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1

中美BIT談判成果的標杆意義

2016-09-06
来源:澎湃新聞網

  作者:澎湃社論

  以中美談判成果為標准,完全可能進一步擴大成為包括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全球協議。

  2016年9月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出席G20杭州峰會的美國總統奧巴馬舉行會晤。雙方達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識,尤其是在雙邊投資協定(BIT)談判方面,中美雙方確認“雙邊投資協定談判取得重大成果……雙方於近期交換的第三次負面清單改進出價體現了重大進展,並在談判各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

  中美是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也是在諸多經貿、金融領域存在最大差異的兩個經濟體。這種差異性往往會伴隨著矛盾和分歧的出現。在全球經濟治理領域當中,中美分歧往往成為最終的焦點。

  回顧去年的今天,2015年9月5日,當TPP談判在部長級會議上達成協定之後,美國總統奧巴馬很快就發表了聲明:美國不能讓中國這樣的國家來制定全球貿易規則,美國應該制定這些規則。就在TPP談判如火如荼進行的過程當中,深諳遊戲規則的美國經濟學家給中國指出了一條明路:中國欲想加入TPP,必先和美國談雙邊投資協定(BIT)。

  金融危機前後,經過了激烈的思想交鋒之後,中國的主流觀點開始積極擁抱全球貿易的新規則及其發展趨勢。2008年中美投資協定談判正式啟動。2013年7月,中美雙方宣布以“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模式”為基礎進入實質性談判階段,標志著談判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與此同時,為了平衡新時期對外開放的進度與風險兩個方面,以負面清單為管理模式的上海自貿區試點於2013年9月29日正式啟動。2014年3月5日,在談到加快推進上海自貿區建設時,習近平主席強調,“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為推進新形勢下改革開放提出的一項重大舉措。要牢牢把握國際通行規則,加快形成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基本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要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在自由貿易試驗區要做點壓力測試,把各方面可能發生的風險控制好”。

  目前中國已經分三批、建立了十幾個試點自貿區。通過對國內各方利益的艱苦協調與整合,以及迄今為止28輪的漫長談判,中美BIT磋商終於走到了今天這一步。

  中美BIT談判成果的意義,絕不僅止於中美雙邊。作為兩個規模最大、差異性也最大的經濟體,中美如果能最終達成雙邊投資協定,這本身就具有標杆性、模板性的意義——中美都能談成,那么其他國家的分歧也不是那么難以解決。

  因此,以中美談判成果為標准,完全可能進一步擴大成為包括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全球協議。未來各個領域的國際協議、國際規則,會否走向這種磋商模式?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中美BIT可能就是一個起點。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