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8

從明信片背后的私語 看雙城互動

2016-11-07
来源:香港商報

  作為「第二屆深港設計雙年展」——「雙城共顯」的重點展覽活動,廣邀深港兩地設計青年才俊的「hello hello 明信片」展10月14日-18日於上環The Cat Street Gallery旋風式地開展,很多人尚無緣欣賞就已落下帷幕,雖然展覽目前移師至區德誠工作室的minimini Gallery,但將其搬上版面無疑是延續這個有趣、發人深省的展覽生命力的最好途徑之一。香港商報記者金敏華

  時光流轉中的不變初心

 

區德誠(左四)、朱德才(左一)跟部分參展深港兩地設計師在展覽地上環畫廊門前合影

  「石硤尾是香港第一所公營屋村,這些房屋孕育無數香港人,我們的文化由此逐步建立,惟這座歷史悠久的建築物將在未來拆除,期望這張明信片為你保留一部分我們原來的風貌。」香港平面設計師胡卓斌在寫給深圳設計師黃立光的明信片上這麼寫道。

  這是一場主題為「hello hello」的明信片迷你展的「規定動作」之一。展覽是由香港設計總會與深圳市設計之都推廣促進會合辦的「第二屆深港設計雙年展」其中一個展覽,作為項目顧問的區德誠及朱德才邀得深港兩地各20位40歲以下的年輕設計師,在這個以電郵、whatsapp、微信等作為主要溝通手段的時代,刻意以明信片作為交流平台,希望設計師以不同表達手法呈現深港兩地有趣的風土人情和景致外,更以手書文字寫下寄出明信片這刻的心情和感受,流露筆觸游走時發放的情感與溫度。

  黃立光設計的明信片是在一張雪白無暇的紙面心臟位置畫上一顆紅彤彤的荔枝。他回覆:「下次來深圳請你食荔枝啊,飲一杯!」

  「飲一杯」似乎是兩地設計師能想到的一個直接溝通途徑。以青島啤酒和生力啤酒分別代表深圳、香港兩座城市的香港設計師羅曉騰就在明信片上對著他的深圳配對者柏志威說:小威您好,下次有機會碰面我們喝一杯吧!他解釋,兩個城市的設計師之間應該有一些更真實的交流,「兩個彼此不認識的人不如用一杯酒開始我們的對談吧」。

  深圳的插畫師Peter在寫給香港設計師淡俊輝的明信片里引用了歌手艾敬的名曲《我的1997》,語帶深意地說,那是久遠時代的生活,「時光流轉祝我們在這種變遷中初心不變。」

  香港設計師陳裕志給他的深圳「對子」黃雪冬的明信片也提到「初心」:初次聯繫,請容我大膽提出有關「初」的話題。你對於設計的初心是什麼?我呢,就如所有初出茅廬的小子一樣猁猁希望設計能改變一些什麼。十年后的今天,我的初心轉化了一點,與其說要改變,更希望設計能成就更多「共鳴」。

  不少明信片上的文字提及活動本身有趣及新奇的體驗。香港設計師黃名頌寫給深圳陳新英:因為一個明信片活動,我們成了紙上的朋友。期待有一天,能夠互相見面,交流更多想法,及對你和你的城市有更深入的了解。

  杜翰煬寫給鄧遠健的明信片則這麼說:很久沒有手寫明信片,這個交流形式實在有趣!幾年前我比較多機會跑到深圳,經常去OCT創意園、華美術館,在福田吃過誇張的煎蛋菠蘿油,看過羅湖的喧鬧,充滿可能性及生機的城市。不知道你有否到過香港。希望有機會可以多多「嘲料」!

