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22

大帽山尋幽 探索甲龍古道

2017-04-10
来源:香港商报

  從前村與村之間,村與鎮墟之間,主要靠只宜徒步的古道往來,但香港發展為現代化城市後,大部分古道已湮沒,現在能夠在政府地圖上標示的古道只有那幾條,其中一條是甲龍古道。這古道全長只有2公里,很輕鬆的一小時已行畢,兩旁綠樹成蔭,遊得寫意,但不知為何遊人稀少。古道盡處通往甲龍古村,村民親切健談,更笑言歡迎有緣人入住山中村屋,估不到古道上真的有熱腸人。

  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元代散曲家馬致遠這首《天淨沙.秋思》將古道寫得煞是迷人,令人神馳嚮往。當然現代殘餘古道再不見瘦馬,但古道用石塊這等原始材料築成的樸實感仍然濃烈。

  ●古道連接荃錦坳往來八鄉

  大帽山有環山古村8條,甲龍村是其中一條,據知它已有200多年歷史,在村的旁邊(大帽山西面山坡),有一條由村民用石塊砌成的山徑,連接甲龍與荃錦坳,從前在八鄉石崗一帶務農的村民,就是靠這條山徑,來往八鄉與大帽山以南及荃灣一帶村落。今天耕田者稀,人們亦可利用荃錦公路出入,這條早年由村民所築、被稱為古道的山徑只餘遊賞功能。

  甲龍古道歷史有多久?漁農自然護理署的資料指它是數十年以前由本地村民所建,不過,曾有研究古道人士指它有上百年光陰。而屬大欖郊野公園範圍的甲龍,漁護署近十來年建造了方便遊人的甲龍林徑。

  ●漁護署荃錦管理站右方出發

  訪古道,最便捷的途徑是到達漁護署荃錦管理站後,循右邊方向的自然教育徑往甲龍古道,這條路線亦可到甲龍林徑,但到分支位時不要走入林徑,而是一直走古道到雷公田,全程不需兩小時。不過,記者走訪時,轉向一條較長路線,為的是要看看越野單車奔馳情況。

  荃錦管理站的左邊方向為麥理浩徑九段,這亦是大欖越野單車徑的荃錦段路線,此段大欖林路為開闊石屎馬路,兩旁有高大綠樹,人車並行安全,亦不時見漁護署車輛穿梭往來。之後轉往甲龍方向的河背段單車徑,此段單車徑部分經甲龍林徑,由於山路只有幾呎闊,一邊為山,一邊是斜坡,加上彎位多,越野單車人士都十分禮讓行山客,大約走了兩小時,便到林徑與古道的分支位。

  ●石徑蜿蜒而下似灰色大蛇

  由古道到雷公田,都是下坡路,石徑大致保存良好,蜿蜒而下,像極一條灰色大蛇。經歷長久的風雨侵擾,石頭變得圓滑,但一些路段的泥土地卻被沖刷過度,出現凹陷,令古道石階更見突出。古道途中亦有山澗,但兩邊岩石頗為濕滑,不宜久留。在接近雷公田時,左方發現明顯大道,進內一看,見有清佛像前供奉鮮艷花朵,顯見有人定時打理。翻查資料,這道場名「禪悅阿蘭若」,為禪修道場。

  ●甲龍村人稀只得兩戶居民

  走出古道見引水道,右邊往雷公田,左往河背。從河背方向走一兩分鐘路,即到達甲龍村馬路入口。沿馬路走數分鐘見行人橋,橋後有村屋,但前方有狗兒狂吠,一犬當關,古村難進。此時有村民駕車而回,說村後沒有路通行。大家閒聊村裏情況,這名黃姓村民說只有她及林姓兩家人住,其他人都搬走了,他們並非原居民,但住在這裏已有數十年,喜歡這裏空氣好,她又笑說山中村屋歡迎有緣人如我來住,只要熱愛大自然及不嫌交通不便。其實交通也非不便,從村走到雷公田的荃錦公路巴士站,也是20分鐘左右吧!

  【小表】

  交通小資料

  ●九巴51號:荃灣西鐵路站總站-上村(循環線)

  去程:上村方向,郊野公園站下車,步往荃錦管理站

  回程:荃灣方向,雷公田村站上車

  ●回程亦可乘72號專線小巴,由雷公田村返回元朗泰衡街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