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鄭峻發自美國矽穀
從千億美元到開架出售
記得2000年的時候,有部熱賣的香港愛情片《孤男寡女》;是由劉德華和鄭秀文演繹的辦公室戀情。情節什么的並不重要,但還記得有一個年輕帥氣的美籍華裔小夥向鄭秀文求婚;電影裏介紹其在美國開辦互聯網公司而成為億萬富翁。
顯然,這個角色的原型是雅虎聯合創始人楊致遠。那個時候,雅虎市值高達1280億美元,正是巔峰時期。楊致遠是全球華人以及科技界仰望的新偶像,其影響力絲毫不亞於現在的紮克伯格。或許,那個時代雅虎在全球互聯網乃至矽穀的份量,甚至還要勝於現在的Facebook,只有穀歌可以相提並論。
雅虎創辦於1995年,次年即成功上市。從某種意義上說,在那個互聯網剛剛興起的年代,雅虎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其對互聯網的影響力甚至高於現在的穀歌。斯坦福兩名學生的成功激勵了更多的年輕人投身於這個全新的科技領域,開創屬於他們自己的傳奇。這些年輕人既包括了佩齊和布林,包括了張朝陽和丁磊,包括了馬雲和李彥宏。
之所以再回想起這部電影,是因為雅虎最終宣布了出售交易。曾經的互聯網巨人最終作價48億美元將門戶、搜索、郵箱等核心資產出售給美國最大運營商Verizon,徹底告別雅虎的標志性業務。就像是一部已知結局的冗長肥皂劇,終於放下了最後的幕布。
近一年的時間,雅虎就像是放在貨架上的打折商品,無奈地等待著討價還價,煎熬地期待著買家光臨。對曾經的互聯網巨人來說,這種結局更像是一場羞辱。48億美元的出售價格還不到巔峰時期雅虎千億估值的一個零頭。在投資者的眼中,雅虎真正有價值的資產是所持有的阿裏巴巴和雅虎日本的股份,這些持股如今價值400多億美元。在出售了門戶資產之後,雅虎將徹底變成一家資產管理公司。
梅耶是無力扭轉乾坤
為什么互聯網曾經的標志企業雅虎會落到現在的結局?作為雅虎的最後船長,梅耶的責任當然無法推卸。入主雅虎之前,梅耶一直效力穀歌。隨著穀歌從創業公司一路成長為科技巨頭,她也在互聯網行業同樣聲名鵲起。但梅耶實際上並沒有獨立執掌一家公司的曆史,更沒有扭轉一個衰退業務的經驗。雅虎選擇她,或許更多是希望她能帶來朝氣和活力。
梅耶也的確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她對管理層進行了顯著調整,換掉了諸多原先的高管,代之以自己信任的下屬。在入主雅虎的四年時間,梅耶還斥資22億美元進行了近50筆收購,試圖為垂老的巨人注入新鮮血液,帶來更多的優秀人才和新興資產;最引人矚目的交易,即以11億美元收購輕博客網站Tumblr。
但這些舉措並沒有起到多少作用,反而像是最後的掙紮,耗盡了僅剩的氣力。和雅虎此前諸多收購一樣,梅耶收購的創業公司,進入雅虎的黑洞之後,就開始下滑和衰退。在過去一年時間內,梅耶已經多次對收購資產進行減值,實際上承認了收購的失敗。
不過,單純地指責梅耶無能失職,或許是最偷懶的舉措,也沒有任何意義。或許,雅虎的命運或許早在數年之年就已經確定。和很多最終失敗的公司一樣,雅虎也有著同樣的痼疾:頻繁更迭的管理層,混亂爭鬥的董事會,搖擺不定的戰略定位,爭議頗多的CEO選擇,士氣低落的外流人才。
實際上,當一家企業明顯衰微下行後,只有極少數企業家才成功扭轉大勢。喬布斯最傳奇之處,並不在於創辦了蘋果,而是以救世主的身份挽回了即將破產的蘋果,並重新帶上了科技行業的巔峰。而更多的企業家,無論是意氣風發的年輕人還是經驗豐富的老將,面對這樣的下滑困境,都是無助地與企業一道沉淪。雅虎酋長楊致遠也曾經回歸,但結局依然是黯然離職。
網絡世界的車站商城
那么,為什么雅虎會陷入衰落乃至出售,而同屬於那個年代的互聯網公司卻命運不同?同樣是1995年上線的亞馬遜,卻能多年始終保持穩步上升,成為市值僅次於蘋果、穀歌、微軟的科技圈第四強?只比雅虎年輕兩歲的穀歌,在走過18年曆史之後,依然處於持續上升通道?