  也有的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如果世上無光,就自己好好發亮。或是:與你同行的人,比你要抵達的地方更重要,素未謀面,也成知音。

  還有乾脆就只有「來香港一起玩pokemongo!!」或者「願深港更近,創作自由。」

  深圳設計師廖波峰選用了《時代》雜誌某年的年度人物鄧伯伯的漫畫像作為明信片畫面,他介紹自己的創作思路:因為這次展覽的主題是hello hello,聯想到那隻聞名於世的貓hello kitty,這和深圳這座城市的「代言人」鄧伯伯的「貓論」有著某種幽默的關聯。在深圳,不管是繁華的都市街景,還是亂中涌現生機的城中村,都是鄧伯伯創造出來的最杰出的風景。廖波峰惟願這枚明信片能順利寄到對方手中,當然,他如願以償了。

  個性化表達尋找城市特質

  「在以往的年代,明信片往往是了解一座陌生城市最好的紀念品,你看到的都是針對游客、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些符號化場景。這樣的場景能不能代表你所生活的城市真實的一面?本地的年輕創意人最想拿出來給別的城市的年輕人看的東西會是什麼?」策展人之一的深圳市平面設計協會副主席朱德才談到hello hello明信片展的初衷時直言,最初討論時想過很多種載體,最終考慮到此次展覽場地比較窄小,希望以「四兩撥千斤」的辦法,通過明信片這種「最小」但又能「有趣地反映城市文化特性」的載體,把自己最想讓對方了解的東西表述出來,更重要的是,「創作之外可以讓彼此加強了解」。

  他介紹,這次的參展者都是40歲以下的年輕設計師、插畫師,「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他們對自己廁身其中的城市有著非常獨特的個性化理解和表達,你可以看到每一個人眼里的關於自己城市的特質、意念和想像都是不同的」。

  朱德才在選擇20位深圳設計師時有個原則,就是「尽量不去找那些大家都熟知的人選」,甚至參展的設計師基本上都不是深圳平協會員。在這些參展者中,「有些是在深圳居住長大的,是所謂的『土著』;有些是移民過來的,像廖波峰本身并不是在深圳長大的,因為設計夢想來到陳紹華設計公司,你會看到大家對深圳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在深圳居住長大的設計師可能會用他們從小熟知的環境里的一些元素作為設計語言,比如城中村里的招貼或者像沙井蠔這樣比較日常的物事去表達;也有一些純粹用專業語言比如用漢字去述說一些他想表達的問題,也是很誠實地去反映自己的想法。像插畫師譚軒本身每天都畫畫,她在明信片上畫的崗廈村市井圖,就是她的日常生活,這一高樓背后隱藏的城中村現場,正好是從她工作室望出去看到的畫面,即高樓大廈夾縫中的城中村景色。每個人都有他選擇的理由,這也正是這個展覽的有趣之處,(就是)它并不是像以往那樣是以平面設計或者海報這些標準、大的題材去評判這個事情,反而呈現的是比較個性化的東西,現在的年輕一代更需要情感的共鳴,而不是視覺語言的刺激」。

  本身是蔡屋圍人的設計師杜宇堅原本是造型師,時尚業中人,不過他自述自己反而是「喜歡比較復古一點的東西,連戴的手表都是」,他用深圳出產的始自1951年的沙井蠔罐頭來憑吊或者說代表他心目中的這座城市。

深圳平面設計師柏志威、香港設計師羅曉騰(右)在各自寄給對方的明信片前合影

最年輕的參展插畫師陳婕很遺憾地所配對的香港同行未到現場

  很多配對的設計師彼此并不認識,雖然有可能通過臉書等社交平台相互知道,但明信片展讓他們回到手機移動通訊以前的狀態,開始像筆友一樣交流。羅曉騰承認,很久沒有做這樣的事了,「現在年輕一代都是用電腦等一些新的平台去溝通,它確實是節省了時間,但是里面的樂趣未必會相應提高,相反一些傳統的方法,可能在今天就變成了一個很有趣的動作,就像這個展覽一樣」,他坦言自己「非常享受這個過程」。他認為,這一次他創作的作品「既體現了兩地文化的共通點,也凸顯了一些不同的東西」,是用自己的方法跟不認識的深圳設計師去打一個招呼,而且「我的不了解可能意味著我們分享的都是當地文化地道的代表物,而這正是彼此需要進一步交流的。」

