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永昌縣城北10公里處有一處狹長的山谷,蜿蜒十餘里,稱為御山峽谷,峽谷深處的御山上有一座在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古寺院遺址,那便是享譽絲路的聖容寶剎。
特約撰稿 漆子揚 袁永朋
據史料記載,御山聖容寺始建於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4年建成,名瑞像寺。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三年(574)寺焚毀。隋初,文帝好佛,瑞像寺修葺一新。大業五年(609),隋煬帝西巡,領西域二十七國使者,躬往禮敬厚施,賜名感通寺,并令天下模寫佛像供奉,從此感通寺譽滿全國,聲震西域。唐貞觀十年(637),三藏法師玄奘攜徒從五天竺國回來,住在感通寺,拜佛講經,言佛像由來。安史之亂后,吐蕃統治河西,又改名聖容寺,沿用至今。
聖容寺是古絲綢之路上又一處燦若榮光的藝術殿堂。在敦煌莫高窟的近10個洞窟(55窟、61窟、72窟、98窟、203窟、231窟、237窟、300窟、323窟)中,都繪有大量的涼州番禾縣(今永昌縣)北御谷山佛像出現和有關劉薩訶佛跡情節的壁畫和榜題。這些壁畫涉及五代、唐、宋三個朝代,畫面宏偉龐大,氣勢磅礡,情節豐富,包括劉薩訶和尚一生的活動事蹟,以及許多有關他的傳說故事。
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的絹畫、繡畫中,也有關於永昌縣聖容寺瑞像和劉薩訶和尚的畫面。這些壁畫和榜題,在歷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響力,是研究河西走廊古代文化的藝術寶庫。據專家考證,劉薩訶之所以對敦煌莫高窟影響很重要,由於他是繼樂尊、法良二大師之后,大規模策劃興建莫高窟的最重要人物之一。
曾是北方佛教活動中心
聖容寺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一直是中國北方佛教活動的中心,對研究河西走廊佛教建築藝術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地域的偏僻,僧人的保護,民眾的虔誠,使這里至今仍保留著完整的歷史遺蹟,煥發著熠熠光彩,最為珍貴的當屬大小兩座浮圖寶塔和六體文西夏石刻。
在聖容寺前后山頂上,屹立著一大一小兩座佛塔,遙遙相對,為聖容寺古建築之一。形制與西安大雁塔相似,為隋末唐初佛塔。大塔位於聖容寺后面山頂上,通高16.2米,塔基每邊長10.8米,為七級方形空心磚結構,塔內原有木梯,可通塔頂,塔身無雕刻,塔內牆壁上遺存「番僧一千五百人」和「聖容寺」題記,還有一些壁畫遺存。小塔位於寺前山頂,通高4.9米,實心。由於聖容寺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200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聖容寺山前的石壁上,存有陰刻佛教六字箴言「唵嘛你缽彌吽」六體文石刻,為西夏時期刻立。自左至右橫寫,共兩方,每行6字,每字大小20厘米。左邊一方共四行,第一行為八思巴文,第二行為回鶻文或蒙文,第三行為西夏文,第四行為漢文;右邊一方共兩行:第一行為梵文,第二行為藏文。
六體文石刻證明聖容寺是古絲綢之路上一座香火興盛的名寺,在不同時期都經過不斷建造,才保存著吐蕃、西夏、蒙元各個時期的文化因素,反映出完整的建寺歷史。這些石刻是漢族、吐蕃、西夏等多種民族的優秀文化在此交匯融合、相互影響與交流的歷史見證。
御山聖容寺在14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曾幾經修復。北周后期被焚,隋文帝赦令重建,煬帝擴建,盛唐時維修增建,西夏、元時也曾維修,清乾隆三十九年(1775)耗銀一千二百兩修復,寺院殿宇至民國末期只剩山門數間,1953年被當地農民徹底拆除,唯有無首的石佛瑞像與山頂上兩座唐塔孤獨相伴,注視著時代的變遷和人心的冷暖。
為了振興永昌歷史文化,教化民眾弃惡向善,金昌市決定對幾乎廢弃的古寺進行修繕,挽救文化遺存。1984年永昌縣人民政府和甘肅省文化廳撥專款,對兩座唐塔進行了加固維修。2003年,由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籌資3000多萬元對瑞像殿、大雄寶殿、念佛堂、藏經樓、觀音殿、地藏殿等主要建築進行了恢復重建。2015年,又對聖容寺部分建築物進行維修改造,并新建石塔、登山過河橋、公共停車場等項目。(作者單位分別系西北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和甘肅省政府文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