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8

灣仔烏托邦 We嘩藍屋續唐樓文化

2016-09-18
来源:香港商報

  超過80年曆史的藍屋,建築為實木和磚石結構,其外墻、木樓梯和鐵欄露台,已成為灣仔的標記。圖中左側為已完工的黃屋,正面則為正在修復中的藍屋。

「We嘩藍屋」計劃督導委員會成員黃英琦

  【香港商報網訊】令人期待的本港首個「留屋留人」的歷史建築活化保育計劃「We嘩藍屋」其中一個重點項目「好鄰居計劃」日前已正式開始試行招租,開放申請將於9月23日截止。

  「We嘩藍屋」計劃督導委員會成員黃英琦介紹,到明年4月,整個藍屋建築群的全面翻新復修完成后,除原有8戶老租戶回遷外,還將能提供總共12個單位用於招募「好鄰居」,其中11個位於藍屋,1個在黃屋。她強調,唐樓情懷,尤其是其中的「信任文化」,成就了今日的香港,「好鄰居計劃」作為一個創新的嘗試,有別於一般業主與租客的關系,更期望吸引有承的志同道合者,共同營造互助共享的小區,「開心地一起相處,延續唐樓文化」。

  與此同時,聖雅各福群會「We嘩藍屋」以城市定向形式舉辦的籌款比賽「出走藍屋」,繼去年之后下月23日將再度舉行。活動籌款所得將主要用於推動本土文化保育及小區參與,并支持「We嘩藍屋」活化計劃。香港商報記者金敏華文/圖

  留屋留人 活化建築的異數

  藍屋建築群香港活化歷史建築的一個異數。迄今政府推出的四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中,「有的是作為人均1000元的餐廳,有的是小型精品酒店,還有的或是青年旅館或是文化館,只有藍屋是將原來的居民留了下來。」黃英琦透露,「藍屋建築群內共有32個單位,除了預留1-2間功能性辦公室之外,部分單位未來會作為糖水鋪、素食店、香港故事館等社會企業、小區展示之用,剩下20個單位將為原居民繼續居住及招收『好鄰居計劃』會員。」

  由藍屋、黃屋、橙屋及毗鄰空地組成的藍屋建築群是一組位於灣仔石水渠街、建於上世紀20至50年代的老建築,合共享地面積僅1706平方米,卻因較好地保留上世紀20至80年代的唐樓風華并糅合中西建築風格特色、見證華洋雜處文化被政府分別列為一級(藍屋)和三級(黃屋)歷史建築。

  據早先的藍屋居民、如今幾乎每天到藍屋報到擔任義工導賞員的黃秀屏介紹,「藍屋」及「黃屋」是現今鮮有依然保存良好的戰前唐樓,能展現當年典型的上居下鋪布局,即在地面層開設店舖,樓上各層則劃作住宅。周末在帶領一眾歷史建築愛好者上到已經完工的黃屋頂層天臺時,她特意指出,建於1922年、實為四棟四層高住宅的藍屋是現今仍罕有地設有露臺建築的其中一幢唐樓,在正立面外牆置懸臂式鋼筋混凝土露臺,并配以鐵制裝飾欄桿;窗戶則設有伸出的混凝土窗簾和窗臺,以擋風雨。四幢住宅配以混凝土結構屋頂,并由灰泥抹面的磚牆支撐,每道邊牆均配上設計典雅的淺山牆。每兩幢之間以木樓梯相通;建於1928年的「黃屋」則由兩組各兩幢上居下鋪、三層高住宅建築組成,立面具新古典風格,例如三角楣飾、矮牆的裝飾扶欄,以及具氣派的裝飾紋飾等,復修后的屋頂仍保留原先的煙囪,只不過,由於現有建築已被列入評級歷史建築,未來租戶禁明火煮食,只能使用電磁爐。

  在黃秀屏如數家珍的介紹下,參觀者大致明白原來作為一級歷史建築的藍屋地段歷史可追溯到1860年前后,此地段原為「華佗醫院」(又名「灣仔街坊醫院」),初見於1872年的差餉記錄冊,相信是首間在灣仔開設的華人醫院。1886年,該院關閉,改用做廟宇供奉華佗。興建的「藍屋」,其中的72號地下設有華佗廟,其后於上世紀50年代改為黃飛鴻高足林世榮子姪林祖所開設的武館,直到60年代起由其子林鎮顯改作醫館。除了為華人低下階層提供居所,四幢住宅中的72號1樓曾開設為該區小孩提供免費教育的「鏡涵義學」,而二戰前區內僅有的英文學校「逸沖書院」,則位於72號的二樓和三樓,鮮魚會也曾在74號三樓設有會議室……至於為什麼突然有了「藍屋」之名,則純屬順手之舉:1978年,石水渠街72、72A和74號業權轉交政府,地政總署因利乘便,拿起水務署用剩的藍色油漆,將其外牆涂上藍色。

