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讓體育的歸體育

2016-08-11
来源: 香港商报

  流深

  里約奧運會開幕數日,運動健兒已為我們獻上多場精彩賽事,令無數體育迷大呼過癮。但回看是次的內地輿論,我們或許可以發現很多與以往不太一樣的變化。歷數近日內地網民討論最為熱烈的幾個奧運話題,竟多數是與賽事無關的「場外花邊」:例如「張氏冷漠」——奪取首金的張夢雪因為表情「淡定」而走紅網絡;「吳敏霞男朋友」——跳水大滿貫獲得者吳敏霞的男朋友被媒體意外「捕捉」;「洪荒之力」——游泳運動員傅園慧的金句和她極富表現力的「表情包」……反倒是,中國隊奪取了多少枚金牌,運動員是否為國爭光等傳統熱點議題,卻似乎鮮有人關心。

  內地人心態漸平和

  是國人不關心奧運會了嗎?似乎并不是。從社交媒體上看,奧運會話題仍舊占據了關注榜的絕大多數,網民為中國運動員加油鼓勁的留言亦不鮮見。是國人不愛國了嗎?恰恰相反,當巴西奧組委爆出「用錯」中國國旗的烏龍、澳洲選手霍頓無端攻擊孫楊服用禁藥等新聞爆出之后,眾多內地網民立刻奮起還擊。只能說,對比以往奧運會上動輒「國家榮譽」「代表中國」的那種沉甸甸的責任感,此次奧運會表現出的「歡樂」氣氛,顯示國人對待奧運會的態度,已比過去更加自信、理性與平和,亦越來越回歸奧運會作為體育賽事的本質。

  的確,在中國仍舊積貧積弱的年代,奧運會曾經是中國人在國際舞台上展示自我的少數窗口,因而也承擔了很多本不應承擔的沉重使命。時光回到1988年漢城奧運會,那年的中國軍團因為僅獲得5枚金牌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被稱為「兵敗漢城」。曾在1984年奧運會上大放异彩的「體操王子」李寧,因在漢城表現失常而被指責「丟了中國人的臉」;曾三次打破世界紀錄的跳高名將朱建華,因為僅獲銅牌未達預期而家人受到辱罵,甚至家中窗戶也被打破,最終不得已遠走他鄉。而在奧運之外,類似的悲劇也有不少:1985年中國足球隊在世界盃外圍賽中1:2負於中國香港隊,并在賽后引發球迷騷亂的「519之役」,就成為內地與香港的一段尷尬的共同回憶。

  然而,隨着中國體育的持續進步,國人對待金牌的態度也在逐漸改變。尤其自2008年北京奧運,中國軍團以51枚金牌在金牌榜獨占鰲頭之后,不再患有「金牌焦慮」的國人,已逐漸在思考如何令體育回復到強身健體的「初心」。自那之后,關於「舉國體制」與「金牌戰略」的推崇,已逐漸讓位於發展「大眾體育」與「全民健身」的思考。而已經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亦早已過了需要依靠體育來尋找民族自信心的階段。這也是為何本屆奧運會會出現金牌熱「退燒」的狀况。

  雖然自奧運會誕生以來,體育就與國際政治、民族主義、國家爭端等議題糾纏不清,但很顯然,僅僅依靠金牌數量與運動成績的突出表現,是難以體現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國民幸福感與歸屬感的。例如,前東德曾是在國際體壇上與蘇聯、美國的第一集團可以比肩的體育大國,共計在奧運會上摘金超過100枚,將同期的西德遠遠拋在身后。但體育成績的優秀無法彌補體制上的巨大漏洞,東德最終逃不過被人民拋弃的下場。

  現在體育的發展,縱然離不開國家實力的支持,但更多的,終究還是依靠運動員自身的天賦、辛勤練習與奮力拼搏的精神。讓運動員背負整個國家與民族的期望,這既不符合邏輯,也缺乏實質性的意義。這一點,已經被逐漸成熟起來的國人所認識。

  體育救港口號是怪胎

  然而令人深思的是,本港卻有些軟性「港獨」團體,在參選立法會期間,提出了「體育救港」的口號。固然,號召市民多參加體育鍛煉,以強身健體,增加溝通,對於香港這個快節奏的現代都市無疑是一件好事。但是,把體育這件本應帶給人快樂與活力的事情,與「香港前途」乃至「本土意識」綁架在一起,則毫無疑問扭曲了體育運動的本質與目標。在內地人的體育心態不斷走向成熟和自信的今天,香港卻出現「體育救港」這種「前現代」的怪胎,只能說明「泛政治」的思潮,正有在香港綁架一切的趨勢。這一點,無疑需要全體港人加以警惕與深思。歸根結底,讓體育的歸體育,政治的歸政治,已是現代社會的一項共識。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