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8

大先生80年祭 陳丹青:他被弄成一個紀念碑

2016-10-24
来源:香港商报

   2016年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80周年。魯迅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早已成為一個符號。人們記得《三味書屋》、《祝福》、《阿Q正傳》、《紀念劉和珍君》……以一種「標準答案」的姿態。他一度被樹立成「紀念碑」,現在漸漸成為一塊蒙灰的「牌位」。畫家陳丹青極愛魯迅,他的講述向讀者展現了一個更真實、更容易靠近的魯迅,在神壇上的魯迅再也不是那個橫眉冷對的人,而是一個可以笑談的人。

 
  24歲至30歲年輕人最關注魯迅
 
  基於5.5億用戶的閱讀軌跡,「今日頭條」日前聯合魯迅文化基金會推出了「據」說魯迅2016魯迅文學大數據解讀報告。該報告顯示,尽管過去了80年,魯迅仍然活在人們的心中。
 
 
  根據最新統計數據,從2015年10月1日到2016年10月1日這一年中,「今日頭條」上與魯迅相關的文章有6萬多篇,閱讀量高達4.4億,相當於全國30%的人都曾閱讀過1次。一個更可喜的現象是,關注魯迅的人群以青年人為主。該報告出示的一份「什麼年齡段用戶更關注魯迅」的調查表顯示,24歲至30歲的年輕人占比最高,達到44.95%。
 
  這份報告顯示,最受關注的魯迅著作是《中國小說史略》,超過了「常勝將軍」《吶喊》和《徬徨》的關注度總和,這是以往歷次調查中所沒有的。對於很多只讀過語文課本里魯迅文章的人來說,魯迅的形象是機械、死板、無趣的。事實上,在教科書之外的魯迅,是非常有趣的,除了寫出《中國小說史略》這樣不朽的學術著作,還是精通日語、德語的翻譯家,對美術也有獨到的認識,并善於設計書刊封面。想還原魯迅的形象,繼承魯迅的文化遺產,就首先要把教科書帶來的魯迅形象拋開。
 
  陳丹青:魯迅被孤立
 
  畫家陳丹青極愛魯迅,這從前幾年結集出版的《笑談大先生》一書就可以看出。陳丹青在公開場合曾多次笑談大先生魯迅,和眾多魯迅研究著作不同,陳丹青的講述向讀者展現了一個更真實、更容易靠近的魯迅,在神壇上的魯迅再也不是那個橫眉冷對的人,而是一個可以笑談的人。
 
  陳丹青談魯迅多矣,在他的《草草集》中,陳丹青提出了閱讀魯迅不一樣的角度,本報從中擇選一二,以饗讀者。
 
  魯迅話題回到民間,至少,回到一小撮書生那里。九十年代中,王朔率先質疑魯迅,引發爭論。這幾年,魯迅的部分文章也從中學課本里拿掉了,這件事,也有爭議。
 
  一位復旦中文系的學生,80后,好年輕,我把講稿事先請他提意見,他對神化魯迅說了這樣幾句精彩的話,他說:以尊敬魯迅的方式,褻瀆他,以傳播魯迅的方式,毀滅他,以利用魯迅的方式,驅逐他。
 
  最近我談論魯迅的合集剛出版,拿到樣書后,覺得仍然是在凸顯魯迅的孤立。為什麼呢?因為我想不出哪個現代國家曾經將本國百年的重要人物,刪除到只剩一個人雖然魯迅如今也被悄悄刪除了,不能小看這種孤立的后果,大家專門坐在這里紀念魯迅,雖不是官辦,恐怕仍在孤立魯迅的老路上走。
 
  評價魯迅的難點,在文學之外,涉及遠為复雜的歷史情境和政治立場。譬如抨擊軍閥統治、揭露民國黑暗等等反對強權的呼喊,并非僅只是魯迅早期中期的作為,也是當時一整代自由知識分子的共同立場。但我這樣揣測魯迅,仍是看輕了他。他早就預見、早就說過:革命成功了,詩人們就給碰死在革命的紀念碑上,只是魯迅的方式最離奇,他自己被弄成一個紀念碑。
 
  是夜行的鳥發出惡聲
 
  從來有一句風涼話,說:魯迅就知道罵人,沒給國家民族提出建設性意見。倒有另一位失敗到毫無利用價值的歷史人物,胡蘭成,這樣子評價魯迅,他在四十年代論及五四文學,曾經說:「魯迅一生的功績在他的否定,而不在他的肯定」。魯迅的真價值,「在於他是叛徒,而不是其他」。
 
  關於魯迅的懷疑主義、悲觀主義、虛無主義等解讀,各有道理,都是對魯迅神話的有效解構,但在遠為复雜的魯迅那里,仍不免一紙標簽、一頂帽子,或如魯迅的比喻,成了一塊「匾」。他的尖銳的懷疑,出於大愛大憎;他的濃黑的悲觀的另一極,是游戲的天性,即胡蘭成所謂「跌宕自喜」;他時常自稱虛無,卻委身實實在在的工作,嘲笑各種超然出世的高談……我們很難在一個不變的立場上,觀察魯迅。他的難纏,他的醒豁,是在复雜感,并公開展示自己的冲突與矛盾,注意,不是見解的前后矛盾,而是精彩往來於事物的各個面向、各種可能。在幾乎所有論題中,他的省思和意見出乎於各派觀點之外,他的雜文總在曲折提醒道:事情并非如此,一切,比你們知道的還要复雜。
 
  魯迅自己說,他是夜行的鳥,發出惡聲:這是文學的修辭,也是大實話。在人文思想領域,這樣的人享有無可替代的聲名,被視為民族的傳奇和榮耀,但一定不是唯一的形象,而是在至少三五個名字構成的不同維度間,閃爍穩定的光亮。
 
  魯迅很難回去了,這是無可挽回的災難:我們和他一樣,失去了容忍异端的生態,這短暫的生態與歐美相比,可憐之至,畢竟在三四十年代還曾像點樣子,有點樣子。近年,胡適的文本大致出版了,論現代國家的遠大設想,現代文化的正當確立,以胡適而替代魯迅的位置,其實倒是合宜,胡適和魯迅同有耿介不阿的一面,但與魯迅的事事看破、預先絕望相對應,胡適即便在國府崩解、潰敗南渡的時期,仍堅稱自己是樂觀的人。
 
[责任编辑:林涛]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