  「好鄰居」孕育協同效應

  藍屋建築群的復修2009年招標,之后經對原建築物的結構、特色進行長期的勘察后在2013年開始為期三年的翻新修繕工程。復修工程分兩階段進行,首階段包括黃屋、橙屋及建築群內公共空間,第二階段為藍屋復修工程,整個復修工程預算於2017年第一季完成。「迄今為止,工程費用尚未超支。」黃英琦介紹說,政府除提供經立法會批準的7500萬元的工程款項外,另有一筆500萬元的撥款作為「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參與者的初期運營費用。

  2010年9月,聖雅各福群會連同小區文化關注、香港文化遺產基金會及藍屋居民權益小組共同推展「We嘩藍屋」藍屋建築群活化計劃并獲得政府批準,正式成為發展局「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夥伴團體。

  「『We』代表我們參與,『嘩』是喜樂與創意的表達方式。」聖雅各福群會灣仔文化保育及活動計劃主任周希旋笑著解釋,作為一項社會創新項目的「We嘩藍屋」未來將以社會企業及非牟利方式運營,整個計劃共有五個主要項目,包括「香港故事館」、「好鄰居計劃」、「原居民參與」、「社會企業項目」以及「小區經濟互助公所」。「計劃在改善居民的生活質素,鼓勵小區參與的同時,能夠保育唐樓的多元生活模式,將歷史建築和有關生活價值與下一代分享。」這其中,「好鄰居計劃」是不可缺少、且關鍵的一環。「一方面可藉此保存昔日唐樓共同居住的氣氛,同時也是項目營運的收入來源之一,更重要的是通過計劃吸引城中對共同居住、小區營造及共享經濟實踐感興趣具專長有熱情的志同道合人士入住,進一步豐富、強化整個保育區內的人文和社會資本,為整個活化計劃孕育協同效應。」

  「We嘩藍屋」的「好鄰居計劃」究竟是什麼?

  周希旋認為,藍屋建築群的價值并不僅只在建築這一載體,「它本身蘊藏著豐富的小區歷史及人民資本,而其對多元用途的包容性,亦是港式唐樓的典範,多年來承載著草根階層的生活文化。尤其是它散發的舊小區的鄰里互助精神,更是唐樓生活的活寫照。」所以,在她看來,只要你渴望從高樓公寓單調的自我生活中突破、渴望在都市中找到小區鄰里生活的熱情、期待共同營造互助共享的唐樓生活文化、期待將自己獨特能力發揮到小區建設中,認同藍屋「留屋留人」「由下而上」的精神、欣賞「保育歷史,傳承人文」的理念,有信心一起踐行「鄰居以上,家人未滿」的居住想象并願意參與創造改變,就可以向「We嘩藍屋」的好鄰居計劃提出申請。

  周希旋介紹,「好鄰居計劃」申請者需提供不多於兩頁的建議書,內容包括個人簡介、申請者的小區參與經驗以及希望入住藍屋的原因及計劃用什麼樣的方式發揮所長貢獻小區。申請者既可用文字,也可采用如攝影、錄像或繪畫等手法來詮釋以上三個問題。入圍申請者將會與評審委員會面見,期望通過互動交流,為「We嘩藍屋」找到理念一致的好鄰居共同推動計劃。黃英琦則強調,這計劃「不可以airbnb等方式分租」。若成功入選,則可簽「1+2」合約(試住期一年后,如雙方同意,可再簽兩年使用合約)。

  由於復修工程第二階段仍在進行中,故目前只有1個位於黃屋二樓單位作「好鄰居計劃」試行。記者現場所見,復修后的單位內增設了廁所及淋浴空間,至於申請者關心的房租,「好鄰居計劃」將以「會費」的名義按單位面積收取,用以支持「We嘩藍屋」計劃的小區文化活動、展覽及歷史建築群的保養及管理。黃英琦透露,會費將以同區唐樓市值租金作參考,試行單位定價是$36/尺,單位面積367尺,故每月會費為$13,212元。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