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莉(活字文化 供圖)
林西莉來的時候,我們正坐在空曠的、冷氣很足的大廳裏。一位左手扶著手杖,體態豐腴的老人向我們走了過來。她滿頭灰白色頭發、臉上縱橫著時光的痕跡,有著白淨皮膚和一點兒淡淡腮紅的潤色,顯得很柔和。
現在她已經是一位84歲的老人,時光讓她變得豐富。她沒有這個年紀的老態龍鍾,眼睛明亮,談到盡興時手舞足蹈。
8月29日,林西莉的作品《給孩子的漢字王國》出版,澎湃新聞專訪了林西莉。《給孩子的漢字王國》是林西莉在教學和研究的基礎上耗時8年完成的。她所講解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漢字,如關於人自己的身體、水與山、農耕和家畜、車和船、路、酒和器皿、麻與絲、竹與樹、工具與武器、房子與屋頂、書籍與樂器等等,從而引申到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中國文化的探討。
該書1989年在瑞典出版,1998年經汪家明、李之義翻譯,在中國出版。之後該書又在13個國家以13種不同文字出版。
林西莉是瑞典人,她1952年高中畢業,進入斯德哥爾摩大學學習藝術史、曆史、語言學,畢業後到德國、意大利專修音樂,後任中學曆史教員。她對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很大的熱忱,尤其是對中國文化,後來她拜在瑞典漢學家高本漢門下,當時高本漢已名揚天下,他的《中國音韻學研究》經羅常培、趙元任等翻譯成中文,成為漢語語言學的經典。
林西莉說:“我在斯德哥爾摩讀了十年大學,我上學的時候每天晚上七點到九點會去聽高本漢先生的講座,他已經75歲了,他講座的主要內容是關於孔子、孟子、老子等先秦諸子。高本漢非常喜歡研究漢字的構造,一個字為什么會代表這樣一個意思,一個字為什么會有這個讀音。他經常給我們看一些漢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形態,給我們展示一個完整的漢字發展曆程。”
高本漢的講授方式以及對漢字的熱忱深深影響了林西莉。當她的第一任丈夫去瑞典駐華大使館工作時,她就決定同去中國,到北京大學就讀。
“我很幸運自己在六十年代早期來到中國”
林西莉說,“我很幸運自己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早期來到中國。因為在1949年後中國政府在建造大批的工程:修路,建造學校、醫院,在這個過程中挖出了大量的文物,這些對我的研究是非常有益的。當時大量的考古報告開始出版,我一個月要去好幾次書店,為了看有沒有最新的考古報告和挖掘報告出來,這些對於我的研究都是像黃金一樣寶貴的材料。”
林西莉每次看到新的考古報告,幹的第一件事兒就是問能不能去實地看,她說非常遺憾一開始很少有城市能對外國人敞開大門,但經過她一年又一年的申請,還是有地方歡迎她去。
她在釋讀“車”這個字的時候就去了安陽。
資料圖
“車經常作為陪葬品被放在統治者的墓裏,千百年來在泥土的擠壓下,使木頭制的車子變得像黃土高原的山一樣堅硬。在車的木制部分和車廂的柳條制品腐爛以後,就出現一個空洞——在泥土中有一個固定的車的樣子。借助它澆築出來的那輛古車,細致地再現了昔日古車的木制形式。”林西莉在《給孩子的漢字王國》中寫道。
她摩挲著書頁上的車的俯視圖的框架說:“你看這個出土的車,跟甲骨文中的‘車’幾乎一模一樣!”
她說:“每個夏天,我都會到中國去訪問建築、考古方面的學者,問他們各種各樣的問題。我當時對農業了解不多,我便拜訪了農村、公社還有一些懂行的官員,來了解當時的農業。在這本書裏你會發現,它不僅寫到了中國人,還寫到了中國的自然環境、動物,這都是我拜訪專家的結果,研究中國已經成為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
關注這個領域時間久了讓林西莉有了長足的進步,林西莉閱讀的都是中文的考古資料,並對一些字的釋讀有了自己的看法。她並不完全認同文字學方面的權威著作《說文解字》。她說:“《說文解字》中有很多奇怪的解釋,但通過生活發現這些解釋都站不住腳。《說文解字》中對文字的很多解釋我是不認同的,因為許慎沒有接觸過商代的那些文物,不知道這些東西在商代時是什么模樣。”
“我能明確指出這個字是從哪個景觀得來的”
林西莉說:“我剛開始學習漢字時,老師教我‘田’是‘田野’、‘農田’的意思,當時我完全不明白為什么。我來到中國後開始閱讀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典,字典中有‘田’的演變過程,當我看到中國農田的照片後,我突然就明白了之所以寫作‘田’的緣由(田野組成一個方塊圖案,由窄窄的田埂分開)。我每次出門都會發現生活中存在各種各樣的漢字,我能夠明確地指出這個字是從哪個景觀演變過來的。”
資料圖
“1985年人們公布了十幾年前在槁城郊外的考古發掘的結果,在眾多珍貴的文物中有兩口井,是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最古老的井。經碳14測定,它們是公元前1300年的,與甲骨文屬同時代。”林西莉說。
資料圖
這兩口井的構造可以解釋“井”字。像人們發現的所有其他井一樣,槁城的井也是圓的,但是有趣的地方來了:在井底有一個四方的框,是用圓木做的,四五個摞在一起,它們組成的樣子完全符合“井”字的形狀。
“高本漢說,井字表現的是井口的框,其他人同意他的看法。但是20世紀出土的文物一致證明,井在古代(指)是圓的。保存最好的一口井是周朝的,它甚至還有半米高的陶圈。沒有一口井能解釋‘井’字形狀的樣子。”林西莉說。
林西莉說實際生活中,她在邯鄲看到過一口井,“井”這個字是一個俯視圖得來的字,對於甲骨文和金文的闡釋需要從生活中事物的各個角度進行觀察。
林西莉對於“工”字也很感興趣。她說一般的解釋將“工”理解為代表木工的三角板。後來她在陝西西安坐車的時候看到旁邊有農民在蓋房,農民手裏拿著一個石頭夯,她馬上讓停車拍了如下的一張照片:
資料圖
資料圖
林西莉在《給孩子的漢字王國》的序言中寫道:
在我生活的很長時間裏,我把自己首先看作藝術史家。對我來說尋求漢字被創造時的外觀和實物來進行解釋是很自然的。在考古材料中,人們常常看到一些形象,它們與最初的漢字形態表達了對於現實的相同的認識。我的書是第一次系統地表述這種情況。
一旦注意到這些形象,人們就會發現,它們在以後的幾千年中反複出現,中國文化有驚人的連續性。直到今天人們在廣告、民間藝術和周圍的日常生活中,還能看到一些畫面,它們在把握和反映現實方面和三千多年以前文字創造者們完全相同。
林西莉將《給孩子的漢字王國》定義為一本故事書。它告訴人們漢字裏面能蘊含很多關於中國古代的故事和中國人對世界的思考。這本書一開始是為瑞典讀者寫的,但後來也有非常多的中國讀者看到了這本書。昨天在芳草地的活動,我非常高興地看到中國小孩成年人在閱讀討論這本書,甚至有中國的小孩叫我“漢字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