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錢克錦
美俄兩國雖然就敘利亞全新停火協議達成一致,但鑒於敘利亞問題的複雜性,未來效果如何,難以預知。
持續五年已造成40萬人喪生的敘利亞沖突,終於有了一點點轉機:9月10日,美國國務卿克裏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瑞士日內瓦宣布,兩國就敘利亞全新停火協議達成一致。
媒體之所以稱之為全新的停火協議,是因為今年2月份,美俄曾聯合宣布了一個停火協議,並得到聯合國支持。但是隨後半年多的時間裏,敘利亞政府和反政府武裝多次不顧協議,挑起武裝沖突。協議名存實亡。
這個將於12日生效的新停火協議分“兩步走”。第一步,各方不得動用武力,以便人道主義救援物資順利抵達遭長期圍困的敘利亞城鎮;俄羅斯要敦促敘利亞政府停止對特定區域反對派的軍事行動;美國則要求敘利亞“溫和”反對派與“征服陣線”等極端組織劃清界限。第二步,如果協議能夠落實7天,美俄將加強在敘利亞軍事合作,包括情報共享和協調打擊極端組織。
這個“兩步走”的協議基本上反映了敘利亞局勢的複雜性,以及美俄達成協議的背後原因。
首先是敘利亞局勢的複雜。過去五年裏,最初是反對派試圖推翻宗教派別上屬於少數派的阿薩德的統治,後來出現的“伊斯蘭國”極端組織,出於宗教原因也加入對抗阿薩德的戰鬥。但“伊斯蘭國”是美俄共同的敵人。
這導致的結果,就是阿薩德政府得到俄羅斯支持,反對派得到美國幫助,但反對派中的激進派又和“伊斯蘭國”有聯系。因此,俄羅斯和敘政府軍在打擊“伊斯蘭國”的同時,也打擊反對派;美國指責對反對派的打擊,但也不能不顧忌反對派和“伊斯蘭國”的接觸。
“伊斯蘭國”因素的存在,成為美俄兩國共同解決敘利亞問題的切入點,兩國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做了讓步。
美國方面,本來鐵了心要把阿薩德趕下台——在敘利亞動蕩的前幾年,美國的態度是只要阿薩德還在台上,一切就免談。但隨著“伊斯蘭國”的威脅越來越大,美國也就慢慢不提“阿薩德非下不可”了。
俄羅斯則因為烏克蘭問題與西方關系鬧僵,加上國內經濟停滯,日子不太好過。但自去年秋天以反恐名義高調介入敘利亞,保住了自己在敘利亞的傳統利益,在敘利亞問題上占了上風後,於是轉而向西方合作。
過去幾個月裏,俄羅斯一直表示希望與美國合作,共同打擊“伊斯蘭國”等極端組織。奈何美國軍方覺得,如果不是俄羅斯攪局,西方恐怕就更容易對付阿薩德和“伊斯蘭國”,因此拒絕俄羅斯的“好意”。
只是形勢比人強,“伊斯蘭國”的威脅,土耳其局勢以及土俄、土美關系均不明朗,讓美國不得不改變初衷,慢慢考慮與俄羅斯合作;而俄羅斯在獲得一系列“先手”之後,沒有乘勝追擊,而是力求與美國合作,或許還希望以此為契機,改善美俄關系。
所以從這一點上看,這個全新協議來之不易。而且鑒於敘利亞形勢的複雜性,真要獲得預期效果,也是不易。總的說來,這算是五年來,尤其是俄羅斯介入後一年來,敘利亞局勢取得的一些小小進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