或許要解釋這複雜的一切,打個簡單的比方會更好。當互聯網剛剛興起的時候,每個站點就像是一個個城市,散落在虛擬世界的各地。雅虎提供的網站分類檢索服務就像是火車站,幫助人們找到自己搭乘的列車,趕往想去的地點。這也是雅虎最初興起的主要原因。
楊致遠的這個網站就像是網絡世界的樞紐,就像是火車站在傳統城市的中心地位。人們無論要去何處,都需要來到雅虎車站,從這裏登上列車奔向自己要去的地點。隨後雅虎發現,人流意味著商機,自己可以圍繞著網絡車站提供一系列配套的服務,如郵箱、資訊、寄存、論壇等等。
這就是門戶網站的起源理念——盡可能地、大而全地提供用戶上網所需的服務,把他們留在自己的網站上,以實現自己的價值所在。而當時的AOL、MSN等門戶網站也是同樣的經營理念,不斷通過內部開發和外部收購增加自己的服務種類和數量,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商場。
如果雅虎提供的網站檢索服務是火車的話,那么穀歌提供的爬蟲搜索服務則像是航班。正如美國機場已經完全取代車站的地位一樣,用戶很快就發現穀歌的機場才是自己在網絡世界找到目的地的最有效途徑。而原先的火車站雅虎已經成為一個出售諸多商品的商城。
矽穀知名風投彼得·蒂爾(Peter Thiel)曾經建議楊致遠,不要把雅虎做成一家門戶網站,將自身定位為媒體公司。雅虎顯然沒有真正理解蒂爾這個建議的深層意義。隨著互聯網廣告的急劇增長,雅虎的門戶網站業務開始財源滾滾,他們更關心的是怎樣吸引更多的網民,讓他們更長時間的呆在自己的商城中。
忽視搜索是衰退開始
忽視搜索技術是雅虎開始衰退的前兆。在穀歌剛剛興起的時候,雅虎還是如日中天的地位。作為門戶網站,網民上網的第一步就是登陸雅虎。但雅虎並沒有意識到,這些商機的核心是自己的網絡樞紐地位。如果用戶不需要來到火車站,這些商機也會隨之而去。
雅虎一開始並沒有自己的搜索技術。從1996年到2004年最為輝煌的時期裏,雅虎一直是市值最大的互聯網公司,幾乎可以買下任何自己感興趣的新興互聯網企業。但在這最為關鍵的八年時間內,雅虎一直選擇AltaVista、Inktomi等第三方搜索技術提供商來作為自己的後台服務,任由穀歌在網絡搜索的市場野蠻增長。
等到穀歌崛起勢頭已經無法阻擋的時候,雅虎才感覺到潛在的威脅。2001年的時候,雅虎也曾經有意收購穀歌,但穀歌二少在一周內把報價從10億美元漲到30億美元,時任CEO塞梅爾認為是漫天要價,從而放棄了收購計劃。在隨後的兩年時間,雅虎先後以2.35億美元和16億美元收購了原先的搜索合作商Inktomi和Overture,組建了自己的搜索技術團隊,但這個時候穀歌已經在搜索引擎領域占據著主導地位,雅虎只能位列市場第二。
實際上,雅虎在收購方面可謂是敗筆累累。一方面錯過了穀歌、eBay和Facebook這些可以改變互聯網版圖的收購交易,另一方面卻白白耗費了上百億美元收購了一堆天價資產,最後卻在自己的黑洞中不斷貶值甚至徹底關閉。這些著名的失敗案例包括:57億美元收購網絡內容公司Broadcast,36億美元收購網絡托管公司GeoCities,16億美元收購搜索技術公司Overture,8.5億美元收購社交廣告公司RightMedia,5億美元收購電商網站Kelkoo。
不過,楊致遠與馬雲在2005年的一次會面,卻帶來了雅虎乃至互聯網曆史上最成功的一筆投資。雅虎以10億美元和雅虎中國換得了阿裏巴巴40%的股權。在隨後的日子裏,雅虎先後兩次拋售阿裏持股,套現170多億美元,目前依然持有阿裏15.4%的股權。按照目前阿裏市值,雅虎持股價值300多億美元。
亞馬遜穀歌為何不衰
回到之前的問題,為什么同為互聯網公司,亞馬遜和穀歌在過去二十年始終保持增長,而雅虎卻陷入持續衰退乃至最終出售?
