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0名長洲居民沿中西區海濱長廊遊行至政府總部,強烈要求政府興建殯儀館。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周駿報道:長洲在300年前僅是一個漁船集散地,如今已是擁有逾3萬人居住、假日裏遊客如鯽的名勝小島,百年的太平清醮、長洲搶包山等多項傳統文化依然保留,供世人賞悅,但有着半世紀歷史的民間殯儀習俗,卻在樓房林立的老街成為擾民的活動。早前有街坊入稟狀告食環署對「海濱亭」臨時場所舉行殯儀未按條例執法,署方在上訴高院後仍然敗訴,故執法取締民間殯儀,然後,島上千名老街坊簽名強烈要求當局與該島落實興建殯儀館,並讓海濱亭殯儀維持短期運作。
長洲鄉委會主席翁志明(前排中)、副主席黃輝民(右二)、吳文輝(左二)及離島區區議員李桂珍向政府有關部門遞交請願信。
3月19日上午10時,由長洲鄉事委員會、長洲北社街坊會及離島議員等發起的遊行,有逾300名長者、中青年街坊參加,遊行隊伍由中環碼頭出發至政府總部,沿途頻頻高喊「強烈要求落實興建殯儀館」、「維持海濱亭短期運作」等口號,警方則於沿途開道。當遊行隊伍到達政府總部時拉起橫額,長洲鄉委會主席翁志明及全體鄉委會執委、離島區區議員李桂珍等向政府代表遞交致衛生局、食環署的兩封請願信。翁志明指出,原有千餘簽名老街坊參與請願,但因有街坊拜山及漁民街坊出海捕魚,故僅有數百人,當中以長者居多,同切身利益相關,事關食環署轉軚指海濱亭既非合法殯儀館處所,現時的運作模式必須停止,而長洲又未見落實興建殯儀館,故對政府表達不滿。
鄉委會借出海濱亭方便居民
翁志明續稱,海濱亭是為不幸身故的親友設靈及出殯的地方,這民間殯儀習俗早於上世紀70年代開始,更早追溯到50年代,政府於金銀灣大石口碼頭興建崇禮堂,當年,街坊和漁民在崇禮堂辦完殯儀後,將先人遺體於後山墳場土葬,這種習俗延續至60年代末,大石口附近興建住宅樓時,拆除了崇禮堂,之後,老街坊要求在原址重建崇禮堂,但遭到上址居民反對,他比喻,就像垃圾桶,人人都知道可以放垃圾,但誰也不願意擺在自家門口。所以,之後一段時期,島上老街坊們各自在家門口進行殯儀活動,70年初,鄉委會借出海濱亭,集中一處舉辦殯儀活動,原意是不要阻礙消防車、救護車,是幫政府做事,方便行人,方便街坊,幾十年都是如此行事,現在有一個司法覆核,搞得食環署、鄉委會兩邊不自在,食環署不做又不行,鄉委會為地區服務又不行。
對於鄉委會是否經營「海濱亭」殯儀時,翁志明表示,該鄉委會只屬象徵性收費1100元,主要是活動前後清理場地的清潔費,另外,有水電費,幫助參加殯儀活動親友,安排悼念程序的文書工作都沒有收費。老街坊也認為便民方便、減輕經濟負擔,如自己搭臨時棚至少7000元,而在殯儀堂進行殯儀所需花費1至2萬元不等。
屬臨時場所並無殯儀館功能
海濱亭進行殯儀活動,附近居民反應平靜。
對於海濱亭設靈守夜和在晚上進行法事時,聲音令附近居民感到不安及受到滋擾問題,翁志明表示,統計全年90宗殯儀,平均每月只有7、8宗,而每次殯儀由下午3時由香港搬到臨時場所,當晚做完儀式後,翌日上午10時送上山頂墳場,殯儀時間不算長,他表示,民間海濱亭殯儀只是一個臨時場所,不具備殯儀館恭拜禮堂、靈堂及火化功能,不可以稱之為殯儀館,故亦不存在發牌和持牌問題。他指出,當前最緊迫政府要盡快落實興建殯儀館,而現時維持海濱亭殯儀短期運作,亦要求食環署優化臨時海濱亭,整理一個冷氣環境的場所,同時,改造化寶爐,令紙灰不會滿天飛,限制燒紙數量,而署方也應批一個合法的停棺之地。
記者實地觀察海傍道海濱亭,是由鋅鐵頂及左右兩邊為石屎牆構成,前後則為鐵閘,亭內沒有其他設施,亭外當日,有街坊自行於亭外官地上搭建兩個臨時竹棚舉辦殯儀,陸續有已故親人的親友前來悼念,但沒有回應在此舉辦殯儀活動是否受環食署規管,而臨近海濱亭的一家餐廳店主表示,數月前頂手該餐廳生意,知道上述時常有殯儀活動,但沒有什麼可講,主要看顧客是否在意。而在海濱亭空地前有一些公公、婆婆閒聊,其中,一位婆婆對眼前看到的殯儀活動表示,只當是老人家睡着了。
據3月6日長洲居民梁翰偉入稟高院提出的司法覆核,要求法庭頒令食環署在原址或長洲其他地方興建,或批准商人投資興建一座合法殯儀館,他指出,高院上訴庭去年3月已裁定以長洲海濱亭作為殯儀館(即海濱亭)是非法的,但食環署不執法,質疑涉嫌包庇長洲鄉委會繼續在海濱非法殯儀館而收費。