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在朗讀明信片。
文化類節目在近期制造了個小高潮。繼《中國詩詞大會》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雙重身份推出的文化類節目《朗讀者》在央視一套黃金檔開播。嘉賓們念詩,讀散文和家書,分享曾經打動過,甚至改變過自己生命軌跡的文字。
文字的作用是準確地傳遞信息、傳遞情感,文學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是因為文學本身就是對共通情感的精準描述。董卿說:「《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部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節目中朗讀的文字包羅萬象,有著名翻譯家許淵冲的弟子們用中英法三種語言為他朗讀的文學經典,也有來自成都「鮮花山谷」的丈夫為妻子獻上的自創情詩;有賈平凹《寫給母親》這類表達集體記憶和大眾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傳志在兒子婚禮上的講話這種個人感受。飽含情感的朗讀形成了情緒的磁場,能夠給觀眾強烈的代入感和共鳴。
在來到《朗讀者》之前,每一位嘉賓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而《朗讀者》要呈現出他們作為「情感人」的一面。柳傳志是著名的企業家,但《朗讀者》中,他的身份卻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父親。他要朗讀在兒子婚禮上的講話,那種緊張、興奮和幸福混雜在一起的复雜情感,是他最真實的內心。節目中的第二個「人」是文字的作者,世界環球小姐張梓琳要給女兒讀的作品是劉瑜寫給孩子的《願你慢慢長大》,通過文字的朗讀,觀眾也能通過文字與它的作者交流,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顆跳動的心。相比於文字,《朗讀者》更注重「人」,節目不但要塑造立體的人,更是通過情感的紐帶聯繫不同時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