber首席執行官拉維斯•卡拉尼克曾透露,Uber每年至少花費10億美元來擴張中國區業務,2015年Uber在中國虧損高達10億美元。7月初有外媒報道稱,Uber通過一批新的高收益率杠杆融資11.5億美元,這似乎是Uber為了應對全球監管和競爭方面威脅所作出的舉措。即使Uber的估值已經相當高,但仍然能看到其身上的融資壓力。

  另一邊,滴滴在2015年也至少虧損了100億美元。除了需要減少在中國市場的消耗之外,滴滴也需要應付來自海外市場的壓力。為此,滴滴已聯手美國打車公司Lyft、印度打車公司Ola和東南亞打車公司Grab組建了出行行業的“星空聯盟”,並引入蘋果公司10億美元的戰略投資。分析人士稱,若與Uber中國合並,滴滴則可以將投入更多精力深耕中國市場。

  對此,易到用車總裁彭鋼曾對騰訊科技表示,“(雙方)打得最激烈的時候有可能就是談(合並)的最火熱的時候。”他認為出行市場發展到後期會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其中一家上市,另一種則是合並。

  而一旦傳聞成真,滴滴Uber或將壟斷中國出行市場格局,對於神州專車、易到用車等其他玩家來說,如何在細分市場求發展或許是他們將面臨的最大問題。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