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Xtecher特稿作者 郭宝婷
掌握全球一半飞机订单的空客(Airbus)公司,日前在日内瓦车展上发布了飞行概念车——Pop.Up。2016年空客就已公开飞行汽车计划Vahana,在梵文中意为“神之座驾”,并计划在2017年底前试飞、2020年商品化。在与波音的飞机市场竞争难分胜负之时,空客的城市空中交通研发布局为其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设计理念与安全性
飞行汽车设计已经有多家公司尝试过。主流的飞行汽车有固定翼、直升机、多旋翼几种机械模型。固定翼的有Terrafugia公司的Transition、AeroMobil的AeroMobile 3.0,直升机模型的有PAL-V的飞行汽车模型,多旋翼则有亿航无人机的Ehang184等。
Terrafugia公司的Transition
AeroMobil的AeroMobile 3.0
PAL-V公司的飞行车
以固定翼和直升机为原型设计的飞行汽车一般需要跑道或空地作为起降点,使得解决城市拥堵的初衷成为不可能,毋论噪音问题。亿航的多旋翼机械机构与动力系统最简单,但续航时间、负荷量和稳定性都是最差的。
在空客的Vahana项目日志中,可以发现空客考虑过直升机和偏转翼机两种模型,并对比了两种模型的数据——直升机性能稍差,适合短途;有侧翼的模型会性能更好,适合远途。Vahana项目采取了后者,不仅是出于性能原因,也将较小的噪音和较高的安全性纳入了考量。于是最终发布的设计图上,我们看到的飞行器动力部件为8个空气螺旋桨,并带有副机翼调整飞行角度。
而在日内瓦车展上,机翼消失了,空客与汽车设计厂商Italdesign合作的概念车由胶囊状座舱、带轮底盘、无人机三部分组成。由地面行驶转为飞行时,四螺旋桨无人机飞来与客舱接合,带着客舱脱离底座起飞。3个模块的两两组合模式极大程度上解决了一直困扰飞行汽车的起降问题,使城市无缝交通成为可能。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飞行方式与空客的另一项空中运输项目惊人相似。Skyways,采用全自动巡航无人机经由空中管道运送货物,这个项目去年已经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启动测试。
与部分公司的空中汽车需要人工驾驶甚至需要考取飞行许可不同,空客坚定地认为自动巡航是必须的,这也是出于安全性考虑,首先减少人为失误,并适应空中交通工具数量变多时繁杂的航线管理系统。
成本
决定空中客车能否大规模生产的另一个决定因素就是成本。之前Terrafugia公司估测一台飞行汽车的市场价格为26万美元。
空客没有公开具体数字,但在研发日志中拆分了飞行汽车成本的几大构成:
-外部部件及制造
-原件(电池、马达、航空装置等)
-降落伞系统(仅限偏转翼机)
-配套场地租赁费
-保险
-电费
-保养费
比普通汽车多出不少款项,可想而知价格会相当高昂。如果作为公共交通,或许成本就变得可以承受了。
未来叫车服务
空客将Pop.Up用于叫车服务的意图非常明显,Pop.Up这个名字本身也有随时随地出现在用户需要的地方的含义。除了概念车本身,空客在Pop.Up的宣传片中也介绍了配套的叫车app、车内高度智能的用户界面设计,以及个人定制化服务。Pop.Up适用的场景,有堵车时直接转为飞行前往目的地;也有在地面交通不覆盖的郊外,提供可以随时随地呼叫的交通服务。在地面与空中转换过程中闲置下来的模块会在乘客到达目的地后自行返回充电地。
空客显然不是唯一一个在空中叫车服务中嗅到商机的。Uber也花大手笔挖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飞行器工程师,启动“Uber Elevate”计划,研发用于短途通勤的空中汽车。
空客的投资合伙人曾在采访中表示,现在相当多的科技公司都尝试在空中交通中分一杯羹,其中不仅有中国的亿航,甚至NASA也在研发模型。现在正是产业大热的时期:电池容量越来越大、传感器越来越轻、智能技术的成本也在降低,技术成熟度来到了空中交通可行点。面临争分夺秒的巨大竞争,空客依然有信心,因为他们在空中的经验和资源是其他公司无法抗衡的。为了与最新技术同步,空客在硅谷还设立了研发部。
Vahana项目的官方推特也由为注重无人机方面的消息以及产业内竞争对手的动向,还转发了俄罗斯公司Hoversurf上个月推出的空中单车Scorpion 3,颇有促进产业良性竞争、引领行业风向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