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7

除了吃大閘蟹,早冬的江南還有哪些風雅民俗

2016-11-07
来源:澎湃新聞網

  霜降后十五日立冬,此時天氣漸寒,萬物盡藏。舊時百姓在深秋早冬之時卻不急于“去寒就溫”,仍以積極的心態、豐富的活動來應對那逐漸凌厲的北風。

  賞紅楓

  楓葉經霜方紅艷。深秋早冬的紅楓,舊時就引起了人們的喜愛。南京棲霞山是如今名滿東南的賞楓勝地,清人王友亮就曾作詩記載了當時人們對攝山紅葉的喜愛,詩中第六句寫到“楓葉秋林燒入云”,可見這漫山紅葉的氣勢。他在詩序中又說:“秋時人多看紅葉于此。”可見清代金陵百姓已經有了游賞攝山紅葉的習慣。

  除了棲霞,蘇州的天平山也以紅楓知名。據說天平山的紅楓是宋代名相范仲淹的后代子孫所植,如今仍存活有將近兩百株古楓。《清嘉錄》記載:“郡西天平山為諸山楓林最勝處。冒霜葉赤,顏色鮮明。夕陽在山,縱目一望,仿佛珊瑚灼海。”當時人們登上天平山頂,借著霞光舉目望去,只見漫山紅樹起伏于山巒之間,仿佛紅珊瑚翻騰于海面一般。盛景怡情,紅葉愛人。李悔廬《天平山看楓葉記》說:“四山皆松、栝、杉、榆,此地獨多楓樹,冒霜則葉盡赤。天氣微暖,霜未著樹。紅葉參錯,顏色明麗可愛也。”

  在寒冷的初冬季節,紅楓仿佛象征著旺盛的生命力與不屈的精神,引來歷代文人的喜愛。清代僧人曾寫下小詩:“草鞋踏破遍天涯,一擔橫肩直到家。豈意石泉寒冷處,霜紅楓葉艷如花。”著名詩人趙翼也曾寫到:“路尋樵徑躡槎枒,山色蒼深夕照斜。一樹紅楓全是葉,翻疑無葉滿身花。”兩人的詩作都以行路遙深為鋪墊,結以楓紅似花的比喻,具有類似“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的禪意,可見紅楓給予當時士人的啟迪不僅在于色彩的審美上,更在于精神之鼓勵上。

  冬釀酒

  深秋之際,田家一年的收成已了。此時交租納糧,諸事妥當。農人便以余糧釀酒,以備冬至、元旦時享神、祭祖及家宴之用。《詩經·豳風·七月》唱到:“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十月釀酒的習俗在這片黃土地上已經流傳了兩千余年。田家所釀制的冬釀酒,多以雜糧為原料,以草藥為曲,純度偏低,百姓便稱之為“濁酒”、“雜酒”。宋人朱肱還在《酒經》上記載了釀制冬酒的小竅門,說:“‘抱甕冬醪’,言冬月釀酒,令人抱甕速成而味好。”為了釀出一壺美酒,農民們還得親自抱著酒甕。只是不知這醇香的酒氣,是否會先讓抱甕之人迷醉不知歸路呢?

  除了十月釀酒以外,舊時十二月還有釀“臘酒”的習俗。清人沈初記載:“蘇城俱于臘底釀酒,四月中窨清,色味俱佳。”說蘇州人習慣在十二月下旬釀酒,來年四月取出享用。關于“臘酒”的釀制方法,早在唐人韓鄂的《四時纂要》中就有記載:“臘日(十二月初八)取水一石,置不津器中,浸曲末三斗,便下四斗米飯。至來年正月十五日,又下三斗米飯。又至二月二日,又下三斗米飯。至四月二十八日外開之。”只可惜這臘酒雖然以十二月釀制得名,但要釀成飲用已在來年初夏了,所以舊時冬季所飲用的并非“臘酒”。例如南宋著名詩人陸游在《游山西村》詩中就提到了“臘酒”:“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柱杖無時夜叩門。”季冬歲末之時,作者在山野間迷失前路,正暗暗擔心之際,忽然前路分明,出現一方村落。農家百姓見到客人到來,便熱情地取出冬釀濁酒,又殺雞宰豚以宴饗賓客。作者被農家待客的赤誠所感動,表示從今往后若是興起之時,就要隨著明月來農家一醉。有趣的是,根據詩中描寫的時節,正是冬至、元旦前后,那么他所謂的“臘酒”,其實還是農歷十月釀造的冬釀酒。

  冬釀酒除了“濁酒”、“雜酒”等俗稱外,還有“秋露白”、“十月白”、“杜茅柴”、“竹葉青”、“丹桂黃”、“玫瑰紅”等雅稱。其中后三種可能與冬釀酒中添加的食材有關。其中“丹桂黃”很有可能就是如今蘇州地區仍然十分流行的“桂花冬釀酒”。桂花是蘇州市的市花,蘇州園林也常以桂林構景。中秋時節,人們將盛放的桂花采集腌制,便可制作桂花糕、桂花芋苗、桂花元宵等節令美食。此外,再就是釀制桂花冬酒。如今的桂花冬釀酒已不是百姓自家釀造,而是酒廠出品,因此更加清香純凈。冬游蘇州,小酌兩杯節令美酒,更能體會到江南的旖旎風味。

