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放映」12月主題「家庭電影」
多部作品探討身份、自我及家庭等觀念
西九文化區的M+視覺文化博物館將於12月呈獻「M+放映:家庭電影」,審視一眾藝術家及電影工作者如何以個人及私密的描繪去建構身份,同時探索有關自我及家庭的概念。
M+博物館行政總監華安雅表示:「『M+放映』由今年年頭開始舉辦,至今已經是第四輪的放映活動。我很高興每次『M+放映』都能加深我們對流動影像的多樣性的認識和欣賞,隨著日后更多輪的放映,我們定必能夠進行更多和更深入的探索。」而對於這次為何以家庭電影作為專題,M+ 博物館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煉則表示:「有些人終生在追尋自我,而家庭作為人生的起點,對於一個人如何塑造自我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家庭總是我們最初和持續的創作靈感泉源。」
「M+放映:家庭電影」將於2016年12月2日至4日假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舉行,共放映18部作品,涵蓋紀錄片、實驗影片、藝術家錄像及劇情片。放映作品皆超越個人故事的層面,以不同的視野拉闊家庭電影的概念,將其視為新意念的催化劑。一眾知名導演及藝術家通過不同的手法,在作品中檢視身份與民族性、生存與死亡,以及傳統與文化等議題,展示個人經驗如何折射於我們過去與當下的集體歷史中,并反映我們身處的世界內日益复雜的關系。
專題放映的開幕作品為桑提艾格曼的遺作《不是家庭電影》(2015),紀錄其母親在生命最后的時光中分享自己作為一位納粹大屠殺幸存者逐漸消逝的回憶。泰國導演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的《0116643225059》(1994)亦延續相同主題,以此作為一首視覺短詩獻給母親;同場并會上映他的另一套實驗短片《隕石》(2007)。其它精彩作品包括河瀨直美的《擁抱》(1992)、游靜的《你有什麼特別的要我告訴你?》(1991)及《錄像書簡1-2》(1993)、劉韻文的《由零開始》(2012)、陳芯宜的《我叫阿銘啦》(2001),以及金敬穆的《啐啄同機》(2011)等。
John Akomfrah 的《霍爾計劃》(2013)將為今次專題放映的閉幕電影。這部向已故文化理論家霍爾的生活及偉大成就致敬的作品,不僅反映導演與霍爾的親密關系,也擴闊了家庭的定義;影片并刻畫了霍爾如何在一個被種族和文化拉扯、被冲突所淹沒的世界中,仍然昂首闊步的動人意志。香港商報記者 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