亞馬遜從最初的網上書店起家,發展為包羅萬象的網上超市,牢牢占據著網絡零售市場的主導份額。目前亞馬遜在美國網絡零售市場份額約為24%,而零售巨頭沃爾瑪的份額僅為2.5%(市調公司Conlumino年初統計數據)。此外,亞馬遜還早在2002年就開拓了面向企業的雲服務業務,目前占據著高達30%的市場份額。無論是電商還是雲服務,亞馬遜都處在一個快速增長的市場,而且占據著主導地位。
而穀歌不僅在搜索領域占據著主導地位,還圍繞著搜索打造了一系列互聯網軟件服務。郵箱、搜索、視頻、地圖,除了社交領域,穀歌幾乎在每個領域都占據著明顯的優勢地位。在另一方面,穀歌還組建了占據絕對優勢地位的移動操作系統Android和完善的生態體系,更在機器人、無人車、生物科技等全新領域擁有先發優勢。
這兩家巨頭始終牢牢把持著互聯網用戶的核心需求,並開拓了全新需求和市場。他們的核心業務依然處在高速增長階段,而且占據著無可動搖的優勢地位。在用戶需求和使用習慣沒有發生巨變之前,這兩家公司都不會遭受嚴重的衰退。即便是全新的技術出現,很大可能性下,亞馬遜和穀歌也已經占據著先機。
相比之下,雅虎的戰略定位一直在科技公司和媒體公司之間徘徊。與亞馬遜和穀歌占據主導的工程師文化不同,雅虎的核心業務一直是互聯網顯示廣告,因而長期占據上風的是銷售文化。梅耶曾經試圖在公司內部移植自己熟悉的穀歌文化,但似乎並沒有帶來明顯的成效。
從2004年開始的十多年時間,隨著Google、Gmail、Youtube、Facebook、Instagram等競爭對手產品的不斷崛起,雅虎曾經引以為榮的門戶業務在幾乎每一塊業務上都受到了明顯沖擊,在搜索、郵箱、視頻、社交、圖片等核心領域迅速被趕超。隨著雅虎在互聯網世界的比重不斷衰微,雅虎在互聯網廣告的占比也從當初的23%急劇下滑至如今的3%。
回顧雅虎曆史,不能不想起的一幕是2008年楊致遠拒絕微軟450億美元收購要約。楊致遠更多出於個人情感拒絕了這筆交易,隨後而來的市場壓力讓他黯然離職,逐漸退出了自己親手創辦的雅虎。如果當初被微軟收購會怎樣,這個問題的答案無從知曉,曆史也從來沒有回頭路。但失去了靈魂人物楊致遠的雅虎,在外界和資本的壓力下表現得越來越無所適從,此次出售核心資產同樣也是被迫進行的。
告別時候請給予尊重
科技公司的曆史上,有過太多曾經如日中天的企業。但當科技潮流和用戶需求發生巨變時,這些巨頭公司因為預判失敗、戰略錯誤或是反應遲緩,進而在幾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內迅速衰退,成為一顆逝去的流星。
王安電腦、北電網絡、AOL、諾基亞(手機)、黑莓、惠普、摩托羅拉、雅虎,這些曾經聲名顯赫的名字,曾經改變了科技的發展軌跡,品牌代表著一個行業,對後來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他們逐漸星光黯淡,甚至退出曆史舞台的時候,或許在惋惜之餘,也應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
如果僅以門戶網站來衡量,雅虎依然是行業的領先者。即便是在目前,雅虎依然是僅次於穀歌和Facebook的美國第三大網站,在財經、體育等資訊業務上占據著相對優勢。如果對比同一時期的門戶網站AOL,或許雅虎的處境還要稍好一些。雅虎網站在Verizon旗下依然會繼續運營。
然而,無論我們是否繼續使用雅虎服務,無論這些業務是否保留原先的品牌,這都代表著一個雅虎時代的結束,代表著一個互聯網1.0時代的巨頭正式退出曆史舞台,代表著一個曾經深遠影響互聯網發展的名字的告別。
從1995年到2016年,雅虎的互聯網之路走過了二十年。從最初的如日中天,到中期的連續失誤,再到晚期的煎熬等待,雅虎的命運令人唏噓,更引人深思。
蓋茨說過,微軟距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