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祁縣國家級非遺“祁太秧歌”再度聚攏起鄉村人氣。 李新鎖 攝
“祁太秧歌”傳承人閆續祥一家三口表演“祁太秧歌”。 李新鎖攝
中新網晉中12月19日電 (記者李新鎖)在中國各地,隨著時代變遷、新舊更替,為數眾多的非遺項目日漸凋零消亡。12月間,在山西祁縣諸多鄉村,隨著一場“祁太秧歌”大賽的展開,沉寂多時的鄉村再度聚攏起人氣,扶老攜幼聽戲品評的景象重現。
據介紹,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祁太秧歌廣泛流傳於山西晉中祁縣、太穀,呂梁交城、孝義等地。由祁縣、太穀一帶的民歌小調演變而成,和當地民眾生活聯系緊密。
近期,山西祁縣天寒地凍。在昭餘鎮豐澤村文化活動中心,一間不大的劇場內,不時傳出祁太秧歌的唱腔。台上小生小旦唱念做打、渾身是戲;台下觀眾全神貫注、裏三層外三層,把活動中心擠得水泄不通。由於空間有限,擠不進去的觀眾就趴在外面的窗台上觀看。興致來了,外圍的觀眾還要就著音樂即興模仿一段。
劇場後面,候場的演員抓緊最後的時間琢磨身段、唱腔。一番上妝帶彩後,一嗓子帶出來濃濃的“祁太秧歌”味兒。難能可貴的是,往來穿梭的人群中,除了大批中老年演員,還有一些“80後”夾雜其中。
室外一處簡易戲台前,堆滿了自行車、電動車。當地村民張全安說,這些都是四村八鄉的戲迷票友。每周四下午雷打不動,豐澤村准時響起“祁太秧歌”聲。從1998年成立至今,這支票友隊伍持續壯大,大批中老年人相繼加入。
實際上,在山西祁縣,類似的戲迷票友隊伍比比皆是,遍及鄉鎮。
在祁縣北穀豐村,“祁太秧歌”省級傳承人閆續祥年過七旬。據他回憶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祁太秧歌”盛極一時。作為文武戲兼備的演員,閆續祥和他的戲劇班子走遍了周邊市縣。每年冬閑時節,各地秧歌班子都要輪番邀請他去講授研習。
閆續祥說,彼時,每有演出萬人空巷。在沒有話筒、音響的年代,閆續祥靠一條好嗓子把祁太秧歌傳出數裏地外。
如今,閆續祥的音響藏到了家中東廂房,戲裝壓了箱底。在閆家下一代中,只有大兒子閆潤林、兒媳二人繼承了“祁太秧歌”。偶爾,閆家幾代人會聚在一起,唱一段秧歌,回味一下過往。
閆潤林說,2000年以後,演出漸少,本地劇團班子萎縮。無奈之下,他和妻子二人跟隨“晉劇班子”前往陝西、內蒙古一代唱戲為生。
和中國眾多非遺項目面臨的困境一樣,閆家人的遭遇並非個例。市場萎縮、後繼乏人等現實困境困擾著眾多民間藝人。
作為年輕人中的另類,“80後”聶永興、權盼勇也是“祁太秧歌”傳承人。在權盼勇看來,作為一門從小學習的地方曲藝,他們二人永遠不會扔掉“祁太秧歌”。可在現實壓力面前,近年來,他也在學習晉劇,希望借助大劇種反哺“祁太秧歌”。
權盼勇所說的困境其實指向“傳承”。近兩年,祁縣政府接連舉辦“祁太秧歌大賽”,並鼓勵民間資本予以支持。
祁縣方面表示,通過連續多年的大賽,“祁太秧歌”擴大了影響,發掘了一批藝術新秀,引發了政府、業內、民間的多方關注。
對此,祁縣文化館館長李勁松表示,在“祁太秧歌”大賽中,我們設置了創新獎、傳承獎等,意在鼓勵大專院校專業人士關注“祁太秧歌”,創作出適應時代發展、能影響年輕群體的秧歌劇。
另據介紹,目前,祁縣方面正積極推動“祁太秧歌進校園”。通過在學校開設“地方文藝”課程,從小培養學生的鄉土感情。
此間,祁縣政府也在鼓勵民間資本積極介入對地域文化的保護。2013年,江蘇籍企業家劉榮樂被招商引資進入當地。雖然聽不懂“祁太秧歌”,但看到當地人在寒冬臘月聚在廣場聽戲的情形,劉榮樂決定出資舉辦“祁太秧歌大賽”。
劉榮樂說,因為“喬家大院”和晉商,祁縣在海內外知名度很高,但祁縣本土文化資源缺乏整合、開發。未來,劉榮樂有意把“祁太秧歌”、祁縣玻璃器皿和地方名吃打包運作,融入一項PPP項目,使之成為繼喬家大院之後又一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