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1

英鎊並不具備深度下跌的條件

2016-10-09
来源:新京報

  當代金融強烈的加杠杆套利特征,已經使任何直接間接的風聲,成為借力打擊瘋狂套利的借口。10月7日早盤,英鎊兌美元突然崩盤、巨幅跳水逾600點,盤中最低擊穿1.20整數大關,截至收盤跌幅為1.5%。對此,真正令人信服的解釋可能是金融套利。

  市場傾向的一種觀點認為,這一恐慌性事件的發生主要源於兩個因素,一是英國新任首相特雷莎·梅的“硬脫歐”傾向,二是在美國初請失業金人數創下曆史新低。然而,只要理性地剖析,我們就會發現,特雷莎·梅的“硬脫歐”傾向,其實更多的是地緣政治層面的博弈;而美國初請失業金人數創下曆史新低之後,美元指數大幅上升是正常的,相對應的應是近乎所有的他國貨幣彙率下跌,但是,歐元反而是上升的,因此將英鎊兌美元的閃崩式下跌主要歸因於美國方面也欠缺說服力。

  真正的原因很可能並非來自市場外圍,而金融市場本身,具體的原因可以是兩個,要麼是意外的“胖手指”事件,即交易員操作失誤,進而恐慌式下跌被觸發,要麼是著眼於做空英鎊的金融套利力量有意所為。後者的可能性並不小於前者。

  從經濟基本面來看,英鎊並不具備深度下跌的條件。英國脫歐對英國經濟的中長期應該是利好的,脫歐之後,英國對歐貿易僅會局部增加成本。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當前、以及未來一段時期內,最大的經濟風險並不在於經濟本身,而在於移民問題。從這個角度看,英國與歐洲其他國家的經濟風險是一致的,而不應被區別對待。

  英國的經濟優勢甚至強於歐元區。相比於歐元區,英國經濟的基本面和產業發展格局,一直具有較強的優勢。僅從最近三年的經濟增長來看,2013年到2015年三年,英國GDP增速分別為1.7%、2.8%、1.9%,同期歐元區是-0.4%、0.9%和1.6%,後者遜於前者;從產業發展來看,英國的文化創新產業和現代金融服務業均具有相當的實力,特別是倫敦的金融輻射效應,甚至與紐約並駕齊驅,這種積澱深厚的優勢,短時間內不可能被明顯削弱。

  從英鎊的曆史走勢來看,在最近8年裏,英鎊兌美元出現過兩次階段性的探底拐點,一次是2013年7月英鎊兌美元達到1.4812,另一次就在2016年2月,英鎊兌美元達到1.3835,在英國脫歐事件爆發前,最高已升到1.5018——如果不是脫歐這一黑天鵝事件的爆發,應該說英鎊已經進入到結構性的上升通道,更難以想象會出現閃崩。

  英鎊兌美元的反轉是可期的,明年英鎊兌美元反轉到1.4上方應該是大概率事件。認為閃崩只是開始、英鎊兌美元會有更大跌勢的人,可能要失望了。 (作者:楊國英)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