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6.5億立交橋建成就堵,誰的智商是硬傷

2016-09-20
来源:新京報

  作者:劉雪松

  當初是一段一段地建,而今是一步一步地挪。晾在橋上的車,其實晾著的是職能部門出盡洋相的臉面。

  不出所料,鄭州通車2個多月的隴海路——中州大道互通式立交橋,終於堵成了一鍋粥。在此之前,交警部門就向施工方指出,“肯定會造成交通擁堵”;連普通市民都預言,將來這地方立馬就堵。但是,造價6.5億元的這段互通式立交橋,還是義無反顧地按規劃建成並投入使用了。

  如今亂成一鍋粥的,是當地多個職能部門。他們被組織到現場會商此事,要求“近期拿出具體意見,優化相關的交通規劃”。

  對於木已成舟的偌大一個工程,所謂的“優化規劃”,無非是捉襟見肘的補救措施,而眼下首先想到的就是分流橋上的車輛,甚至連橋上的花壇還要不要,都被考慮進去了。本來是分流車輛的互通車道,如今成為城市交通的腸梗阻;本來可以在紙上寫寫畫畫的事,現在成為螺螄殼裏做道場。如此被動,無疑是規劃先天缺陷所造成的尷尬。

  但是當地規劃部門並不認為規劃本身有問題,而是強調,互通式立交橋在設計時,“預測分析過車流量,但鄭州這幾年的機動車保有量在不斷上升……”而在隴海路高架橋施工前,國內多家設計單位估算了交通流量,給出了“到2030年也達不到飽和狀態,仍可保持較高服務水平”的預期。結果連接中州大道的互通式立交橋一建成,規劃就突然跟不上鄭州的機動車保有量增長速度了。這樣的“預測”和設計,不是一般的外行還真做不出來。

  顯然這令公眾懷疑,是不是一項拍腦袋瓜的即興工程。如果今天被召集到現場來會商的城建、交警、規劃等眾多部門,在立項之初就被請到那張可以描繪的白紙前;如果施工過程中被“預言”在先的市民,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在決策之前就被傾聽與吸納,今天的6.5億還會不會這樣花?今天的通途還會不會成為卡在城市當中的腸梗阻?

  當初是一段一段地建,而今是一步一步地挪。對於有關職能部門來說,上馬容易下馬難。但是對於今天開車的市民來說,上橋容易下橋難。晾在橋上的車,其實晾著的是職能部門出盡洋相的臉面。在這段期待2年半的通途上,老百姓不會有看笑話的心思。花這么多錢造的橋堵成這樣,他們的心比車還堵。

  明明可以做成為民造福的新政績,卻造成了百姓吐槽的新堵點。這段立交橋,造成今天擁堵的主要原因是“9車道陡然減為4車道”。從這個菜鳥式的設計足以看出,整個交通規劃屬於閉門造車。至少在“紙上談兵”的過程中,交警部門豐富經驗的判斷,並沒有被采納到規劃決策中來。這種失誤,是事後一百個諸葛亮都無法彌補的硬傷。

  這是權力決策與科學決策沒有好好互通的一項敗筆工程。或許從工程的質量本身來說,沒有太多的瑕疵可以挑剔,但是它的硬傷不在互通式立交橋上,根子還是權力決策與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互通不通上。這才是城市規劃建設最蹩腳的腸梗阻。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