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訊】記者周駿報道:香港大學是香港一所有着悠久歷史和影響的高等學府,殊不知,香港還有一所歷史短暫,但影響卻深遠的達德學院。於抗戰勝利后的1946年10月10日成立的「達德學院」,歷時僅30個月,卻培養了逾800名有志的青年學生,許多學生、教師后來投入百廢待興的國家建設或擔任國家要職,更重要的是這所綜合學科的私立院校擁有胡繩、千家駒、黃藥眠、陶大鏞及章乃器等一批著名學者任教,而何香凝、郭沫若、茅盾及林默涵等社會名流更成為客席教授,以致時任港英總督葛量洪在引述港英當局教育司話稱「他們的質素明顯比本殖民地(港英)其他教育機構為高」,然而,港英當局出於其政治目的於1949年2月22日封校。今年時逢該院建校70周年之時,9月28日,來自粵港兩地的8名達德校友重返學院舊址,重溫這所民主大學的自由研究精神。
二戰后董必武邀陳其瑗辦學
「達德學院創辦七十周年」紀念會於9月28日在香港嶺南大學舉行,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主任劉智鵬在會前介紹,70年前的香港發生了一件未被特別矚目的大事,卻在香港留下一段頗具影響的人文傳奇,那就是香港一隅(屯門青山新墟)的達德學院。有關這所學院的由來則要從1945年6月講起。二戰結束后,中共元老董必武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中共及解放區代表),出席聯合國制憲會議,會議期間,董必武邀請陳其瑗(國立北京大學畢業、原黃埔軍校第4期政治講師、民革創建人之一)回港辦學。
師資之強大葛量洪也稱赞
陳其瑗接受邀請并於次年回到香港,與原中共廣東區委書記尹林平接洽,聯絡滯港社會名流參與教學,畢業於中山大學的黃煥秋則參與具體的籌辦工作。陳其瑗出任院長,學院董事會由李濟深(曾任黃埔軍校教練部主任、副校長)、蔡廷鍇(前十九路軍軍長)等人組成。蔡廷鍇借出「芳園」(又名瀧江別墅)作為達德學院本部。學院擁有胡繩、鄧初民、鍾敬文、千家駒、黃藥眠、章乃器、沈志遠、翦伯贊、葉聖陶、陸詒及曾昭掄等著名學者組成師資隊伍,并邀請何香凝、蔡廷鍇、柳亞子、沈鈞儒、章伯均、馬敘倫、馮乃超、喬冠華、茅盾、林默涵、周而復、郭沫若、曹禺、夏衍及歐陽予倩等40多名政治活動家、知名學者及文化名人作專題講座,當年時任港督的葛量洪(Alexander Grantham)在給英國殖民地大臣瓊斯(A. Greech Jones)的信函時提到:「(達德)學院有不少能高識廣的教授,其中,很多是中國的知名學者。」還引用當局教育司香港官員話稱:「尽管該校教職員幾乎都是中國民主同盟成員,但他們質素明顯比本殖民地其他教育機構為高。」
1946年創校惜2年后遭封校
身兼香港地方志辦公室主任的劉智鵬續稱,學院於1946年10月10日宣告成立,10月20日正式上課,但英港當局在1947年12月發出立案執照,而學院首批錄取的一年級學生有百餘人,二年級轉學生十餘人,學生主要來源有抗日游擊隊的青年骨干,亦有戰亂而失學的海內外愛國青年。這些青年嚮往和平民主、追求真理、熱愛學習。校名「達德」取自《禮記》之〈中庸〉篇:「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而學院教育方針,是廣義的愛國教育;和平的民主教育;進步的科學教育;人本的自由教育;集體的互助教育的教育宗旨。學院在兩年半的歲月里曾培養逾800名青年學生,然而,1949年2月22日港英當局出於政治目的取消學院註冊資格并於翌日封校,許多青年學生、教授及在港的社會名流后來投身於百廢待興的國家建設或擔任國家要職,其中,李濟深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蔡廷鍇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其瑗曾任國家內務部副部長、沈志遠曾任國家出版總署編譯局局長、章乃器曾任國家糧食部部長、曾昭掄曾任國家教育部及高教部副部長、黃藥眠及鍾敬文任北京師大一級教授,不少學生參與金融、財政、新聞、教育等機構工作。
學院古蹟現易名馬禮遜樓
達德學院本部大樓現已易名為馬禮遜樓,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稱,馬禮遜樓現為中華基督教會何福堂會所管理的物業,雖為香港法定古蹟,但此建築物暫不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