  食蟹會

  清代蘇州貢生蔡云留下一首吳歌,唱到:“冬釀名高十月白,請看柴帚掛當檐。一時佐酒論風味,不愛團臍只愛尖。”首句提到冬釀酒以“十月白”名氣最大,而末句轉到佐酒之物大閘蟹,稱“不愛團臍只愛尖”。原來,大閘蟹以臍部的形狀來區別雌雄最為簡單明了。其中雌蟹為團臍,雄蟹為尖臍。一般而言,雌蟹有蟹黃,更受推崇。那為何蘇州人蔡云偏偏愛食雄蟹呢?原因在于“十月”二字。到了農歷十月,雌蟹的蟹黃已經長得比較結實,不如九月時那樣流轉多汁。而此時的雄蟹恰恰膏豐肉腴,一口下去,晶白的蟹膏都能粘在牙齒上,回味無窮。

  《清嘉錄》記錄了當時流行食用的大閘蟹品種,說:“蟹凡數種,出太湖者,大而色黃殼軟,曰‘湖蟹’。冬月益肥美,謂之‘十月雄’。沈偕詩:‘肥入江南十月雄。’出吳江汾湖者,曰‘紫須蟹’。莫旦《蘇州賦》注云:‘特肥大,有及斤一枚者。’陸放翁詩:‘團臍磊落吳江蟹。’出昆山蔚洲村者,曰‘蔚遲蟹’。出常熟潭塘者,曰‘潭塘蟹’。殼軟爪拳縮,俗呼‘金爪蟹’。至江蟹、黃蟹,皆出諸品下。”可見,在清代江南最為有名的是蘇州太湖蟹、吳江汾湖蟹、昆山蔚遲蟹和常熟潭塘蟹。如今譽滿中外的陽澄湖大閘蟹在當時尚未尋得知音。

  昆山人孫晉灝也是當時的一個老饕,他有一首七言長詩《食蟹》,說:“往常但侈魚肉味,尖、團嗜好殊酸咸。朵頤翠釜灶觚立,老饕口腹真食饞。……九雌十雄語可譜,從此樂得深杯銜。豪情未減畢吏部,酒泉之郡誰為監。”意思是說往常我只惦記著吃魚吃肉,豈知這尖臍、團臍的大閘蟹才是人間極品,令人在酸咸之外品得味外之味。大閘蟹往灶頭翠釜里一放,我這老饕就饞得口流涎了。按照九月食雌蟹、十月食雄蟹的訣竅,從此我樂得舉杯滿飲。最后兩句中,孫晉灝提到的“畢吏部”是中國第一個因愛吃螃蟹而風流蘊藉之人。

  根據《世說新語》和《晉書》的記載,東晉人畢卓曾任吏部郎,在職期間好酒長醉,玩忽職守,因而貶職。然而他不但不改故態,還引以為豪地說:“得酒滿數百斛船,四時甘味置兩頭。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意思是只要能駕扁舟一葉,舟中放上美食美酒,能讓他一手持蟹,一手舉杯,人生便圓滿了。其實,出身仕宦家族的畢卓早已看清官場丑態,出于對當時政治昏暗的不滿,失去信心的畢卓只得以這種狂態來逃避政治。他與善作青白眼的阮籍、思念鱸魚莼菜的張翰其實是一類人物。故而,畢卓的故事被當做遠離政治的典型。在南宋朝廷壯志難酬,郁郁不得志的辛棄疾就曾填寫《水調歌頭》,說:“斷吾生,左持蟹,右持杯。買山自種云樹,山下劚煙萊。”對朝廷政策的無可奈何之情溢于言表。

  明代以來,上至朝廷,下至百姓,人們都愛舉辦食蟹會。明人秦蘭徵的《天啟宮詞》寫到:“海棠花氣靜馡馡,此夜筵前紫蟹肥。玉筍蘇湯輕盥罷,笑看蝴蝶滿盤飛。”徐昂發也有一首《宮詞》寫到食蟹會:“法酒齊分秋露香,蟹螯初劈白于霜。制成蝴蝶堆銀碗,蘇葉還傾洗手湯。”從兩家詩詞中可以看出,當時吃蟹,不僅杯盞交疊,吃完之后還要將蟹殼拼成蝴蝶形狀,這比如今僅把蟹殼拼回原形就拿來炫耀要厲害多了。紅樓夢第三十八回寫到薛寶釵請賈母、鳳姐等人到藕香榭賞桂飲酒、觀魚食蟹,蟹筵后還興起賦詩。寶玉寫到:“持螯更喜桂陰涼,潑醋擂姜興欲狂。饕餮王孫應有酒,橫行公子卻無腸。”自比“饕餮王孫”,還要“潑醋擂姜”,真是得意忘形到了“興欲狂”的程度。只是蟹雖美味,但多食積寒,凡事求個適當,留點念想,才符合百姓日行起居的智慧。(文/譚昔)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