  羅曉騰推薦記者留意香港設計師伍廣圖的作品《周大/六福》,這是近期剛剛發生的一則新聞,周六福在周大福的對面也開了一間鋪頭,設計師的這幅作品角度很巧妙,手法不是攻擊性的,也很幽默,兩者之間的這個關聯挺有趣的,而且讓人去思考。羅曉騰現在上深圳并不多,「一年一兩次應該有」。

  插畫師陳婕是這次20位深圳參展者中最年輕的一個,廣美畢業后她去了東京藝術大學留學,「回來就跟哥哥兩個一起創業,辦了一個工作室,在深圳待了有一年多了。」她腦子里的深圳「很有活力,很有設計氛圍,藝術這塊也在慢慢發展。」她這次作品的主題是在一個「折疊空間」里的兩地對話,在她看來,香港與深圳無論在文化還是其他方面都需要更加地去了解對方處境。「我做這個作品不想做成一個所謂的城市特色,我想要的是一個交流,這種交流是一種互相的感應力,心與心的交流」,小妮子認為這個展覽采取的方法更有人情味,「更能帶出我們的真情實感」。

  手書的意義和等待的感覺

  作為hello hello明信片展主要推手之一的區德誠更願意強調手書的意義。「人的個性在很多地方會表現出來,其中一樣就是你的手字。淡定的人寫字可能會慢點,寫得工整點;著急忙慌的人可能就寫得潦草點。不修邊幅或者豪放的人寫得可能大隻、龍飛鳳舞一點……所以說手寫的文字很能表達到人的性格。」

  對於兩地設計師互相寄明信片這個行為,他解畫道:希望通過設計講給對方聽,自己城市的景致是什麼。「景致這兩個字可以延伸到很多層面,可以是風景、發生的事情,或者是一些很不同的看法,有很多都可以成為港深的一個景致,設計師通過自己的設計帶出自己對這個事情、對自己所在城市的看法,然后把自己的看法跟對方交換,這些不是你在香港街邊買的類似尖沙嘴風景照那樣一些片面、公式化、大眾化的看法,而是包含個人情感的投射,這個很重要,無論是設計師還是設計本身都必須有一個個人性格的呈現,每一個設計師都應該是獨特的,有他自己本身的觀念和看法,大家從不同的角度、理念去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設計出來的東西才會有趣,雖然明信片好細細張,但是其中要花的功夫還是很多的。展覽呈現的每張明信片都很獨立,40個設計師,40個完全不同性格的人走在一起,大家講述兩個地方的所見所聞,這是這次展覽最有趣的地方。從這個角度去看,你會發現,有的人特別關心潮流,有的人關心環保,有的關心政治,有的關心民生等其它議題,有的喜歡素描,中意自己屋企就畫自己屋企,純粹是個人嗜好,當你留心去看這些明信片的內容和他們寫下的文字,你會加深認識這些設計師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尤其是,設計師寫完文字后要寄給對方,「從香港寄給深圳跟在香港寄給香港是不同的,雖然很近,但是都需要時間,正好叫我們等一等。這次正好遇到十一黃金周,所以寄到可能需要七天甚至更長時間,這種感覺就像我們以前寄信,會盼望信函的到來,整天都在郵筒那看看有沒有信寄到,就像男女朋友相互通信,都會有一個長時間的盼望,這種感覺其實在這次明信片展過程中都有呈現,它不像手機或者發電郵一樣即時就收到了,這也是這次活動的有趣之處之一」。

  區德誠透露,展覽在上環結束后已經搬到mini-mini garrlary,「或者會再展出一個月,屆時會組織一些講座,邀請香港深圳兩地的設計師,以及香港的學生過來聽,每次三四十人,打算做幾場,以延續這個展覽的思考」。

[责任编辑:肖静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